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磨牙伸长的咬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

2021-11-09 11:55苏艺羚侯爱兵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上颌下颌合力

苏艺羚,侯爱兵,王 楠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纳入2019年2月—2020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综合科就诊,伴第三磨牙伸长的TMD患者45例(一侧下颌、一侧上颌、一侧下颌并对侧上颌伸长各15例)作为实验组,依次为实验组A、B、C。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20~29(24.8±1.87)岁。纳入安徽医科大学在读学生咬合关系正常者15例作为对照组,男6例、女9例,年龄20~25(22.4±1.53)岁。

1.2 纳入标准

实验组纳入标准:① 基本完整的天然恒牙列,第三磨牙过度萌出至与对颌牙接触,症状首发未行其他治疗,无其他咬合异常;② 良好的口腔状态,无正畸治疗史,排除磨牙症;③ 身体、精神状态良好,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排除外伤史。对照组纳入标准:① 均具备完整、排列基本整齐的天然恒牙列;② 否认正畸、关节治疗史;③ 未曾有夜磨牙以及单侧咀嚼等不良口腔习惯;④ 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所施实验均取得受试者知情同意。

1.3 实验仪器

国产联想台式电脑、T-scanⅢ咬合分析仪(美国Tekscan公司)、传感器薄膜;③ T-scanⅢ程序安装软件。

2 结果

图1 T-scan Ⅲ咬合图A:正常对照组;B:一侧下颌第三磨牙伸长;C:一侧上颌第三磨牙伸长;D:一侧下颌并对侧上颌第三磨牙伸长;E:拔牙组

2.2 咬合测量结果

实验各组的MCOF均增加,CT、PDT、LLDT、RLDT均较对照组延长(

P

<0.05)。拔除伸长牙后各实验组的MCOF、CT、PDT、LLDT、RLDT值均较拔牙前减小(

P

<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1。

表1 各组的牙合力中点距离、闭合时间、前伸咬合分离时间及侧方咬合分离时间

2.3 ICP、Pro时

牙合接触不对称指数分析 ICP、Pro时实验组AIOC均较对照组增大(

P

<0.05)。拔牙后实验各组在ICP、Pro时的AIOC较拔牙前减小(

P

<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2。

表2 各组在ICP、Pro时的牙合接触不对称指数

表3 拔牙前后早接触、牙合干扰出现率比较(n=15)

2.5 拔牙前后患者TMD症状和体征以及下颌运动功能的变化

拔牙后1个月患者CMI、VAS指数显著下降(

P

<0.01),见表4。MVO、PD、LLD、RLD均较拔牙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5。

表4 拔牙前后患者TMD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表5 拔牙前后下颌运动功能变化

3 讨论

第三磨牙伸长至与对颌第二磨牙接触,产生异常的咬合力。同时,还会对邻牙远中表面产生指向近中面的冲击力,从而影响相邻牙的精确咬合位置。T-scanⅢ系统可准确定位牙弓上的异常接触点,实时记录力与时间及两者间的关系。

正常咬合者ICP时两侧咬合力分布无明显差异。本实验中各实验组AIOC 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第三磨牙伸长者双侧咬合不对称。其中C组的AIOC较其他两实验组差异显著。临床上发现C组患者TMD症状往往较重,这两者间是否存在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拔牙后实验各组的AIOC较拔牙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拔除伸长牙后两侧咬合力得到重新分布,这对于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意义重大。咬合力产生于咀嚼肌的收缩活动,又能通过牙周本体感受器反过来调节咀嚼肌的收缩。正是这种反馈调节机制的存在,不对称的咬合可导致不对称的咀嚼肌肌电活动,从而传递到双侧颞下颌关节的负荷不对称,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病理性改建。有研究表明双侧咬合不对称很可能是TMD的诱因。

该研究应用T-scan Ⅲ分析第三磨牙伸长的咬合特点,并从临床层面揭示了咬合与TMD有重要相关性,为指导临床治疗TMD提供重要评价指标。该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考虑牙伸长时间且样本量较小,咬合与TMD的关系有待克服本次不足并增设相关对照组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上颌下颌合力
聚全球合力 奏时代强音
高速涡轮气钻法在复杂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作用分析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骨性支抗前方牵引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应用效果
迷人的下巴
合力
上颌前牙区种植义齿后行即刻修复的短期美学效果
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的M—LF托槽与MBT自锁托槽在排齐整平阶段上颌牙弓宽度变化的对比研究
张嘴“咯噔”响,颞下颌在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