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脉络

2021-11-05 12:37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献马克思主义研究

赵 超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探索》杂志社, 重庆 40004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也是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概念。准确理解、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战略意义。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提出“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已有至少上百年的历史,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产生的时间较晚,学界普遍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步使用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出现之前,使用的是一些相近的概念:党在革命时期的新闻工作称为“新闻鼓动工作”,将报刊视为动员群众参与革命的重要工具,党报工作突出“党员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概念逐渐被使用,是与资产阶级新闻学相区别的概念;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念也逐渐传播开来,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宣传工作的论述所体现的思想[2]。这些概念都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舆论认知和主张的高度概括,但侧重点不同:“新闻鼓动工作”重在将新闻舆论作为“鼓动”群众的工具,具有很强的革命色彩;“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侧重于其作为新闻学的一个分支,突出学科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侧重于思想史的范畴,重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重要领导人的新闻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和丰富的新闻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一定规律的系统观念,是一套体系化的认知体系和理论体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体现,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南,在新闻传播活动领域形成的系统观念,也是一套认识新闻传播现象的思维方式与理论体系,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传播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基本理论。

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内涵[3]、形成过程[4]、时代特征[5]、中国化进程[6]、践行路径[7]等方面展开,取得了一系列较为可观的学术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目前鲜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进行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文献回顾。基于此,为了揭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现状,反思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与薄弱环节,进而研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以1994—2020年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发文量计量分析、关键词词频分析、关键词时区可视化分析、突现词可视化分析等,并结合传统质性分析方法从整体上展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和演进脉络。这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可拓展空间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的不断深入具有基础性的价值。

一、研究方法与文献计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1994—2020年中国知网期刊库收录篇名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中国知网期刊库的原因在于其收录的文献比较完备、更新及时、内容丰富,且有利于进行量化分析;选择1994年为检索起点是因为该年中国知网收录了首篇篇名包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文献,正式开启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先河。为保证文献的代表性和高度关联性,以“篇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精确匹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888篇文献,对其进行人工筛选,删除新闻报道、征稿启事、会议通知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确定796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文献计量学方法为基础对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并选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量化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工深度研读文献的摘要和正文展开进一步的质性分析,试图通过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呈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和演进趋势。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并不是一篇高度依赖CiteSpace工具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的文献综述,不进行作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等方面的可视化分析,而是仅将CiteSpace作为基础性的分析工具,更多依赖于研究者的质性分析。笔者试图在呈现研究现状是什么的同时,侧重于追寻为何如此的根源,尤其是分析学术研究与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关系。

(二)文献计量分析

研究领域内发文量的年度分布可以反映某一学科研究成果的演进态势、整体水平、发展速度和发展阶段,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是衡量研究进展最直观的指标之一。图1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文献数量年度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界直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题目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94年;2001年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文献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从1999年的5篇急剧上升为2001年的100篇,增长幅度惊人;但随后明显回落,一直到2012年每年文献数量都在40篇以下;2013年文献数量有较为明显的回升,从2012年的14篇增加为41篇,增长幅度比较明显。可见,1994—2000年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早期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很少,总数不过10篇,增长幅度很低;2001—2012年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第二阶段,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领域,跟早期阶段相比文献数量已形成一定的规模;2013年至今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第三阶段,文献数量急剧增加。文献数量为何呈现如此变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变化密切相关。

图1 CNKI篇名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献的时间分布

笔者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输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词进行全文检索,按年度进行词频统计(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2001年以前《人民日报》零星使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词,这与学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早期阶段的低迷状态高度一致。1993年12月21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学习毛泽东新闻思想座谈会,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发言指出,“毛泽东新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民日报》随后的报道援引了这一提法,这是《人民日报》首次使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词。1994年,新华社新闻研究院林枫研究员在《新闻与写作》杂志发表《继续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强阵地》,这是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第一篇篇名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文章。

图2 《人民日报》使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词年度分布

2001年是《人民日报》使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词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使用频率急剧上升,随后除了个别年份之外使用次数普遍较高。2001年2月,中国记者协会召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座谈会,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王晨在会上强调全国新闻界要进一步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年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篇名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论文高达100篇。这充分体现出政治话语对于学术研究的引领作用,以及学界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积极回应,体现出学术与政治的良好互动关系。2011年《人民日报》使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词也有明显提升,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阐述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时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不过,这一年对应的学术研究的文献数量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2013年《人民日报》使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词明显提升,学术研究文献也从2012年的14篇明显提升为2013年的41篇。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宣部推行“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模式,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获得制度性的保障;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联合印发《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的意见》,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集中开展为期半年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员培训。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2013年学术研究的文献数量明显提升。

2016年是《人民日报》使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词的另一个重要节点,使用频次从2015年的12次急剧提升为58次,创下历史新高。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提出“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年学术研究的文献数量快速增长,随后年平均文献量保持在100篇左右。除了研究文献数量的快速增长,随后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研修班等也层出不穷。比如,2017年《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与写作》《新闻记者》等杂志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栏目;2017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等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举办了百余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研修班等;2019年举办“高校新闻院系骨干教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培训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骨干师资高级研修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青年学者论坛”等;国内10所高校新闻院系共同发起“红色文化传承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联盟”。可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领域的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密切关联,尤其是体现出了政治话语对学术研究的强大引领力。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

研究热点是某一时期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文献共同探讨的问题或专题。分析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有利于明确学科发展态势,聚焦研究方向。而关键词是表征文献研究热点最直接的元素,关键词反映了一篇论文的核心内容,是论文的高度精炼。假如一个或多个关键词在某一领域的论文中频繁出现,则说明该关键词表述的内容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关键词的词频和中介中心性是反映关键词热度的两个重要指标,可以结合这两个指标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将全部样本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网络节点设置为key word(关键词),时间切片跨度设置为1年,对所有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见表1,仅列出前20位高频词)。这些高频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词语,体现出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核心主题。但仅凭关键词词频统计难以全面准确地呈现研究热点,还需结合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中介中心性越强,表示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概率越高,其重要性越突出。综合关键词的频次、中介中心性可以挖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

表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关键词词频及中介中心性统计

序号关键词频次中介中心性首现年份11中国化270.02200712与时俱进140.1200313创新130.09200214学习教育活动130.12200115新闻界130.07199416正确舆论导向130.09200117社会主义新闻事业130.01200118三项学习教育110.12200419主流媒体110.41199920新时代110.012017

从表1可以看出,关键词频次明显较高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党性原则、新闻观、新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工作、新闻自由、新闻宣传工作、新媒体、中国化(均为20次以上)。这些高频关键词代表了热度最高、基础最扎实的研究方向,受到多数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党性原则、新闻观、新闻工作者、新闻自由、新闻宣传工作、学习教育活动、三项学习教育、主流媒体。这些关键词对其他研究热点起到了很强的关联作用,是众多研究均绕不开的核心关键词,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领域研究最主要的桥梁纽带。结合关键词词频和中介中心性的分析结果,合并含义相同或相似的关键词,现有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厘定与内涵阐述

概念是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本分析的工具,因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厘定与内涵阐述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主题。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已有至少上百年的历史,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存在基本概念混淆、定义方式多样、内涵解读多重等问题,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存在认知偏差和理解困境[8]。因此,厘清概念的生成过程和内涵变迁是一个重要问题。秦川等侧重从新闻学的视角界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其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新闻传播的相关规律及具体活动总的看法[9]。童兵从创建主体的角度界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新闻观称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0]。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领导人是生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创建主体,但这样的界定无疑忽视了许多政治家、理论家、社会大众、新闻工作者也是新闻观的生产主体。

有学者总结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理解存在3种误区:一是泛化论,把马克思经典作家的新闻观简单相加;二是片面论,一味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观的差异性,淡化甚至否定二者的共性;三是割裂论,将观念体系与方法体系人为割裂开来[11]。叶俊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概念起源[12]。陈柯楠等基于全球化、主体性、动力源与问题域4个维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3]。杨保军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包括党性原则、人民中心、新闻规律、正确舆论4个维度[14]。2016年之后,学者们转向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胡钰从使命观、政治观、人民观、真实观、创新观5个维度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时代内涵[15]。另有学者强调新媒体时代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需要从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新闻规律原则几个方面着手[16]。可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思想体系,既有核心观念的继承,也有随着时代变迁赋予的新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与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与创新发展这个主题主要包括“中国化”“创新”“与时俱进”“新时代”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从时间的纵向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赋予新的内涵,同时也是一个逐步实现中国化的过程。郑保卫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新闻观为核心文本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贡献[17]。张涛甫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中国化的理论谱系[18]。徐华东等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诞生追溯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创办的《新莱茵报》,随后经过列宁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19]。

除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宏观分析之外,还有一些学者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特定个案、重要历史节点、领导人贡献。于岸青以《大众日报》为个案分析革命年代党报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践行“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的办报宗旨,将《大众日报》称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党报样本[20]。童兵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为个案,分析延安时期党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正确方向的坚持[21]。张世飞等详细分析了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贡献[22]。陈华聚焦邓小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工作原则、最高准则和工作方法[23]。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系统阐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使命、方针、原则、理念、队伍建设、发展路径等问题。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坚持党性原则和党管媒体、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统一等核心观念,还创新性提出了“媒体融合”这一全新命题[24]。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原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原则这个主题主要包括“党性原则”“党性论”“新闻自由”“舆论导向”“政治家办报”“人民性”等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主管部门和学界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旨在加强新闻工作队伍的政治意识[25],巩固意识形态在新闻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概念的产生与现实政治紧密相关。因此,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同时坚决反对西方所谓“新闻自由”观念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原则。

习近平指出:“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1]党性原则常被看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项根本原则。与“党性原则”含义相近的是“政治家办报”这一概念。1957年6月,毛泽东首次提出政治家办报的要求,强调新闻舆论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26]40。政治家办报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坚持党性原则,虽表述不尽相同,但都无不强调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1]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原则、正确舆论导向、人民性等核心原则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主题。比如,耿步健等针对人为割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错误思想,提出二者的辩证统一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质[27]。

自觉抵制和反对“新闻自由”等西方错误新闻观影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应有之意。新闻出版事业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新闻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范畴。叶俊通过比较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资产阶级新闻观的差异,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提出是针对资产阶级新闻观而言的,与20世纪80年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强化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密切相关[28]。汪洁深刻剖析西方国家新闻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其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少数人的利益[29]。陈信凌等比较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体制、技术、功能等方面的差异[30]。

(四)新闻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新闻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主题主要包括“新闻工作者”“新闻舆论工作”“新闻宣传工作”“新媒体”“主流媒体”“新闻媒介”等表征新闻主体的关键词,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学习教育活动”“三项学习教育”“走转改”“三贴近”等指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方式的关键词。可见,加强新闻队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研究的热门领域。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良莠不齐,有些人存在新闻党性原则动摇,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存在虚假报道、内容低俗、以权谋私等新闻伦理失范行为。有研究通过对武汉6所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缺乏正确的认识[31]。对西部4所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调查也发现,近90%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完全不知”和“认知模糊”[32],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课程产生抵触心理[33]。

解决新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关键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包括“走转改”“三贴近”等实践方式。新闻的产生源于社会主体不断实践的结果,新闻宣传归根到底是不同主体间的一种实践交往,即新闻生产者与受众之间的一种主体间互动。深入实践是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学界普遍认为,1999年《南方日报》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概念,旨在树立新闻队伍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纯粹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是具有显著实践特征的。2001年3月,中国记者协会发布《关于推动新闻界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成为研究热点。刘祖禹认为实事求是是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灵魂[34]。胡钰等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评价4个维度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思路[35]。2003年10月,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联合发出《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的一系列部署。2011年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的“走转改“活动,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推到一个新阶段。学界围绕“走转改”的内涵、原则、意义、常态化机制等展开研究。郑保卫厘清了“走”“转”“改”三者的关系,他认为“走”是前提,“转”是核心,“改”是结果[36]。董少伟强调“走转改”的积极作用,将其视为提高新闻队伍理论水平和能力素养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37]。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演进脉络

笔者以1994—202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文献为样本,通过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在分析热点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演化路径和突现趋势进行分析。通过CiteSpace软件生成的时区图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展示关键词的演进脉络,清晰展示出关键词的更新和相互影响(见图3)。时区图中某一时区的文献越多,说明这一时间段发表的成果越多,该领域处于繁荣时期;相反,则说明这一时间段中发表的成果越少,该领域处于低谷时期。通过各时间段内节点之间的连线关系,可以判断各时间段间的研究传承关系。

从图3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传承、累加充实、创新发展的过程。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界、新闻工作者、主流媒体、新闻自由等关键词首现年份在2000年以前,是领域内较早形成的研究主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推进,逐渐衍生出新闻宣传工作、学习教育活动、座谈会、政治家办报、喉舌论、创新、舆论导向、与时俱进、三项学习教育、中国化等新的关键词和研究方向,文献涉及内容也随之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近年来,则涌现了走转改、新媒体、实践、部校共建、人民性、新时代等新概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依托新的传媒形式不断创新发展。通过总体观测时区图,可以推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逐渐从关注党性原则、新闻宣传与传播,转向关注人民性原则、新闻教育及舆论引导,以及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如何坚守并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建设与发展高校新媒体等方面转变。通过时区图大致勾勒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演进脉络。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呈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演进脉络,笔者还借助了突现词图谱进行分析(见图4)。

图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突现词探测的基本原理是某个关键词变量的词频在短时间内激增,即以出现次数的变化率为指标,突然变成研究热点。由于突现词的突现状态通常具有时间延续性,延续周期在2年或者2年以上不等,因此可以用于辅助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图谱中Begin表示研究时间范畴内关键词突现起始年份,End表示关键词突现结束年份,Strength表示突现强度,浅蓝色区块表示以年度为单位的时间切片,红色区块表示突现时间段。根据突现词图谱结果并结合时区图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演进脉络分成研究萌芽期、研究探索期、研究爆发期3个阶段。

(一)1994—2000年为研究萌芽期

20世纪80年代末,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有些人甚至鼓吹西方国家所谓的新闻自由,一些新闻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94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无产阶级的新闻观。随着新闻界掀起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关于新闻宣传的重要讲话精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词逐渐流行开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成为强化新闻工作者政治意识,巩固意识形态在新闻工作的指导地位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作为新华社新闻研究院研究员的林枫率先进行了积极的学术回应,他发表的《继续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强阵地》一文正式开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先河,该领域的研究进入萌芽期。研究萌芽期主要是“党性原则”“新闻界”“江泽民同志”“新闻工作者”“新闻自由”等关键词。从关键词突现强度看,“新闻工作者”突现强度高达12.88,牵引了此阶段的学科研究重点。萌芽期具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文献总量极少,1994年至2000年累计不过10篇文献,年平均文献不足2篇,而且文章缺乏深度,文章平均页码不足2页;二是作者主要以新闻工作者和政府官员为主,仅有一篇文章的作者为高校学者,文章整体上缺乏学术性和理论性;三是文章具有浓厚的政治宣传色彩,文章内容以政治话语为主,学术话语和学术概念严重欠缺,这从文章标题《继续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强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政治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规范新闻摄影──蒋齐生新闻摄影理论观点概说》《真诚合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认清西方“新闻自由”本质》《进行一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再教育》可见一斑。显然,研究萌芽期鲜有理论价值突出的文献成果。

(二)2001—2012年为研究探索期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诸多挑战,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复杂的斗争。西方一些不良的政治主张、新闻思想、价值理念等伴随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而来,使我国面临严峻的意识形态挑战。在此背景下,全国新闻界掀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活动热潮,旨在建设好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活动的广泛开展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关键动力。2001年3月,中国记者协会发布《关于推动新闻界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全国新闻界掀起了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热潮,相关的学术研究及时跟进。这一阶段集中爆发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正确舆论导向”“走转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学习教育活动”“政治家办报”“喉舌论”“创新”“三项学习教育”“与时俱进”“中国化”等多个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学界持续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关键词“与时俱进”突现时间长达10年,涉及文献超10篇,成为贯穿研究路径的主线之一。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党管媒体”的原则,强调新闻出版业既有一般行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事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2003年10月,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联合发出《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2011年8月,中宣部联合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等五部门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受到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响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党和政府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结合国情、顺应时事的相关研究需求大增,极大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内涵。

以2001年为分水岭,具有新闻传播、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者逐渐介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领域。研究探索期就文献数量来说,文献总量明显提升,达到200余篇,是萌芽期的20余倍,尤其是2001年文献量高达100篇;就作者身份和刊文载体来说,这一阶段作者以高校学者为主,专业知识的介入使得文章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明显增强,文献刊发的载体也更为多元;就研究内容来说,这一阶段关注的议题趋于多元化,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转改”等,丰富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体系;就研究方法来说,多数研究以思辨性的阐述为主,研究内容趋同度高,缺乏量化分析、比较分析、个案分析、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的介入。

(三)2013—2020年为研究爆发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不仅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同时受到飞速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变革带来的传播生态重构的挑战。新媒体背景下公众的需求趋于多样化、思想观念趋于多元化、传播权力趋于去中心化,给传统的主流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在这样的背景下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其在网络空间传播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新时代的一项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舆论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在新时代全面做好党的宣传工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方向。此阶段爆发了“新媒体”“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部校共建”“人民性”等关键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传播主体多元化、信息内容娱乐化、网络舆论泛杂化等特征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媒体时代新闻出版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传播速度快、新闻出版生产主体多元化、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对传统新闻出版提出了重大挑战。伴随技术发展而来的是各种思想观点交流交锋频繁,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的重要战场,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8]。2013年底,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新闻院校师生的一项基本要求。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界聚焦“新媒体”“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部校共建”“人民性”等关键词也就不难理解。

研究爆发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文献数量急剧增加,文献总量接近600篇,尤其是从2016年开始,该领域内年发文总量均值达到96.6篇,同比大幅增加超200%,牵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步入新的繁荣期。鉴于关键词突现具有延续性趋势,加之政策的牵引、概念的演进,可以判断未来1到2年,“新时代”“部校共建”“人民性”等关键词持续爆发的概率较高,有望延续成为2022年乃至今后几年的研究热点,是最值得学者持续关注的领域。这一阶段新闻传播学、出版编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多视角的介入使研究的类型愈发丰富多元,也使得相关概念与理论工具进一步丰富。然而,许多研究仍然停留在用话语解释话语的阶段,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概念显得不足。特别是一些对习近平新闻舆论重要论述的解读性文章只是停留在对话语的复述和扩展层面,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学术概念仍然显得稀缺。

四、结语

笔者以1994—2020年中国知网收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期刊文献为样本,运用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和演进脉络。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变化密切相关,体现政治话语对学术研究的强大引领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经过萌芽期、探索期、爆发期3个阶段的不断探索,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厘定与内涵阐述、中国化与创新发展、核心原则、新闻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萌芽期文献总量极少,作者主要以新闻工作者和政府官员为主,旨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使得文章具有浓厚的政治宣传色彩,整体上缺乏学术性和理论性;探索期文献总量明显提升,专业知识的介入使得文章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明显增强,文献刊发的载体也更为多元,研究议题趋于多元化;爆发期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多学科、多视角的介入使研究类型愈发丰富多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逐渐成为体系化的理论。从突现词和时区图的分析结果来看,“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部校共建”“人民性”等关键词是最新的研究热点,有望成为近几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和爆发点,需要重点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研究的学理性不强,从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从宣传向学理研究的转化不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身是一个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概念,许多研究并没有将政治与学术适当区分开来,用话语解读话语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早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政治话语的复述和转述层面,学理化程度不足。因此,需要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和概念工具,尤其是引入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从实践中提炼出具有解释力的概念,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进一步学理化。

猜你喜欢
文献马克思主义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