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提升宁波绿色引领水平

2021-11-05 07:21汪志飞
宁波通讯 2021年17期
关键词:降解塑料宁波生物

文|汪志飞

宁波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可降解塑料产品。 姚颖超|摄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绿色材料是绿色技术的基石,生物可降解塑料作为绿色材料,将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宁波新材料产业基础扎实,可推进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在关键领域扛起科研攻关、打破核心技术国外垄断的责任担当,推进生产和消费绿色转型,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宁波发展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具备基础

具备科技支撑。近年来,宁波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202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达2175 亿元,占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的30.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2%。根据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专利检索报告显示,江苏、广东和浙江是生物材料技术专利的主要申请地区,三个省份该类专利申请占全国总量近40%,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是全球生物材料技术重要申请主体之一。

具备产业支撑。近年来,宁波石化产业结构持续完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绿色石化、环保材料等方面具备技术和产业基础,拥有一批具有生物可降解塑料研发、生产能力的投产及潜在企业。在上游领域,天安生物材料拥有年产PHBV(新型生物高分子降解材料)2000 吨的能力;在中游领域,家联科技、百福得环保科技等具有PLA(聚乳酸)等材料研发、生产技术;在下游领域,昌亚新材料、慈溪和达等具有医用等可降解材料应用生产能力,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具备市场支撑。宁波是全国塑料产品原材料和制成品的主要供给地区,在“禁塑令”下,以生物可降解塑料逐渐替代传统塑料这一市场将迎来巨大空间。2019年,全市橡胶和塑料制品产值达477亿元,占全省比重达17.8%。同时,生产石油基可降解塑料需要精对PTA(苯二甲酸)等原材料,随着国内各地大型炼化企业陆续投产,未来宁波PTA 等原材料生产将进入产能过剩期,抢占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先机有利于宁波消化既有产能。

宁波发展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存在难点

上游关键原材料供应不足。目前,国内仅有海正生物等极少数企业具备PLA 量产能力,友诚新材料在象山的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项目投产时间未定,医用领域高端可降解塑料研发投入薄弱。部分产品虽已拥有中试技术或工业化装置,但产品质量与欧美产品存在一定差距,部分产品离工业化尚有一定距离。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属于化工新材料产业,项目土地、环评等审批严格、周期较长,产业布局和建设进度受到制约。

产品生产成本控制能力不足。生物可降解塑料价格高于普通塑料,前者普遍高于后者2—5 倍,生产成本高是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推广主要障碍。2021年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禁塑令调查体验评价报告》显示,被调查的310 家商场、超市、药店、书店、农贸市场、外卖企业中,有44.8%的调查对象仍在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行业标准体系和检测支撑不足。依据GB/T19277.1、19277.2、19276.1、19276.2、28206 等检测方法,生物降解率达到90%以上即被认为是全降解。目前,我国仍沿用20 世纪90年代制定的标准,将半降解塑料定义为全降解塑料,生物可降解塑料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相关产品功能参差不齐。同时,生物可降解塑料检测机构数量少,部分企业反映产品送检期最长可达3年。

后端处置和管理机制保障不足。生物可降解塑料在自然环境下不可迅速降解,前期需进行分类回收,后期需在严格控制的工业堆肥条件下进行处理。理想情况下,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应单独归类回收,随后运往垃圾处理厂进行堆肥处理,而目前前期收运和后端处理还达不到上述要求,不能有效支撑生物可降解塑料推广应用。

宁波加快发展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对策建议

加快产业发展规划。一是打造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高地。根据国内外绿色发展趋势要求,瞄准全球技术前沿,积极发展壮大生物可降解塑料这一新时代的“工业粮食”产业,着力打造国内外领先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研发创新中心、绿色塑料制造中心、环保材料质量检测中心、低碳消费示范区,建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基地。二是加快产业基地布局。按照充实现有产业园区、靠近原材料和市场、优先考虑配套成熟区块的原则,加快建设石油基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以宁波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为重点推进一批PLA 产业项目集聚发展。三是编制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科学测算市场需求和供应潜力,编制年度产能产量、传统塑料替代比例任务、应用目标和要素保障措施。

积极培育产业链条。一是加快产业链重点环节项目引育。编制全市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招商地图,实施产业链招商,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联系,分类制定招商引资方案,优化项目审批、落地流程,引导传统石化产业园区向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上游端布局产能。支持企业用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鼓励塑料生产企业绿色转型。支持企业调整结构,改建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设施,培育一批生物可降解塑料和制品生产骨干、示范企业。对转型企业给予绿色金融贷款等支持。三是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抓住当前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场布局渗透的关键时期,支持企业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导企业与国内外汽车、纺织、医疗、农资、物流、包装等头部企业合作,创新商业模式,加快生物可降解塑料应用场景开发,抢占市场,锁定机遇。

促进产业协同创新。一是加快生物可降解塑料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不同应用领域生物可降解材料标准,对标更理想的可降解技术路线,强化材料科研人才引育政策,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态友好性的创新产品、生产工艺。统筹整合材料研发力量,依托甬江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研发机构,友诚新材料、家联科技等重点企业,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鼓励双向交叉任职,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成效。二是推动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技术和产品。加快制定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相关地方标准。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制定、修改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鼓励生产企业采用先进标准。三是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品检验检测及监测体系,满足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需求,促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重点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检测认证制度,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坚决防止“伪降解”以“全降解”名义进入市场。依托宁波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浙江区域中心,加强与国内外权威生物可降解制品质量检测认证机构对接,与重点企业合作建立可降解塑料检测评价中心,开展性能检测、质量评估、模拟验证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四是保持创新体系的开放性。加大环保新材料研发,实施环保材料创新的“揭榜挂帅”,在产业政策上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对于其他降解率高、成本低的可降解材料同样给予足够支持,推动全市可降解材料研发、生产始终走在前列。

完善闭环管理体系。一是建设垃圾堆肥处理设施。生物可降解塑料不能通过自然填埋、焚烧等方式形成环保闭环,可采取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运作,分阶段布局并推进工业堆肥设施建设,在重点开发区块提前布局环保设施。二是完善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构建由政府、企业、民众共同参与的塑料制品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实现源头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理及再利用的循环经济。三是支持塑料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发展壮大。统筹布局规划全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项目,引导和扶持一批塑料制品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服务全市塑料制品的资源化回收利用,壮大“无废城市”建设的市场力量。四是强化市场监督执法。严格落实浙江省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强化对列入禁止名录的塑料制品生产、销售、使用和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的督导检查,严禁违规产品进入市场,严厉打击非法倒卖一次性塑料制品等行为。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一是加大重点行业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推广力度。对已经研发成功并经过市场认可的新型环保材料产品,有关部门应积极示范推广,引导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企、超市、商场、医院等单位提供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鼓励大型食品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递企业等主体加快传统塑料包装替代,助力新产品打开市场。二是加大绿色消费理念宣传教育。把绿色塑料消费纳入全市节能宣传周、科普活动周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广泛动员,在社区、企业、学校等地开展主题宣教活动,巩固和增强全民绿色消费自觉。三是利用数字技术完善绿色消费体系。完善质量认证机制,推出集中、统一的绿色证明性商标,增强绿色商标的公信力,为绿色采购提供财政税收和融资支持。

猜你喜欢
降解塑料宁波生物
环保可降解塑料的分类、标识、标准体系分析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一图读懂宁波
降解材料崛起 绿色包装得益
第12话 完美生物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废塑料的危害及其技术防治措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