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身血液锻化广西地域民族音乐精髓

2021-11-07 01:27欧阳宜文卓然
歌海 2021年4期
关键词:背带壮族民族音乐

欧阳宜文 卓然

[摘 要]赵琳教授是一位植根广西,负有盛誉的作曲家,近十年来在歌曲创作领域成就颇丰,代表作有《广西尼的呀》《花背带》《深呼吸》《幸福跳上坡》《平安归来》等。她在长期的歌曲创作实践中,尤其是在对广西地域民族音乐的借鉴与利用方面,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让人民传唱,为广西代言”的创作理念,“取长补短,精雕层次”的创作技巧,以及“沁人心脾,润物无声”的创作风格,用自身的血液和能量去熔炼、锻化广西地域民族音乐的精髓,使其在广泛的传唱和人民的喜爱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广西;地域民族音乐;歌曲创作

现任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的趙琳教授是广西作曲家中负有盛誉的一位,近十年来在歌曲创作领域成就颇丰,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各类创作比赛奖项30余项,代表作有《广西尼的呀》《花背带》《深呼吸》《幸福跳上坡》《平安归来》等。其中《广西尼的呀》被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节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的主题曲。赵琳教授自幼受到广西地域民族音乐的熏陶,特别是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音乐的熏陶。她在长期的歌曲创作实践中,尤其是在对广西地域民族音乐的借鉴与利用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理念、创作技巧与创作风格。本文将分别就以上三个方面,对赵琳教授的歌曲创作予以深入探究。

一、创作理念——让人民传唱,为广西代言

从表面看,赵琳教授的歌曲作品需要较高演唱技巧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寥寥。事实上,其中正倾注了赵琳教授坚定的创作理念,那就是要创作“人民能够传唱”,而不是仅供比赛、炫技的歌曲。诚然,这和赵琳教授深深植根广西地域民族音乐的特色是分不开的。广西地处南疆,属亚热带到热带之间的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山水秀美。这决定了广西各个世居民族的民歌绝大部分具有柔婉平和的旋律特征,同时又内蕴丰富的情感和浪漫主义特质。有些地方的歌谣凭三个音即能构成一曲,虽天真简约,但却极尽纯净自然之美感,比如左江一带的宁明壮族山歌《柚子龙眼棵棵甜》:

可以说,任何一个人唱起这样的歌都毫不费力。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纯净、自然、简约、质朴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在民众中久久流传,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壮乡儿女的精神世界。而赵琳教授更是在充分吸收以上民族音乐精髓的基础上,将其凝固为自己的创作理念。她的歌曲多平实如话,娓娓道来,例如这首以广西百色平果嘹歌作为基本音乐素材,赞颂扶贫干部的《家乡变了样》(作词:银华),其音域范围仅有从d1到d2的一个八度,不追求过高过低的音和复杂的节奏,宛如一位普通百姓在讲述着寻常自家的事情,却如淙淙泉水流进听者心田:

然而,平实如话却并不限于“简单”,质朴的风格绝不意味着音乐形象的“模糊”。这便是赵琳教授在歌曲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理念——要让广西的地域形象在音乐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即“为广西代言”。前文提及,广西原生态民歌多纯净自然,柔美婉约。这是广西民歌的天然优势,但在另一个方面,也模糊了广西民歌的辨识度。再加上广西各地民歌形态十分丰富,“十里不同曲,百里不同调”,很难说哪一种曲调能代表广西的典型音乐形象。赵琳教授早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广泛接触全国各地域民族音乐时,便对此有极深刻的感受:“相对于西藏、内蒙、新疆、云南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真正的‘广西音乐风格到底在哪里?”这是她常常向自己提出的问题。为此,赵琳教授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格外着意塑造鲜明的、能够代表广西风格的音乐符号。例如被选为壮族重大节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主题曲的《广西尼的呀》(作词:张名河)就成功塑造了“尼的呀”这个具有极高辨识度的音乐语汇。歌曲中反复出现的衬词“尼的呀”源自具有“壮族活化石”之称的百色地区那坡黑衣壮的语言,意为“好的呀”。旋律撷取了壮族山歌中“1-2-5”这一常见的旋律音列,将其作为歌曲的母题和发展动机;之后又用模进的手法将其改换为“4-5-[1]”,使其层层推进,呈波浪奔涌之势。歌曲音乐素材衔接紧密流畅,灵活多变,令原生态民族音乐的神韵充分蕴含其内,又富于逻辑和现代的审美感。2

诚然,上文所提及的赵琳教授的两个创作理念——“让人民传唱”和“为广西代言”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具有着本质的、天然的勾连。赵琳教授坚信,一首歌只有真正受到人民的喜爱,在民众之中反复长久地传唱之后,才能真正地为人所记住;而其中代表广西的音乐形象、音乐符号也自然会深入人心。

二、创作技巧——取长补短,精雕层次

“看似寻常最奇崛”,平实亲切的风格绝不等同于“白开水”式的平淡无味。在赵琳教授一首首看似浑然天成的歌曲作品中,其实内蕴了许多长年以来经不断积累、磨炼而形成的创作技巧。归结起来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取长补短”,二是“精雕层次”。

所谓“取长补短”就是对地域民族音乐的特性具备深入了解的前提下,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出发,发挥其优势,补充其不足,对其进行调整、凝炼、重塑,使其具备更广泛的传播度和更长久的生命力。赵琳教授所在的广西既与湘、滇、黔、粤交界,又和越南接壤,境内拥有11个世代居住的少数民族,原生音乐形态十分丰富。然而,广西原生态民族音乐却有着高度依赖语言的特点。以壮族为例,壮语和汉语虽有亲属关系,但亦有较为明显的分野:广义的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而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汉语普通话有4个声调,而壮语有8个;汉语普通话有35个韵母,壮语却有108个;词序结构上汉语是修饰语在前,被修饰语(中心词)在后,而壮语是被修饰语(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歌谣押韵习惯上,汉语习惯于押尾韵,而壮语往往要同时押尾韵、腰脚韵,有时还要加上头韵。这使得壮语歌谣在语言层面宛如一件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然而,由于语言族群的归属不同,壮语民歌无法像一般的汉语方言民歌那样易于被大众理解,而必须翻译成汉语。这就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翻译成汉语后,壮语语言层面的光彩几乎会完全流失(至少是大部分),而壮族音乐的旋律又偏于细腻、婉约、温和,在浅表层面很少出现大幅跳跃、炫技性等具有较高辨识度的特征(与山东民歌《包楞调》对比可见一斑)。这便是赵琳教授利用广西民族音乐素材进行歌曲创作时所面临的“短”。对此,赵琳教授采取的策略是避短而深挖其“长”,例如广西多地常见的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其支声复调、大二度和声音程极具特色,因此运用复调、和声手段创作合唱歌曲将会产生别具一格的效果。此外,壮族原生态民歌极善于运用衬词、衬腔。衬词“大都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也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词句”,1但会给歌曲带来活泼、丰富的变化,增添歌唱的情韵和风味。由黄露瑶作词,赵琳教授作曲的《花背带》(壮族传统,孩子出生后外婆要给母亲赠送亲手缝制的花背带,用于抚养孩子,也寓意生命的传承)末尾,便以长达20小节的衬词作结,末尾渐弱,仿佛使人看到一位勤劳的壮族母亲用世代传承的绣花背带背着孩子,在山野中渐行渐远,感受到生命那温润、坚韧的传承与力量。

“精雕层次”就是预先对歌曲的结构作出通盘考虑。从头到尾的风格不能趋于同质化,而是形成层层递进之势,逐步加深对听者的吸引力。为此,赵琳教授拿到一首歌词之后,都会细细琢磨,在歌词的原有基础上进行音乐结构的再度布局。还以《花背带》为例,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

家乡老屋的屋檐下,阿婆背上花背带。

背起了阿妈的小时候,背起了阿婆的期待。

家乡老屋的屋檐下,阿妈背上花背带。

背起了我的小时候,背起了我的未来。

花背带哟,花背带,一针一线绣出彩。

绣出了多少成长,绣出了多少疼爱。

花背带哟,花背带,你背着全是疼爱。

我想把你来珍藏,将你的爱扑满怀。

花背带哟,花背带,你背着全是疼爱。

我想把你来珍藏,让这份爱一代传一代。

很明显,歌词自身便包含一定的递进性。开头两段以“阿婆”“阿妈”“我”三代女性作为串联,铺陈出一代代壮族母亲用花背带抚育儿女的情景。赵琳教授以此作为主歌,吸取了百色隆林、西林一带地区壮族民歌的旋律风格,音域起伏控制在g-a1的中低音区,节奏舒展,似在述说。而当歌曲行进至副歌部分,音域陡然提升,“花背带哟,花背带”即以d2的音高进入,旋律不再与原民歌曲调保持较高的相似度,而是将后者的骨干音拆散,运用三和弦、七和弦架构展开旋律,使旋律线条更加激情澎湃、神圣庄严,表达了对民族古老传统和生命力的致敬。尾声则转到原调的下属调上,接以20小节“哩哩啦哩……”构成的衬词(见上谱例),使歌曲尾声部分的格调归于静谧。纵观全曲,三个层次衔接流畅而又彼此分明,犹如峰回路转,引人入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创作风格——沁人心脾,润物无声

当下,许多地域民族风格的歌曲都倾向于采取“拼贴”的创作方式。其中一类作品选择在音乐中直接嵌入一段原生态的、未经或少经改动的民族音乐素材。在流行音乐领域,此类风格的代表作有台湾女歌手徐佳莹创作、演唱的歌曲《身骑白马》,嵌入了台湾歌仔戏的闽南语唱腔元素。另外还有一类作品是让原生态民族音乐素材和现代音乐素材以“并置”的形式出现,例如壮族本土乐队“哈嘹组合”曾在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获奖的曲目《月亮》就是运用壮汉双语呈现,使女声的原生态壮语嘹歌唱腔与男声的汉语主唱形成支声复调。这样的方式尽管在听觉上予人以新奇之感,也颇受欢迎,但却不是赵琳教授所追求的。相比于突兀的“拼贴”,赵琳教授更倾向于将地域民族音乐素材融入自己血液和头脑之后,再熔炼、轉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这种音乐语言是如家常话一般自然、质朴的,但却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将民族音乐的精髓和灵魂灌注到人们的心中。用赵琳教授自己的话说:“我更愿意用自己的音乐去打造一件‘日常服饰,而非华美的婚纱礼服。”

因此,赵琳教授创作的作品,多为贴近大众的通俗流行歌曲,甚至是儿童歌曲。例如由麦展穗作词的男女声二重唱通俗歌曲《月亮出来亮光光》便充满着百色壮族嘹歌的神韵。考察“嘹歌”之名称来源,一方面“嘹”通“僚”,即壮族某些分支人民的自称,因此“嘹歌”也就是“僚人之歌”——壮族之歌;另一方面是因该种歌调在唱时有“哈——嘹——”的拖腔和衬词,故而得名。嘹歌往往以sol、la、do、re为骨干音,拍子自由。《月亮出来亮光光》这首歌的开头虽没有遵循完全的自由节拍,然而却以多变的节奏模拟出自由节拍的效果,旋律基本围绕着嘹歌的骨干音展开,谱例如下:

中间部分借鉴百色平果二声部“那海嘹”的形式,男女声部之间以四、五度构成和声,支声复调穿插其中,营造出极富特色的音响效果,使人仿佛置身于月光流淌下的壮乡山野。整首歌曲浑然天成,没有任何“拼贴”的痕迹,却给听者沁人心脾之感。

如果说通俗歌曲为赵琳教授提供了一个载体,用民族音乐语言影响大众的精神世界;那么,儿童歌曲则为其提供了另一种途径,那就是用民族音乐语言浸润孩子的心灵。赵琳儿童歌曲代表作之一的《幸福跳上坡》(作词:陆坚)便在儿童歌曲这一体裁中浸润性地融入了桂西苗族的音乐语言。“跳上坡”源自苗族传统的“跳坡节”,也就是各村寨民众欢聚在“坡场”上庆祝新年的节日。歌曲主要借鉴了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芦笙的音乐元素,以sol、la、do、mi为骨干音。开头的引子即以纯净欢快的童声模拟芦笙的音响,寥寥几个音符在勾勒孩童天真烂漫的同时,衬托出苗族音乐的神韵:

尽管《幸福跳上坡》仅仅是一首儿童歌曲,但仍然有较为细腻的层次,包含引子、第一分节歌、过门、第二分节歌、尾声五个部分。其中引子和尾声是完全相同的4个小节,过门则由其中的后2个小节构成,这就使整首歌曲具有了微型回旋曲的特征。两段分节歌在其中形成对比鲜明的“插部”,第一段流畅柔和,第二段激昂欢越,却都体现出鲜明的苗族音乐特征。其正说明,赵琳教授不因为这是一首儿童歌曲而降低民族音乐元素的“含金量”。相反,她尽一切努力,以小见大,让孩子们在歌唱时感受到充满变化的地域民族音乐之美,同时也体现了上文之“精雕层次”的歌曲创作技巧。

四、结语

歌曲是最贴近大众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也是使民族地域音乐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赵琳教授在长期的歌曲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念、技巧和风格。她将丰富的广西地域民族音乐语汇,融入到个人的生活、感悟和思索中,不断提高自己对本土民族音乐由表及里的驾驭能力,用自身的血液和能量去熔炼、锻化民族的音乐精髓,并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风格传达出来,根本目标是让其所根植的广西地域民族音乐在广泛的传唱和人民的喜爱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背带壮族民族音乐
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实施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止血效果与并发症的影响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我的背带裙,我十七岁这一年的夏天主持
壮族山歌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