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视域下的反讽建构与认知识解
——以欧·亨利小说和鲁迅《故事新编》对比为例

2021-11-06 02:52杨庆云张义芬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杨庆云,张义芬

(北京师范大学 外文学院, 北京 100875)

一、引言

反讽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雄辩术,演变成古罗马的修辞格、文艺复兴时的浪漫主义哲学美学观、新批评的诗歌结构原则、新修辞视域下调整社会关系的策略,及至后现代的文化“熵”形态,反讽的意涵丰富且不断发展。立足于各自的研究视角,反讽学家提出了几十种反讽理论,从苏格拉底的“佯装式反讽”到修辞学与语义学家提出的“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论”,认知语用学家Clark等的“伪装论”[1]、Sperber等的“回声论”[2-4]、Kumon-Nakamura等的综合回应论与“暗示假装理论”[5]、心理语言学家Utsumi的“隐性展示论”[6]、Attardo的“关联不合适理论”[7]、Giora等的“等级突显论”[8-10]、社会学家Anolli等的“击剑模型”[11],以及Muecke[12]与Hutcheon[13]提出的“社会功能说”等等,不一而足。每种理论都从各自的研究视角提出特定的反讽理论模型。然而,作为承载社会和认知双重功能的反讽,单一的理论视角很难概括其复杂的特征。比如,没有理论可以厘析受话者为何在没有识别对立、否定、回声、伪装、突显性时依然可以识解反讽。因此,本研究融合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观、Yus的多源语境观[14]、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15]和Kristeva的互文理论[16],从时空视角、感知视角、观念视角、移情视角和互文视角来探究反讽建构与识解的社会认知机制。

二、视角及视角化

世界是多维的认知域,观察者身处不同的时空,置身不同的立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难以趋同。换言之,没有人是全知者,可以统驭所有视角,如数铺陈全景物象。因此,言说者/作者总是立足于特定的视角,并用视角化的语言来表征、再现事物。受话者/读者要识解个中意义,需厘析言说者/作者的视角择定和视角化策略。建构、识解反讽语篇亦是如此。反讽的蕴涵深厚且持续嬗变,因人、因时而异,因视角而妥。反讽的建构和识解是视角表征和视角化语言解构的过程。

(一)定义及特征

“视角”(perspective)概念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原指在二维界面表征三维空间的几何过程[17]2。嗣后,视角逐渐成为众多学科的关注点,叙述学视角研究关注宏观结构,探讨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视角化,认知语言学多聚焦微观语言表征,将视角看作认知识解和概念化的角度[18]102。依据Graumann等[19]4的说法,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主要聚焦于视角的体现方式和视角化的语言策略。Langacker等将视角概括为认知识解方式之一[20]138 ,[21],[22]73,认知主体基于始发点(vantage point),通达指向(orientation)。基于熊沐清[23]21-22、汪少华[17]2、赵秀凤[24]3、van Dijk[25]599等人的定义,我们认为视角是言说者/作者观察、认知世界的立足点,表征社会意识形态和个人情感态度。视角化则是建构语篇的一种概念化策略,类似于拍照、摄像时的人/物取景。

视角复杂多变,具有主观性、隐蔽性、连贯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主观性指视角因人而异,因时空而异,因语境而异,故又有多元性。隐蔽性指视角通常隐寓于“辞里”[23]22-23,[26]60,给受话者/读者以客观陈说的假象。视角的连贯性保障了语篇的连贯性[23]22-23。同时,视角化的立足点、认知方面和认知平台都具有动态性[19]4。

(二)视角的类型

视角涉及语言交际的方方面面,分类标准难以趋同。以下为具有代表性的视角划分:Fowler将视角分为时空、观念、心理三维度[27]127,后由熊沐清拓展为时空、观念、叙述和知觉四大视角[23]22。Evans等将视角分为内外视角、静动视角、前后视角[28]529-530。内外视角是基于言说者的空间位置;静动视角侧重观察过程的持续性,静态视角如Langacker的总体扫描(summary scanning),动态视角如Langacker的序列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29]530;前后视角则是基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Sammut将视角分为三类:单一视角、对话视角和元视角[30]。单一视角指个人视角,以自我为中心;对话视角指主体间的视角;元视角取自特定的社会规约。苗兴伟基于Verschueren的物理、心理、社会和语用者4个交际变量,将视角分为时空、感知、观念和移情4视角[31]39。社会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的具身性和社会性的并重[32]291, [33]424,语言是认知主体的工具,表征其具身体验,投射其社会文化背景。意义是社会认知语境中的概念化[32]301。要理解作者/言说者的意图,则需综合考虑认知心理和社会互动因素[33]424。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化从社会性的角度发展了Langacker的认知语言学视角观[34]50。

三、视角与反讽的建构与识解

反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一种曲径通幽、暗香浮动的方式,传达隐藏于“辞面”的“辞里”之意。它首先是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重现,因而它具有认知上的共性。然而,反讽终究又是对语言的再认知,或谓之概念世界的投射,因而在识解中会因主体视角的不同而产生出投射世界的差异。因此,在相同语境下,不同受话者对同一反讽可以识解出相同意义;同一言说者可以构建不同“辞面”的反讽。前者的“同反讽性”和后者的“异反讽性”正是反讽的共性和个性的体现,视角和视角化促成了反讽的建构和识解。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观和Yus的多源语境观[14],融合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15]和Kristeva的互文理论[16],从时空视角、感知视角、观念视角、移情视角和互文视角探究反讽建构与识解的社会认知机制(如表1)。

表1 反讽建构与识解的视角框架

时空视角指交际参与者互明的自然环境[14]33,包括时间、空间、气候等。感知视角指观察者选取的立足点,也即认知参照点(reference point),以高突显度的某一实体作为参照,实现对认知目标的心理通达(mental access)[15]6。观念视角指言语用者在特定言语社区共享的百科、事实信息[14]33,即社会意识形态。移情视角即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背景,共享的信息越多,移情值越高[31]40,识解话语隐含意义的认知努力越少。互文视角,指当前文本对源文本的吸收与改造[16]37,可体现在内容、词句篇的组织结构、体裁、语域等各个层次[35]20,也可以指句内、句间和隔句的互相阐发和补充[36]1-2。

(一) 时空视角下的反讽

时空视角指涉交际双方所共享的时间、空间元素,即Langacker所谓基础事实(baseline reality)中的背景(ground);背景与侧显的事物或事件的认知地位关联[37]2。多重时空并置或杂糅,言说者/作者的真实意图与“辞面”存在冲突时,则可能触发反讽。欧·亨利的短篇小说AfterTwentyYears(1)本篇小说摘自O.HENRY.A Short Story Collection of O.Henry[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93-96.和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起死》(2)鲁迅.故事新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故事新编》语料的页码均为该书中的页码,后文不再赘述。都呈现出鲜明的时空概念。

示例1

“Twenty years ago tonight,” said the man (Bob),“I dined here at ‘Big Joe’ Brady’s with Jimmy Wells,my best chum… The next morning I was to start for the West to make my fortune.You couldn’t have dragged Jimmy out of New York; he thought it was the only place on earth.… ”(p.93)

20年前,Bob和Jimmy在餐馆Big Joe’s Brady’s饯别,Bob即将奔赴西部,Jimmy则坚守纽约,约定20年后一决高低。20年后,餐馆拆除,五金店取而代之。Jimmy成了正义凛然的警察(a guardian of the peace,p.93);Bob自恃成功,远胜于Jimmy(I hope Jimmy has done half as well.p.94),但实则是狡猾的通缉犯(“Silky” Bob)。Jimmy如约而至,辨认出Bob后,不忍拘捕,便衣同事代而行之,并转交了Jimmy的便条。表面上,Bob所言“You couldn’t have dragged Jimmy out of New York; he thought it was the only place on earth.”以及后文“A man gets in a groove in New York.It takes the West to put a razor-edge on him.(p.94)”是对Jimmy的“短浅目光、墨守成规”表示反讽,细究根源,欧·亨利反讽了以Bob为代表的西部开发者为求取财富,不择手段,也反讽了美国西部大开发对人性的扭曲,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弊端。

鲁迅的《故事新编》时空较为复杂,古今杂糅,多重时空并置,滑稽、反讽溢于语词。如《起死》中,战国时期的庄子与商纣王时期的汉子、现代的巡士并置,宋国、楚国、鲁国、警察局并置,道袍与警笛、警棍并置,书面语“身材高大,制服制帽,手执警棍,面赤无须”与俚语“带住他!这舅子……”杂糅,尽显反讽意图。

示例2

庄子——(出惊)鹿台?什么时候的鹿台?

汉子——就是三四个月前头动工的鹿台。

庄子——那么,你是纣王的时候死的?这真了不得,你已经死了五百多年了。(97页)

……

汉子——……我不相信你的胡说。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去!(98页)

……

(庄子一面支撑着,一面赶紧从道袍的袖子里摸出警笛来,狂吹了三声。汉子愕然,放慢了动作。不多久,从远处跑来一个巡士。)

巡士——(且跑且喊,)带住他!不要放!(他跑近来,是一个鲁国大汉,身材高大,制服制帽,手执警棍,面赤无须。)带住他!这舅子……

汉子——(又揪紧了庄子,)带住他!这舅子!(99页)

汉子已死500余年,彼时的鹿台与《采薇》中商纣王战败后自焚于鹿台一事互文,这是第一次时空并置。与庄子争执衣服、包裹未果,汉子无法探亲,提出扭送庄子去见“保甲”。“保甲”始于宋代,此处指国民政府1931年实施的民众监管制度,影射白色恐怖和专制暴政时局。这是第二次多重时空并置。发现自己与汉子无法沟通时,庄子从“道袍的袖子里摸出警笛”,狂吹几声后,鲁国的巡士闻声而至,这是第三次多重时空并置。藉此,鲁迅旨在“把坏种的祖坟刨一下”,挑战道家文化的根基,对其“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等互为悖论的理念表示反讽。其次,庄子一方面告知汉子衣服可有可无,一方面却因将觐见楚王而不愿分舍衣物,反讽了圣贤哲人的表里不一。最后,在自身学说无效时,庄子诉诸国家强权(巡士、警局)来解决问题,可见其学说效力甚微。

(二)感知视角下的反讽

感知视角指事件观察者的视角,也即认知主体的认知参照方式。根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叙述文本中存在多声语(polyphony)现象,即叙述语篇中存在主人翁的声音、叙述人的声音和“第一性作者”的声音,意味着同一事件存在多个观察者,包括作者、叙述人、主人翁。认知域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开放性,具身心智构筑认知参照点结构,认知主体可以根据情境和需要锚定参照点[38]97,从而通达认知目标。一个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下被侧显的意义不同[39]30,类似地,同一事情/事件在不同认知主体的大脑中侧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TheCopandtheAnthem(3)O. HENRY. O. Henry 100 Selected Stories[M].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5: 32-37.中就出现了明显的视角变化。流浪汉Soapy与警察的立场不同,建构的图式亦不同。Soapy的温饱心愿与富人的奢华享受构成类比式认知参照反讽。寒冬将至,所有人都有过冬良策(目标)。参照点Blackwell’s(监狱)之于Soapy,类似于Palm Beach and the Riviera(海滨胜地)之于纽约富人。Soapy卑微的愿望(humble arrangements)是去“好客的”岛上监狱过冬;“hospitable”一词属于反讽用法,透露出了Soapy的无奈、心酸;“fellow”则是强行将富人和穷人归为一类的反讽。

示例3

For years the hospitable Blackwell’s had been his winter quarters.Just as his more fortunate fellow New Yorkers had bought their tickets to Palm Beach and the Riviera each winter,so Soapy had made his humble arrangements for his annual hegira to the Island. (p.32)

此外, Soapy对监狱、刑拘的憧憬与入狱的现实意味构成悖论式认知参照反讽。在Soapy眼里,刑拘是美好的梦想(“Arrest seemed but a rosy dream.”;“the pleasant official clutch upon his arm”),岛上的监狱俨然是温暖舒适的世外桃源(“his insular haven”,“the cosy warmth of the station-house.”,“an unattainable Arcadia”),与常人印象中冰冷可怕的手铐、监狱具有霄壤之别,构成悖论式反讽。小说最后,犯罪未遂的Soapy在教堂赞美诗的触动下决定洗心革面时,警察却将其逮捕,尔后法官做出了遣送监狱的判决,也是悖论式反讽,现实与预期背道而驰。

同时,小说中也存在多个并列的认知参照点,共同指向某一认知目标,构成鸟巢式认知参照反讽。最为典型的是Soapy为入狱而故意犯下的6宗罪行(见图1)。在Soapy的认知中,每一桩罪行都足以实现锒铛入狱的目标,但在餐馆服务员、警察、橱窗前的女郎、雨伞主人眼里,Soapy的举止无伤大雅,不构成犯罪。欧·亨利藉呈现以Soapy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窘境,反讽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富两极分化,鞭挞了警察代表的美国司法体制和统治阶层。

图1 Soapy的认知参照图示

类似地,鲁迅的《理水》中,针对洪灾,文化山上的学者、巡察灾情的官员和普通灾民因立场不同,引发的认知参照域不同,达成的认知目标也不同。

示例4

认知主体语料节选认知参照点认知目标文化山上的学者“灾情倒并不算重,粮食也还可敷衍”……苗民言语学专家说。“面包是每月会从半空中掉下来的;鱼也不缺,虽然未免有些泥土气,可是很肥,大人。至于那些下民,他们有的是榆叶和海苔,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我们也尝过了,味道倒并不坏,特别得很……”“况且”,别一位研究《神农本草》的学者抢着说,“榆叶里面是含有维他命W的;海苔里有碘质,可医瘰疬病,两样都极合于卫生” (27页)学者们的面包定时供给,鱼儿肥美;下民饱食榆叶、海苔,营养丰富各得其所

认知主体语料节选认知参照点认知目标水利局考察官员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30页)“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禀大人,他们都是以善于吃苦,驰名世界的人们。”(32页)乡村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百姓善于吃苦风光秀丽下民代表“吃得来的。我们是什么都弄惯了的,吃得来的。只有些小畜生还要嚷,人心在坏下去哩,妈的,我们就揍他。”……“我们总有法子想。比如水苔,顶好是做滑溜翡翠汤,榆叶就做一品当朝羹。剥树皮不可剥光,要留下一道,那么,明年春天树枝稍还是长叶子,有收成……”(29页)海苔、榆叶乃佳肴食材,孩童无理取闹知足常乐

小说开篇第一段就道明洪水肆虐的现状,“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为文人学者、考察官员和平民百姓互明。学者们挤在山顶上,从岸上俯瞰洪水中垂死挣扎的百姓,觉得“很富于诗趣”(22页)。鲁迅藉此反讽了部分文人偏居一隅,不问世事。显然,学者口中的“灾情并不算重”、官员口中的水乡风情、下民“饱食终日”与实情相悖,构成悖论式反讽。学者口中的面包、鱼、榆叶、海苔,官员口中的芦花、泥水、黄鳝、青苔、松皮、水草、饮料,以及“下民”口中的“滑溜翡翠汤”“一品当朝羹”各自构成鸟巢式认知参照反讽,指向意欲达成的汇报目标——各得其所、风光秀丽、知足常乐。

学者们视百姓为“下民”,只需食用榆叶和海苔,反讽了学者自恃高人一等的封建等级观念。更有学者称榆叶里含有维他命W,这在当时并未发现,且扬言海苔利于瘰疬病的医治,贻笑大方——缺碘导致的疾病是瘿而非瘰疬,防治瘰疬需禁食海产品。可见,文化山上的学者们为了取悦官员,不惜指鹿为马。学者们对民情的漠视、美化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官员的视听,进一步加大了改善民生的难度。水利局考察官员到了灾区,直奔最高巅的石屋,却在回京都后的筵席上,分享了自欺欺人的“乡村风情”。彼时,黄河决口,日本侵华,内忧外患,国民政府却无所作为,鲁迅藉此反讽了官员们惺惺作态,贪图享乐,不务正业。在“下民代表”眼里,艰难生活是常态,应知足常乐,并责怪小孩的无理取闹。百姓们苦中作乐,将水草、榆叶、树皮制成“名贵佳肴”,体现出鲁迅对普通民众麻木不仁、不思进取的同情和反讽。

(三)观念视角下的反讽

同一言语社群共享一定的百科、事实信息,包括社会文化规约、社会期待、常识性知识,形成模式化观念、原型框架或图式[14]31。认知主体固化的意象图式和语法概念化方式影响语义框架的视角化[40]85。作为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下的语义框架视角化机制[40]107-108,构式会影响言说者/作者的语篇建构和受话者/读者的信息处理。反讽是依赖于社会规约的言语交际;激发交际双方的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模式,是反讽识解的必要条件[41]148。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观念主要源于圣经。例如在TheGiftoftheMagi(4)O. HENRY. O. Henry 100 Selected Stories[M].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5: 1-5.中,圣诞送礼的传统源自《圣经·马太福音》中东方三贤人(或祭司)前去给Jesus Christ赠送黄金、乳香和殁药,分别象征“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尊贵身份、大祭司神圣使命和先知。为了延续传统,Della最终决定卖掉能使Queen of Sheba相形见绌的秀发,而James卖掉了能使King Solomon心生嫉妒的怀表:

示例5

Now,there were two possessions of the James Dillingham Youngs in which they both took a mighty pride.One was Jim’s gold watch that had been his father’s and his grandfather’s.The other was Della’s hair.Had the Queen of Sheba lived in the flat across the airshaft,Della would have let her hair hang out the window some day to dry just to depreciate Her Majesty’s jewels and gifts.Had King Solomon been the janitor,with all his treasures piled up in the basement,Jim would have pulled out his watch every time he passed,just to see him pluck at his beard from envy.(p.2)

Queen of Sheba和King Solomon都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根据《旧约全书·列王记》,Queen of Sheba美艳绝伦、聪颖不凡,King Solomon是治国奇才,统摄的以色列繁荣富强。欧·亨利用了夸大陈述的反讽方式,描述了Della的头发能使Queen of Sheba的珠宝和礼物黯然失色,Jim家世代相传的金表能使富甲一方的King Solomon心怀觊觎,突显了秀发之于Della、怀表之于James的重要性以及男女主人翁的物质匮乏。据此,欧·亨利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底层人民的窘迫,反讽了形式主义对平民百姓的负荷;同时,抨击了金钱至上、贫穷即卑微的观念。

相比较而言,《故事新编》中的观念视角主要涉及神话故事、儒家、道家等信奉的伦理纲常等。例如,《理水》中对伦理纲常的反讽:

示例6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33页)

禹经过实地考察,征取百姓意见,并与同事商榷后,决定摈弃其父亲鲧的治水方法“湮”,而采纳因时制宜的“导”,不料却被视为是“蚩尤的法子”,暗示禹是叛逆之子。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原是九黎部落的酋长,因与炎帝不合,自立门户,尔后讨伐炎、黄二帝,因此“蚩尤”一般被视作“叛徒”的代名词。青年官员只敢嘀咕,鬓发灰白的大员倚老卖老,坚信禹在其父亲鲧去世的3年内应该遵循鲧填塞的治水方法,反对禹提出的疏导办法。尽管鲧的“湮”不太成功,被流放羽山至死,但是为了遵从孝道,禹应该秉承鲧的做法。据此,鲁迅表示对孝道常规等封建陋习的辛辣反讽。知其不合理而效仿之,是之谓愚孝。换位思考,蚩尤可视为积极图变、敢于创新的进步人士,但不为时势所容。

(四)移情视角下的反讽

移情视角关涉交际双方的情感距离。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预设越多,移情值越高,就更容易获取话语的言外之意。我们认为,相互知信包括交际前、交际中双方用以解构话语生成、识解的认知信息。当语言表达与相互知信存在冲突时,则可能潜藏反讽意图。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TheExactScienceofMatrimony(5)O. HENRY. O. Henry 100 Selected Stories[M].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5: 204-210.中,Jeff Peters向“I”(叙述者)讲述了曾与Andy Tucker一同创办婚姻介绍所(一家“皮包公司”)的故事,因没有营业执照,只能维持两个月左右。他们拟定的征婚广告描述了一位32岁的丧偶女性,长相貌美、资产殷实,意觅一位性情温良、忠实可靠、善于理财的夫君。杜撰完征婚广告后,Jeff Peters询问Andy Tucker广告中的丧偶太太是何许人也,Andy嗤之以鼻,并诘问连连:

示例7

Andy gives me one of his looks of calm irritation.’ “Jeff,” says he,“I thought you had lost them ideas of realism in your art.Why should there be a lady? When they sell a lot of watered stock on Wall Street would you expect to find a mermaid in it? What has a matrimonial ad got to do with a lady?” (p.205)

Andy认为,做生意无需务实。华尔街抛售的昂贵股票中没有美人鱼,那么征婚广告也无须征婚人。Andy预设Jeff和自己一样,都知道美人鱼只是童话、神话、传说等非纪实类文艺作品中虚构的形象;32岁丧偶、貌美持家,产业殷实,却需要公开招募家境平平、性格温柔、精于理财的人作为配偶,这件事情本身就不合理。这段话表面上是Andy在反讽贪图钱财和美貌的应征者,实际上是欧·亨利对以Andy Tucker和Jeff Peters为代表的投机倒把商人和美国当时的泡沫经济予以反讽。

鲁迅的《采薇》是对《史记·伯夷列传》的改编。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主亚微的长子、次子,因礼让储君之位,逃到周文王姬昌的养老堂安度晚年。不久,姬昌仙去,其次子周武王姬发出兵讨伐商纣王帝辛,伯夷、叔齐在大军前斥责其不孝不仁。周武王一统天下后,伯夷、叔齐自觉羞愧,辗转至首阳山,采薇而食。久而久之,山下百姓纷纷前去观摩。

示例8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您吃饭吗?”她问。

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栗……”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鸦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着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52-53页)

小丙君曾上山与伯、叔二人探讨诗歌,但不欢而散,感慨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鸦头阿金是小丙君家的婢女,并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诗经·小雅·北山》及其内涵,不过是复述了自家老爷的言辞。伯、叔出身贵族,饱读诗书,自然知晓其意蕴,与小丙君具有相互知信。其次,鸦头阿金和小丙君都认同首阳山上的一切都归周武王所有;伯、叔难以辩解。因此,当听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伯夷、叔齐读懂了其中的反讽意图,无颜再食薇、采薇、见薇,而后挨饿至死。藉此,鲁迅反讽了伯夷、叔齐代表的“为养老而养老”和小丙君代表的“为艺术而艺术”的风气。

(五)互文视角下的反讽

大而言之,互文是再语境化(recontexualization)的一种策略,当前文本的语场、语旨通过投射这一语式,植入源文本[42]45。话语的再语境化是一种创造性的再表征或再生产过程[43]2,赋予话语新的意义。互文是语言符号的增添或发挥、减缩或省略、排列或重组[44]42,表现为重复、引用、戏仿、暗示、参考源文本等。

欧·亨利的作品中有许多对《圣经》的互文,其中,CupidalaCarte(6)该篇小说在前述O.Henry 100 Selected Stories和A Short Story Collection of O. Henry中均没有收录,继而在网页上找到,路径:https://m.xyyuedu.com/sjmzywb/ouhengliduanpianxiaoshuoji/317635.html。与《圣经·旧约》的“创世纪”的互文,例如对the Garden of Eden,the river of Zion,Adam和Eve,scorpion,angel,fast,Noah’s ark,grub,鸽子衔橄榄枝以及爱神Cupid等典故的述及。该小说讲述了两位创业青年Jeff Peters和Ed Collier追求餐馆老板之女Mame Dugan的故事,两人为了竞争,频繁去餐馆,导致爱神Cupid与厨师在餐馆里加班,谐谑中透露出对两人将爱情等同于食物的反讽。当Jeff Peters向Mame Dugan求婚时,Mame Dugan断然拒绝,因为在她眼里,男人就是一具充斥着各种食物的石棺材。为追求Mame Dugan,Ed Collier立志绝食49天以获得绝食冠军称号,但坚持6天后放弃,认为食物乃是生命之源。饥肠辘辘的Ed碰到情敌Jeff:

示例9

“I’d be glad,now”,says Ed,“if you’ll let me go.I’ve been hard hit,but I’ll hit the ration supply harder.I’m going to clean out every restaurant in town.I’m going to wade waist deep in sirloins and swim in ham and eggs.It’s an awful thing,Jeff Peters,for a man to come to this pass—to give up his girl for something to eat—it’s worse than that man Esau,that swapped his copyright for a partridge— but then,hunger’s a fierce thing.You’ll excuse me,now,Jeff,for I smell a pervasion of ham frying in the distance,and my legs are crying out to stampede in that direction.”

欧·亨利用了夸大陈述的方式表示Ed对食物的渴求(I’ll hit the ration supply harder.I’m going to clean out every restaurant in town.I’m going to wade waist deep in sirloins and swim in ham and eggs)。欧·亨利作为全知叙述者,反讽了男性难以恪守意志,并引用了《圣经·旧约》中的典故证明饥饿的可怕:Esau是Isaac的长子、Jacob的兄长,他蔑视长子继承权,为了一碗羹汤,把继承权卖给了Jacob。《圣经》原文中的“pottage”(浓汤)被误说成“partridge”(山鹑肉),暗示了Ed的食肉欲望以及饥饿状态下的混乱思绪,由此反讽了Ed和Jeff的食物观(Love and business and family and religion and art and patriotism are nothing but shadows of words when a man’s starving!)。

与CupidalaCarte相似,鲁迅的《补天》也是基于人类由来的典故。故事改编自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一直以来,女娲被视作创世女神、大地之母,深受崇拜。然而,在鲁迅笔下,女娲不过是为了解烦除闷(“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1页))她随意抟土和泥,揉捏出了“小东西”,颠覆了人类是万灵之长、宇宙中心的狂妄观念。不久,人类有了自己的语言,但为女娲所不解;人类祸害天地,导致天崩地陷,女娲委派巨螯驼山退水,自行熔巨石以补天。

示例10

伊顺下眼去看,照例是先前所做的小东西,然而更异样了,累累坠坠的用什么布似的东西挂了一身,腰间又格外挂上十几条布,头上也罩着些不知什么,顶上是一块乌黑的小小的长方板,手里拿着一片物件,刺伊脚趾的便是这东西。

那顶着长方板的却偏站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向上看,见伊一顺眼,便仓皇的将那小片递上来了。伊接过来看时,是一条很光滑的青竹片,上面还有两行黑色的细点,比槲树叶上的黑斑小得多。伊倒也很佩服这手段的细巧。

“这是什么?”伊还不免于好奇,又忍不住要问了。

顶长方板的便指着竹片,背诵如流的说道:“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国有常刑,惟禁!”

女娲对那小方板瞪了一眼,倒暗笑自己问得太悖了,伊本已知道和这类东西扳谈,照例是说不通的……(9页)

上古时期的女娲纯真质朴,不知衣物为何物。创作出来的小东西,逐渐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化,讲究所谓的“礼义廉耻”。在天劫之际,女娲殚精竭虑,以弥补“小东西们”的过错。然而,身披布条、头戴长方板的“古衣冠的小丈夫”(《故事新编》序言中的称谓)斥责女娲裸行世间,蔑视礼数,伤风败俗,与禽兽无异;按照国礼,应当严惩。“背诵如流”一词可见“古衣冠的小丈夫”对这些教条烂熟于心,但是“却偏站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向上看”,可见其言行不一,衣冠楚楚。在女娲眼里,那些“小东西”不过是自己无聊时捏成的物件,应该听凭自己的安排,然而,这些“小东西”却把口口声声称作“上真”(道教中对修炼得道之人的尊称)的女娲与禽兽相类,反讽之意溢于言表。此外,从具体语词来看,“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国有常刑,惟禁!”是对《尚书》等古书的戏仿,影射了鲁迅对文言文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反讽。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认知视角理论,结合社会认知语境、认知参照点和互文性,探讨了反讽语篇中语言形式“辞面”与意义潜势“辞里”的种种相异。作者借助内嵌于语篇的视角呈现事件和语言交际意图,读者则需解构语篇中的视角择取和视角化策略,以识解语篇潜藏的反讽意义。英汉反讽虽然文化溯源和思维方式不同,但建构和识解的认知机制大抵一致。反讽语篇中的时空、感知、观念、移情、互文等视角的表征,呈现了文本和认知、社会的交融,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反讽的社会认知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