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接受普通

2021-11-04 19:23罗洪丽
做人与处世 2021年13期
关键词:刘瑜程序员副教授

罗洪丽

2020年11月,网上红了一篇演讲,红了一个短片。

演讲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的《我的女儿正势不可当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她在演讲中提到现在个别孩子的焦虑、抑郁症、空心病等,她试图论证,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选择“放弃成功”,也未必是坏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演讲内容因为“普通人”三个字引发极大争议,支持者认为拿到了破除教育焦虑的解药,反对者则称:“劝你看开,不是真的让你看开,而是让你认命。”

短片是《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凌晨4点,加班的程序员关了灯,卸下了一天的疲惫;与此同时,早餐店的老板开了灯,开启了一天的劳作;为了工作,让老板随时能联系到你,你习惯24小时开机;但你也可能因为工作——一个长达数小时的手术,习惯很久不回消息;刚下班的你来不及吃上一口饭,为了家庭转身变为“骑士”……

这两个短片都在谈论“普通人”的话题,而对于“普通人”的说法,我的看法是:认识自我,接受普通。

从刘瑜副教授的“普通人”的说法中,我们要懂得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适可而止,学会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有的同学可能会不服气,作为青少年的我们,现在不正是应该奋力拼搏的时候吗?难道我们要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吗?的确,正值青春年华,奋力进取,才能让自己的一生无憾。但我想问问大家,“放弃成功”就是要“放弃拼搏”吗?“顺其自然”就是要“无所作为”吗?答案是否定的。“放弃成功”实际上是放弃对成功这一结果的过分关注,是放弃对自己的不现实的苛求;“顺其自然”是竭尽全力之后的不强求,而不是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当今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社会,每个人都迫切地需要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以至于接纳自我的普通似乎是逆潮流而动。面对它,我们的内心感到空虚而无所适从,社会选择人才的急切与当下的快节奏现状产生了矛盾,导致了一种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趋势。在结果的对比之中,部分人产生了极大的落差感,妄自菲薄,否定自己的付出,焦虑、抑郁、空心病接踵而至。这样的“看不开”,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大多数人的不幸,并不是因为本身软弱无能,而是因为苛求成功,追求完美主义,以至于迷失了自我,不能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这样的“不普通”,这样对“成功”的消极追求,只能让我们叹惋和痛惜。

众所周知,我们不断奋进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提升,自我进步需要我们拼搏。而我们甘于普通,是因为爱护我们、呵护我们的人,希望我们身心健康,我们也希望自己身心健康。我想,我们应该成为这样一类“普通人”:尽力而为,又懂得顺其自然;奋力进取,又懂得适可而止。普通并不是平庸,也绝不等于碌碌无为。就像《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短片里加班到凌晨的程序员,黎明便开始劳作的早餐店老板,为家庭轉身变为“骑士”的父母……他们无一不是普通人,但都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不断向前;也如登山队长夏伯渝,遇到强烈的暴风雪,在离珠峰仅剩最后94米时,淡然地说一句“下撤”。不过分强求,不做无谓牺牲,适可而止,即使达不到终点,也可嫣然一笑,学会欣赏自己攀登的姿态和拼搏的身影。

人的一生不算太长,如果某些高山我们竭尽全力也无法企及,那就在远方看着,心向往之也是一种激励。普通不代表无为,普通的生活,普通的工作,普通的理想,也一样需要努力去争取才能实现和达到。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猜你喜欢
刘瑜程序员副教授
王福柱副教授
牛红岩副教授简介
高鹏副教授
张燕副教授
汉江春晓
守护生命之水,一家三代水库人的坚守与传承
Multi-phase-field simulation of austenite peritectic solidification based on a ferrite grain*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程序员
程序员之子
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