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联合术中B 超导航在儿童解剖性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2021-11-05 07:47刘金桥陈文娟彭宇明张彭颖慧袁文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门静脉肝功能

刘金桥 陈文娟 尹 强 彭宇明张 杰 彭颖慧 袁文芳

解剖性肝切除手术是目前治疗儿童肝脏肿瘤的主要手段,由于儿童肝组织表面光滑,肝段或肝叶之间没有明显的解剖学标记,因此手术过程中难以精准定位肝静脉走向,手术平面难以掌控。 术前不明确肿瘤结构和脉管毗邻关系,将严重影响手术实施,盲目钳夹、切除可能导致肿瘤残留、平面偏离以及门静脉、胆管或肝静脉的损伤,最终导致严重并发症或肿瘤早期复发[1]。 本研究旨在评价在儿童肝肿瘤治疗中,采用术前薄层增强CT 扫描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根据构建的三维图像结合B 超导航实施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科2005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63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联合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行儿童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的41 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23 例,女性18 例;年龄3 ~120个月;其余22 例行传统肝切除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 例,女13 例;年龄5 ~48 个月。

病例纳入标准: ①无肝脏手术史,无腹部外伤史; ②术前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 ③为肝内单发病灶、可行手术切除者,或多发病灶集中在某一侧三个肝叶、可行手术切除者; ④肝功能Child-Pugh A级,成功行手术治疗。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心、脑、肺、肾等器官疾病; ②全肝多发病灶或者有肝外转移,无法行一期手术治疗者; ③肿瘤占据左右三个肝叶,残余肝叶肝功能无法代偿,无法行一期手术治疗者。 本研究经湖南省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HCHLL-2020-99)同意,并与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二、研究方法

(一)观察组手术操作

手术前行肝脏增强CT 薄层扫描,导入数据进行数字三维重建。 CT 扫描范围从膈顶至髂嵴水平。平扫结束后分别于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进行扫描,各期扫描延迟时间(从注射开始至扫描的时间)分别为:肝动脉23 ~25 s,门脉期55 ~60 s,平衡期约180 s。 扫描参数:螺距0.6,矩阵512 ×512,重建层厚0. 75 mm,层距0. 5 mm。 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40 ~260 mAs。 将扫描图像传至计算机工作站,进行数字三维重建,重建部位包括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了解肝脏各血管的走行以及可能存在的变异,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血供及其与肝脏主要血管的关系;同时设计手术方案,测算剩余肝脏的体积和功能,进行可切除性评估(图1)。 手术前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并进行静脉管道维护,将肝静脉、门静脉、肝脏切除方案打印贴于手术室阅片板上。

图1 肝脏三维CT 重建图像 图2 显露右肝前叶肝蒂 图3 术中B 超监测残存肝脏血流 图4 肝中叶切除术后肝断面Fig.1 3D CT reconstruction image of the liver Fig.2 The exposed Glissonean pedicles of the right hepatic anterior lobe Fig.3 Intraoperative B-ultrasound monitoring of residual hepatic blood flow Fig.4 Liver section after middle lobe hepatectomy

1. 手术切口:手术取右肋缘下弧形切口,体型瘦长者将切口正中心延长至剑突。

2. 术野显露:结扎切断肝圆韧带,离断镰状韧带,将左右三角韧带游离,钳夹肝圆韧带,以便向两侧或头侧牵拉。

3. 游离胆囊:于胆囊底部将胆囊游离,胆囊三角区域结扎胆囊动脉,显露胆囊管,辨清胆囊管汇入胆总管位置。

4. Glisson 蒂悬吊:将文氏孔套通后进行套带悬吊,将肝十二指肠韧带血管吊带悬吊,将肝门板下移,利用鞘外分离技术连通左右肝蒂,向左、向右分别置入血管吊带;沿门静脉右支水平线显露右前叶肝蒂Glisson 鞘,显露困难情况下可利用超声刀切开部分肝实质,置入右前肝蒂阻断带。 将右肝前叶Glisson 鞘套带后,反向进行右肝后叶Glisson 鞘的套通和悬吊。

5. B 超导航:采用B 超监测门静脉左支、右支和三支肝静脉直径及血流,于肝脏表面标记左右肝静脉走行,详细评估肝静脉属支走行与数字三维重建图像的吻合情况。

6. 标记肝实质缺血线:门静脉矢状部右侧分离结扎Ⅳa、Ⅳb 段Glisson 蒂,结扎右前肝蒂阻断带,显示肝右后叶、右前叶、左外叶和左内叶的两侧缺血线后并标记,术中采用超声再次评估肿瘤的边界、左右肝静脉走行及是否与缺血线吻合。

7. 肝中叶切除:首先处理左侧肝切除平面,结扎左肝内叶Glisson 蒂后,沿电刀标记线离断肝实质,采用(15 +5)min 模式阻断法,采用超声刀切开肝表面1 cm 肝组织,肝断面使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小静脉属支则直接凝断,稍大静脉采用4-0 四线结扎。 于第二肝门处再次通过B 超导航确认肝左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位置,确认安全后夹闭离断肝中静脉主干,5-0 Prolene 线缝合关闭。 处理右侧肝断面:松开左肝蒂阻断带,阻断右前叶肝蒂,寻找肝右静脉主干,B 超监测肝右静脉位置保证其不偏离切除平面,寻找到肝右静脉后,紧贴其左侧向头侧推进,用夹肝钳小口咬合,夹碎肝组织,显露肝内结构。 于第二肝门处通过B 超导航确认肝右静脉位置后,于第一肝门处离断右前叶肝蒂,断端使用4-0 prolene 线缝扎,移除肝中叶标本(图2)。

8. B 超监测肝血流:B 超监测门静脉左右支、肝右静脉和肝左静脉的血流及直径情况(图3)。

9. 胆漏监测:经胆囊置入自制胆道测试钝性针头,丝线固定后用输液器缓慢滴注稀释美蓝,结合干纱布检测两侧肝断面是否有蓝色液体溢出,主胆管溢出处用6-0 Prolene 线修补缝合,断面胆管溢出处用5-0 Prolene 线修补缝合(图4)。

(二)对照组手术操作

儿童肝脏切除手术前行增强CT 和B 超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估计剩余肝脏体积大小,结合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决定能否行手术切除。 手术时直接行肝肿瘤切除,肉眼下于距离肿瘤边缘超过1 cm 处切除肝脏病变,断面用可吸收线缝扎。

三、统计学分析

详细记录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术后第1 天、第3 天、第7 天监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 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 术后定期复诊、随访。 所有资料采用Excel 软件建立数据库后,应用Graphpad prism 7. 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对比

观察组41 例患者完成术前数字三维重建图像、肝脏储备功能检测。 术前采用数字三维重建技术联合术中B 超导航,行解剖性右半肝切除13 例,左半肝切除9 例,左肝外叶+左肝内叶+右肝前叶切除4 例,左肝三叶切除3 例,左肝外叶切除4 例,肝中叶切除2 例,肝Ⅶ段切除2 例,保留肝右后下静脉的肝Ⅰ、Ⅱ、Ⅲ、Ⅳ、Ⅶ、Ⅷ段切除1 例,肝Ⅶ+Ⅷ段切除1 例,肝Ⅳ段切除1 例,肝Ⅱ段切除1 例。 对照组22 例中,肝左外叶切除6 例,肿瘤局部肝切除14例,左半肝切除2 例。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出血量显著减少(t =2.207,P =0. 0311),术后肝脏功能恢复快(t =2.347,P =0. 024),住院时间短(t =2. 483,P =0.0158),并发症发生率低(χ2=7.178,P =0.0074),手术时间相对延长(t =3.781,P =0.004)。 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hospital stay,and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二、两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后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指标均有明显变化,然后迅速恢复正常。 观察组术后第1、3、7天AST 降低明显快于对照组,术后第1、3、7 天APTT 时间延长明显少于对照组。 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1、3、7 天TBIL、AST、APTT、ALB 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BIL,AST,APTT and ALB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surgery and 1,3 and 7 days after surgery(±s)

表2 两组术前,术后1、3、7 天TBIL、AST、APTT、ALB 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BIL,AST,APTT and ALB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surgery and 1,3 and 7 days after surgery(±s)

分组例数(n)TBIL(μmol/L)AST(U/L)术前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7 d 术前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7 d观察组41 15.8 ±7.8 20.6 ±11.5 20.3 ±7.5 16.4 ±13.3 24 ±10 452 ±221 161 ±150 43 ±25对照组22 16.7 ±6.4 21.7 ±12.8 21.4 ±15.9 20.1 ±13.2 24 ±21 558 ±306 221 ±158 65 ±46 t 值-0.354 0.347 0.985 2.154 0.01 1.582 2.147 2.358 P 值-0.698 0.729 0.514 0.048 0.99 0.118 0.0478 0.021分组例数(n)APTT(s)ALB(g/L)术前OP1d OP3d OP7d 术前OP1d OP3d OP7d观察组41 28.4 ±9.4 34.6 ±6.5 35.8 ±7.9 28.6 ±5.3 37.1 ±9.2 32.7 ±5.9 32.6 ±8.7 37.2 ±4.1对照组22 26.9 ±10.3 40.8 ±12.6 43.1 ±14.1 36.8 ±21.5 37.3 ±8.3 31.3 ±7.4 30.7 ±4.8 31.5 ±3.8 t 值-0.687 1.125 2.147 2.369 0.368 0.374 0.248 2.598 P 值-0.348 0.069 0.042 0.039 0.789 0.658 0.847 0.0247

三、随访

观察组获随访38 例,复发3 例;对照组获随访15 例,复发6 例。 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3,P =0.005)。

讨 论

肝脏血管和胆道的解剖结构复杂,重要血管包括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可通过B 超、CT 及MRI观察其内部结构。 当肿瘤位于某些联合肝段之间时,血管往往被推挤或侵犯,手术中对其辨认和定位存在一定困难[2]。 在肝脏手术中,能否很好控制中心静脉压直接影响到手术能否成功,切除肝脏后剩余肝脏充足而畅通的血液回流对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肝动脉的变异并不罕见,常见的易变异动脉包括从肠系膜上动脉发出肝右动脉,以及从胃左动脉发出左肝动脉[3]。 随着计算机3D 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B 超引导技术以及儿童肝切除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儿童肝切除手术逐渐由传统经验外科模式向精准肝切除模式转变,即以患者的最佳预后为目标,最大化去除病灶,最大限度减少全身性创伤和术中出血,确保剩余肝脏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使患者最大程度受益[4]。 在薄层CT 扫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的三维图像重建,能够动态显示肝脏血管、胆管系统走行以及病灶分布[5,6]。

通过术前三维图像中肝内脉管走行,结合肿瘤与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手术前选择切除范围,设计手术入路,选择合理、安全的手术方式,术中利用超声引导肝静脉的走形平面,构建术者脑海中Glisson 鞘的三维结构,个体化指导手术,这一方式在彻底清除目标病灶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解剖性肝切除,保证剩余肝脏的血管和胆道解剖结构完整,同时保证残肝功能体积最大化,最大限度减少出血[7]。 肝脏的术前三维图像为肝脏手术提供了很好的指引作用,但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具有丰富的血管系统和复杂的生理生化功能。在肝脏内部,各肝叶段之间缺乏明确的解剖界线,管道走行变异较大,如果没有B 超的实时指引平面,在肝组织离断过程中容易产生偏离,引起残留或误切肝静脉,导致目标病灶切除不彻底或周围肝组织过多切除,影响残肝回流[8-12]。

利用薄层CT 扫描数据三维重建后生成的3D图像,能够准确测算标准肝脏体积和剩余肝脏体积,结合肝功能评估肝脏储备功能,选择治疗方式,有效预防肝功能失代偿甚至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13];三维图像可以让术者从不同角度多方位观察肝脏解剖结构,了解肝脏内血管和胆道的走向和变异、Glisson 鞘的空间构象及拟切除肝段的血管分布情况,评估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设计手术入路和方案,保证在完整切除肝脏病灶的同时,剩余肝脏血管结构完整。 术中超声的即时监测,能够提供肝静脉的体表投影和Glisson 鞘的走行,与术前的三维图像相结合,可以使术者精确把握解剖性肝切除的平面。 术中超声还可测量第一肝门和主肝静脉、下腔静脉之间的距离,避免在术中损伤重要血管[14]。

本研究结果证实,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联合术中B 超导航技术对于儿童肝肿瘤,可实现准确的术前评估、3D 打印肝脏模型指导手术、设计最优化的手术方案,可以准确定位术中微小肿瘤及脉管,使婴幼儿复杂肝肿瘤解剖性肝切除手术更加安全、精准、有效。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门静脉肝功能
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并发症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
光编码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应用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