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战台风》审美特征分析

2021-11-05 01:43董坤
百花 2021年7期
关键词:力度速度

董坤

摘 要:《战台风》是一首经典的古筝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使用摇指、扫摇、挂奏等手法,描绘了一幅码頭工人与台风对抗的情景,真实而又形象。不同的音高、速度、力度等又产生了很多联觉体验,彰显其魅力所在。

关键词:战台风;联觉效果;速度;力度

一、古筝曲《战台风》简介

《战台风》是一首著名的筝曲,由王昌元1965年创作完成。该曲目的创作,突破了传统筝曲风格,将古筝琴弦由原来的16根弦增至21根弦,不仅音域得到拓宽,音量也变得更大,这为筝曲《战台风》的演奏提供了更多可能。该作品由5个段落组成,既有轻松优美的慢板,又有激烈紧张的快板,鲜明地塑造了码头工人们与台风英勇顽强作战的英雄气概。

唯物主义强调意识来源于物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音乐也和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实践由作曲家进行的音乐创作、表演者进行的音乐表演和听众进行的音乐欣赏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都是听的过程。这种听与感受是一种感性经验,音乐所带来的感受是和主体的经验有关的,但这种经验就是与我们社会实践有关的。例如:我们听到激进、慷慨激昂的音乐会想到战争或汹涌澎湃的大海;听到优美、舒缓的音乐,会想到宁静的午后、秋天的田野等。这种对比的音乐有很多,而在筝曲《战台风》当中,也有很多对比的音乐,表现出了对比的美。

二、《战台风》中的对比

《战台风》中显示出来的对比不是突兀的,而是作者经过精心准备创作出来的,这些准备与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及音乐形式的组织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包括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在慢与快、弱与强的两极变化中,对比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这首曲子中工人忙碌热闹的景象与台风的凶猛无情产生了对比,在第一段描绘工人在码头上工作时,采用中高音区创作,节奏较为欢快;而在描绘台风时,主要集中在低音区,节奏统一,这就通过音区、节奏突出了对比。在描绘码头工人与台风作斗争时,采用强的力度、快的节奏,紧迫而又紧张;而在描绘台风过后,塑造码头上安静、祥和的样子时,采用轻的力度、慢的节奏,呈现出舒缓的旋律,这就是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形成对比。

三、《战台风》中对比的美以及产生的联觉

(一)工人劳动的美

这是曲子第一段所表现出来的美,力度强且速度快,开头采用八度、大搓的方式,从低音逐渐进行到高音,音区整体在中、高音区进行弹奏,高音在视觉产生的联觉效果有亮、明。在情态活动上产生兴奋、积极、向上的感觉,在物体运动状态上能够联想到灵巧、敏捷的感觉。将这种音高上的联觉放在实际段落中,所联想到的是码头上的工人们,正在繁忙地、兴高采烈劳动的样子,反映了20世纪中叶辛勤的工人阶级劳动的美。

(二)台风的美

第二段采用散板的方式,形象地描绘了台风的样子,采用左右手来回地上下刮奏。这一段以谱子为基础,加上演奏者在演奏时基于对曲子的理解而进行的二度创作,节奏不再死板、单一。节奏、力度是强烈的,音高的发展从高音区慢慢向低音区进行,最后摇指停留在倍低音区的b。强有力的声音会联想到大的力量、大的物体,在质量上一定是重的、凶猛的事物;由高音向低音的进行会产生压抑的情态,产生黑暗的视觉感;这一段所描写的时间较长,速度相对较快,快速的发展能够产生躁动的情态活动。把这些联觉到的东西放在实际段落中,便能联想到台风凶猛可怕的样子。

(三)工人与台风对抗的美

第三段是这首曲子的中心段落(34-156小节),篇幅很长,所涵盖的内容尤为丰富。34-39小节是描写台风的主题旋律,仔细分析其中的美,音区整体在低音区,力度坚强有力,联想到台风从远处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再往后继续发展,是对主题旋律的变化模仿,每次出现都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就像是台风一直在前进,虽没到眼前,但它始终都是凶猛的一样。80-86小节,出现了连续的四个十六节奏型,持续由高音向低音进行的旋律,采用点指弹奏,这样的旋律会增强紧迫感、压抑感,形成灰暗的视觉感,预示着台风已经到来。87、88两小节是在模仿台风。89-156小节,右手几乎全部采用四个十六的节奏型,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力度强,旋律是从低音区向高音区进行。这种由低音向高音的进行,在视觉方面会产生明亮的色彩感,产生积极、向上、兴奋的情态活动;弹奏力度强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联觉,声音的强,描写的是形状大、质量重的东西,并且这个东西的能量、力量也是大的,空间距离也是非常近,将这种联觉放在实际曲目当中,它所描述的便是凶猛无比的台风正在人们面前。速度快、节奏密能够产生的联觉有狭窄、局促的空间延展,事物的快速运动,变化的多样以及在态度上产生兴奋、急躁、激动的情绪,几乎是全部采用四个十六的节奏型,紧张度非常高。起初右手是扫摇,左手弹奏低音制造力量感,这一段整体给人的感受是在描写激烈的台风已经袭来,狂风呼啸,暴雨倾盆;随着曲子的进一步发展到了高音区,左手由弹奏低音变成下行划奏扫弦。这段所带来的感受是顽强、勇敢的劳动人民,正在码头上与台风作战,争分夺秒地搬运货物,表现了劳动人民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后一段点指弹奏的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变化再现,所带来的联觉体验与情感相似。

(四)平静的美

这一段是个慢板,出现了新材料,和前面有所不同,十分舒缓,右手整体使用了很多倚音及舒缓的摇指,而左手演奏意味深长的刮奏及琶音。这一段主要在高音区演奏,渲染明亮的色彩,积极而又向上,速度是慢速、舒缓、开阔、紧张度低;从听觉方面听是和谐、简单的,所表现的是平和的情态。整体强弱比较弱,带给人们一种明朗而又积极向上的感觉,光滑、平坦的触觉。根据这首曲子的整体发展过程,所联想到的是台风过后雨过天晴,劳动人民终于对抗完台风,赢得了胜利后安逸喜悦的心情,一切又恢复到宁静、自然的样子。

(五)归复工作的美

这一段从结构上与第一段相呼应,从发展内容上看,台风走了,大家又回到了台风来之前的状态,继续工作,码头上又重新热闹了起来。整体的音区又回到中高音区,在视觉方面产生明亮的联觉效果;在情态活动方面产生兴奋、积极、向上的感觉;在物体运动方面能够联想到灵巧、敏捷的感觉,尤其是在结尾处的创作,更是为了烘托出工人们在码头上愉快而又繁忙的样子。

四、对比中和谐的因素

作曲家在创作时,对每段间的对比段落,使用和谐的因素将它们串联起来,最后种种和谐的因素归在一个段落中,而每个段落又形成对比。

第三段工人与台风对抗和第四段台风过后,这两段是该曲目中对比最大的段落。尤其是第三段的89-156小节,这是快板部分,整体速度是很快的,节奏主要以四个十六为主,力度从f强到ff很强,这些力度、速度、强度有共同的因素,都能产生相似的联觉效果。首先在视觉亮度方面,都会产生灰色、黑色、暗色的联觉效果;在物体质量方面,都会产生沉重的感觉;在物体形态、体积方面,都会产生大的联觉效果;在情态活动方面,会产生哀伤、抑郁的心理。作曲家在创作这段时,右手使用扫摇、点指,左手演奏低音以及由高音到低音的下行刮奏扫弦。扫摇在古筝中只出现在高潮段落,通常要求速度快、力度强,表达激动、兴奋的情绪;而点指要求双手食指轮流快速地点奏;从高音到低音的刮奏扫弦,通常要求力度强,在表现激烈场景时使用。这几种演奏手法合在一起,非常和谐,能够很好地营造出凶猛的台风和工人们对抗的场景。

第四段描写了台风过后,这段是该曲目当中的慢板,力度主要集中在p弱到mf中强,速度较慢,短的刮奏、滑音很多,这些因素有很多共同之处,能够产生相似的联觉效果。在视觉亮度方面,会产生明亮的联觉感受;在物体大小、质量方面,会产生小、轻的感觉;在情态活动方面,能够产生兴奋、快乐、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作曲家在创作这段时,右手设计了轻柔的摇指,时不时有几个小刮奏,并加入很多倚音,而左手设计了柔美的琶音,在右手摇长音时,左手配上刮奏,渲染气氛,用古筝的弦乐之美表现出台风过后码头工人们安详的画面。

这两段本是对比段落,但是每段中使用的元素却又是和谐的,于是在一组和谐的速度、力度、音高音响下与另一组和谐的速度、力度、音高形成了对比。这就是物质世界的魅力,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如果用很弱的力度、很快的速度去描述台风的样子,一定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效果,用低沉的低音配上舒缓的节奏,也一定描述不出码头工人勤奋、快乐工作的样子。

五、结 语

《战台风》是著名的古筝曲目,乐曲气势磅礴而又柔美秀丽,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一幅真实的码头工人和台风对抗的情景。音乐美学作为具有音乐学与美学特点的学科,我们应该用美学的态度看待音乐,看待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 张维.浅析筝曲《战台风》[J].艺术科技,2013,(02).

[2] 赖芳.古筝曲《战台风》艺术特色[J].戏剧之家,2014,(14).

[3] 劉继安.探析王昌元和她的古筝作品《战台风》.音乐大观,2014,(04).

[4] 易璇,滕飞.浅议古筝曲《战台风》的演奏技巧.黄河之声,2014,(05).

猜你喜欢
力度速度
山西出台八类三十一条 政策措施支持乡村振兴
速度
轻松应对速度问题
谈“理想声音的概念”在演唱中的应用
图侃天下
数字串
《牧神午后》“力度对位”实例分析
速度的较量
中纪委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力度
秒速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