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服务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2021-11-07 01:31陆海燕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9期

陆海燕

摘  要:新文科建设对传统文科思维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教学,这一要求与服务学习模式是相契合的。“社区管理学”课程在进行社会实践课建设过程中,按照服务学习的要求从准备、服务、反思以及庆祝四个阶段对课程进行了设计与重构,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服务学习的实施要避免将服务学习同社区服务相混淆的问题注重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以及“校、社、生”三方共同协作。

关键词:服务学习;社会实践课;社区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5-0018-03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强调以社会实践为核心,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学习,利用理论来解释和指导实践[1],这一要求与服务学习的内在要求相契合。服务学习是使学生参与为社区服务的活动,而且能够将这些活动同课程目标联系起来,在专业教育和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以服务学习模式为指导开展“社区管理学”的社会实践课建设,并进行总结和思考,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加强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提供经验借鉴。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

服务学习源于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美国联邦立法开始支持地方层面的倡导行动。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联邦委员会,为各州、学校以及社区机构提供基金以鼓励他们开展服务学习。1993年颁布的《国家和社区公益服务信托法案》为各州和地方将服务学习引入学校课程提供了资金来源和保障。凯洛格基金会(WK Kellogg Foundation)1998年发起了“在实践中学习”项目,旨在用四年的时间将服务学习纳入全美学校的课程内。2001年,来自美国五十个州的一千余名成员组建了“全国服务学习伙伴”,该组织旨在扩大和巩固服务学习在全美学校的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美国的中小学以及大学普遍在学校内开展了服务学习[2]。

“服务学习”最初是由美国教育学家罗伯特·西蒙(Robert Simon)和威廉·拉姆齐(William Ramsay)于1967年提出,认为“服务学习”指将有意识的教育学习与完成任务式的教育学习相结合,以满足人们在学习上的真正需要[3]。美国于1993年制订的《全美及各州服务条例》里对服务学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服务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和方式。在这一方式中,学生在学校老师或社区的精心组织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符合社区需要的社区服务性活动,从而实现自我学习与个人发展。按照组织方的不同,服务学习可以分为学校老师组织的服务学习和由社区(社区机构或团体)组织的服务学习。服务学习也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在学生进行服务学习的过程中,组织者必须为学生提供特定的时间,以开展对服务学习的总结和反思[4]。

服务学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5]:

第一,同非营利组织或其他大学合作以进行有意义的社区服务。服务学习项目应当与大学和社区相关并对双方有利,应当经过双方相互的对话和协商后共同开展。

第二,将学术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有意义的社区服务。服务学习为学生提供从服务经历中获取知识的机会,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产生更深入的认识。

第三,要采用结构化的过程以使学生对于学术内容和公民参与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为学生安排反思活动以对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考虑课程内容和服务学习活动如何同社区、社会问题以及他们的职业目标相联。通过良好的结构化反思,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思想素质发展能够得到巩固。

二、服务学习的实践:以“社区管理学”社会实践课为例

“社区管理学”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必修课,课程之所以选择社会实践课模式,一方面是遵循專业培养方案所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回应新文科建设所强调的实践问题导向。为此,课程设计采用了服务学习模式。

服务学习的展开并非一成不变的,按照怀特(White)的观点,服务学习包括准备、服务、反思以及庆祝四个阶段[6]。服务学习的起点是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开展服务学习最重要的一环,关系着服务学习和社会实践课的成效。在准备阶段,首先是社会实践课程规划与设计。按照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要求,70%的学时是在社区进行的。在实践任务上,社会实践结合课程学习的内容与要求,将社会实践分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安排相应的学时,并布置相应的任务。其次是社会实践基地的选取。基于课程内容,实践基地主要选取在社区建设方面卓有成效的社区。最后,教师对社会实践基地的走访。在社会实践课开始前,教师需前往每个社区与社区书记就社会实践课的性质、安排、任务以及社区需求进行沟通。

服务阶段是课程的主体阶段。实践中的指导工作主要由实践指导教师进行,理论指导教师则通过不定期走访、QQ群以及微信群等及时沟通。实践过程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来保证理论学习和社区服务的有效衔接。学生从课程学习的内容出发,在社区中担任具体的工作,从体验中学习。为了保证学生能够不宪政能够通过实践来进行理论的学习,理论指导教师设计了四个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文档资料收集、现场参观、社区访谈以及发放问卷,完成四个主题调查报告的撰写。为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策划项目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还采用了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最终期末考核内容为基于社区实践以及社区热点难点调查,撰写社区公益创投项目,作为社区服务的成果反馈给社区。

反思在服务学习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也是服务学习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对社会问题和概念进行反思,从而完成概念化过程。奥图勒(O’Toole)将反思界定为:“在服务项目的准备以及成功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使用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并从自己的服务经历中学习的活动,通过反思考察服务活动所处的更大范围的环境[7]。”因此,学生在完成一个模块的实践任务后即安排返校进行汇报研讨,就这一阶段的实践获得以及反思与老师同学共同研讨。

服务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庆祝。庆祝在本质上是一种分享,既包括知识获得分享,也包括喜悦情感的分享。课程设计上,最后一次实践安排为在社区会议室进行社区公益创投项目模拟。这次实践成为学生主导的课堂,由参与实践的小组派出代表汇报项目、小组成员轮流回答评委和同学提问,来展现他们这一学期社会实践的成果。经验也证明,这个分享环节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认同以及对社会实践课的满意度。事后学生表示通过模拟不仅收获了关于社区服务和公益创投的理论知识,也提升了项目撰写、汇报与展示的能力。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进行社会实践的班级展开了服务学习的效果评估。问题通过问卷星的方式向全班学生发放,学生匿名填写。问卷统计分析表明,学生肯定了社会实践所带来的作用,尤其是对服务社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的培养,具体见表1。

三、总结与思考

通过以服务学习模式开展“社区管理学”社会实践课建设,可以得出以下总结与思考。

(一)避免将服务学习与社区服務混淆

“社区管理学”社会实践课建设是以服务学习模式为指导的,因此,要厘清服务学习与社区服务的区别。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会有认知实习之类的课程带领学生去社区参观,也会通过学校或学院的志愿者协会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但服务学习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则完全不同。莱纳德·伯恩斯(Leonard T. Burns)在《记住是服务性学习,而不仅仅是社区服务》一文中区分了服务学习和志愿性活动这两个概念。他指出,服务学习不同于学校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否包含课程整合和反思是两者的本质区别[8]。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都是临时性的社区活动和服务,与学校里的课程学习没有正式联系。虽然社区志愿活动的参与者在志愿活动过程中也能够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有所收获,但这与经过精心组织设计而开展的服务学习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不同。以服务学习模式建构的社会实践课的核心是课程学习,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室学习模式,将课堂搬到社区,将学校课程学习、社区服务与课程反思相结合。服务学习与社区志愿活动相比,多了课程整合与反思。在社会实践课的建设中,学生所参与的社区服务活动是由学校老师精心组织的,在满足社区服务需要时,学生也有了清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二)注重社会实践基地选择

开展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必须要有稳定的实践基地,配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安排和任务分配,及时解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保障社会实践课的有效开展,学校指导教师需做好前期的实地考察与沟通交流工作,选择有内容、有想法、有深度的实践基地,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现实的社区管理与服务,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问及学生“你觉得下面哪些因素对社会实践课成效提升是重要的?”时,94.12%的受访学生选择了“社区活动和社区工作的参与度”,64.71%的受访学生选择了“社区的选取”。

(三)“校、社、生”三方共同协作

开展社会实践课建设需要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校教师作为负责人。学校教师需要对课程和课程设计具有长期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对课程实践基地情况有真实的了解,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以进行资源链接,还要能够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指导中去。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也需要对社区中的实践指导教师进行某些形式的教育。让他们将学生的社区实践同课程学习结合起来,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在服务活动中进行理论学习。

动员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课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以学生为导向,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社会实践课意味着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投入得更多,远超于学校内的课堂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和与实践基地对接上要保证学生既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获得课堂学习中所获取不到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通过社区服务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提升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和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李石勇. 紧扣新时代主题 推进新文科建设[N/OL].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09-02). https://www.sohu.com/a/338043787_ 243614.

[2] 赵希斌,邹泓. 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及研究综述[J]. 比较教育研究,2001(08):35-39.

[3] William,H.D.. Service Learning:A Powerful Strategy for Educational Reform[J]. Community Education Journal,1998,25(01):14-18.

[4] 刘长海. 服务学习的理念和流程[J]. 福建教育,2005(01):38-40.

[5] 佚名. 什么是服务式学习?[OL]. 岭南大学网站(2021-06-16). https://www.ln.edu.hk/osl/s-l-lingnan/what-is-service-learning/types-of-service

[6] 朱健刚. 服务学习:社会工作教育的通识化[J]. 学海,2020(01):113-118.

[7] 梁春芳. 中学服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8] Leonard,T.B.. Make Sure it’s Service Learning,not Just Community Service[J]. The Education Digest,1998,64(02):38.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