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2021-11-03 01:43裘盛珊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12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商业银行

裘盛珊

摘要:供应链金融为商业银行深入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增加业务收入、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业务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以真实贸易为前提,商业银行得以在面临较低风险的情况下为供应链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供应链金融呈现出更明显的跨地区、跨行业、多主体特征,在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其风险也在不断积累。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风险防范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银行不再局限于根据单个企业经营财务数据进行资信评判,而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依托供应链上发生的真实贸易背景,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整体的授信评价,降低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准入门槛,是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类型

(一)信用风险

1.融资企业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融资门槛较低,其融资对象大多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经营资质普遍较差,规模较小,在常规的金融市场中,其违约风险相对突出,一旦出现较大的经济波动或者经营状况变化,企业的还款能力大概率会出现下降,甚至很大可能会因违约成本较低而发生贷款违约,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

2.核心企业信用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核心企业信用风险是核心内容之一,商业银行根据整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整体信用状况,对其着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通过与核心企业签订付款承诺或者回购协议、审核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贸易往来条款,将一部分业务风险分散给核心企业,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但在实际经营运作中,不断变动的国家政策、发展日新月异的科技、进出口的贸易壁垒以及社会对产品的偏好等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核心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而使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和信用评估等级等发生变动。

(二)物流监管风险

对于融资企业提供的质押物,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监管效率,往往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货物监管与运输协议,将质押物的监管任务外包给物流企业。但从另一方面而言,此项行为可能因商业银行缺少对质押物的所有权、质量状况和交易的信息,引发物流监管风险。这种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发的供应链金融物流监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商业银行委托进行货物监管的物流企业可能会因其自身企业经营责任不明确、运营不当导致货物出现大面积的毁损。

(三)贸易真实性风险

在上下游的企业交易之中,真实的款项往来能够提供相应的信用资质,但是这种信用是建立在真实的贸易数据之上。在这一过程中,真实贸易背景下发生的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存货以及核心企业在贸易真实性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融资担保是商业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的根本保证。一旦出现贸易背景不真实、交易合同伪造、质押物的所有权不合法或质量出现毁损等问题,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贸易背景真实性的风险。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于因为供应链企业内部的程序上存在着不足,或是由于人员操作不当或发生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商业银行发生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流程、人员因素和外部突发事件,是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之一。

1.内部流程因素

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商业银行、核心企业、众多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参与方,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需要加入了大量的贷前信息分析处理、贷中风险监控及贷后风险管理工作。同时,随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展,供应链金融涉及的行业领域范围越来越广,其业务结构和融资模式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的设计上难免会出现纰漏。

2.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对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可能因自身业务操作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出现操作失误、渎职、与融资企业合谋进行“假贸易、真融资”等行为,引发供应链金融风险事件。另外,因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导致操作不当,导致的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在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五)质押物价格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融资企业一般以提单、仓单等商业票据和原材料、产成品等存货作为质押物获得银行融资,这些基本上都属于动产,这些动产的价值容易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市场需求的波动状况、生产技术的更新迭代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当质押物在市场中的价格变化较大,致使质押物实际价值低于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融资额度时,会增大融资企业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一旦企业发生贷款违约,商业银行在进行质押物处置时面临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此外,质押物在存储、运输过程中会发生损耗,极易出现质押物不足值的情况,使银行被动接受损失。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严格的供应链金融准入机制

严格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准入机制应该是谨慎选择供应链核心企业,并对融资企业进行全面考察。在选择供应链核心企业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运用大数据,对相关历史数据进行搜集、分析和挖掘,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业务发展状况、信用履约能力、财务状况等信息,并综合考虑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需求等,确定核心企业的准入资格,重点选择资产规模大、营收稳定、信用评级高、行业发展前景好、产品市场需求稳定的企业作为业务开展的核心企业。考察融资企业时,应从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入手,综合考量企业所在供应链的稳定性、企业的交易额、交易量以及企业的运营水平等指标,重点核查其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贸易往来情况,建立严格的贷款准入条件,并對失信企业实行准入限制。

(二)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需要整合分析供应链上产生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审核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其中涉及许多纸质单据的流转,部分业务还涉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数据交换,对信息的公开、透明化程度要求较高。基于此,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应加强线上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聚集在一起,让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能够进行及时、充分的信息沟通,降低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同时,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深度应用,利用金融科技,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数据进行高效采集、处理、存储和分析,实时掌握供应链企业在产品交易、运输管理、质物仓储等方面的信息,实现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企业资信状况的全面评估。

(三)加强对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的准入管理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掌握着货物出库、运输和入库等物流信息,在供应链中连接着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能够了解上下游的动态。商业银行引入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监管,能够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反之,缺乏规范管理的物流企业增加了银行的授信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的准入管理,优先选择与企业信用良好、管理专业规范、质押监管业务经验相对丰富以及信息沟通渠道顺畅的物流监管企业开展业务合作,避免选择与融资企业有关联、合作的物流企业。

(四)建立完善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通过加强供应链金融的贷后风险监控,掌握供应链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的实时运营状况,建立并完善针对核心企业、融资企业以及质押物的风险预警机制,提前发现银行供应链金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有效降低银行发生信用风险事件的频率。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建立起利用O-SVM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在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特性上,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多维度、实时更新供应链交易运作状况、融资企业经营动态、质押物的市值變化等数据信息,对融资企业进行违约率分析;对于质押物价格易波动的情况,应加强相关的价格预警。商业银行应安排贷后管理人员动态监控质押物的销售情况和国际国内的价格变动趋势,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属性的质押物设定价格预警线作为风险预警信号。

参考文献:

[1]储雪俭,高博.区块链驱动下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18(08):68-71.

[2]储雪俭,李聘飞.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防控机制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17(02):63-67.

猜你喜欢
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
金投手抢滩湖南银联移动端,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