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师工作室的苏作非遗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10 00:09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合一大师校企

张 斌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63

一、前言

近日,习近平对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与《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引导行业、企业和学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非遗人才培养。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作为非遗历史名城的苏州,苏作非遗产业面临人才匮乏的窘境。因此,探索与实践“大师工作室制”下的苏作非遗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保护、传承和创新苏作非遗,培养有创意、善工艺、能设计、会制作、懂经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技能苏作非遗“新传人”。

二、苏作非遗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苏作非遗,在非遗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苏作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苏州文化品牌建设不匹配,主要存在市场趋利性强、年轻人功利心理重、政府力度不够、学校培养规模小、高校理论基础研究较弱等问题,严重影响苏作非遗人才培养。

(一)缺乏系统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体系

大师工作室是苏作非遗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现代学徒制的高级形式,是保证苏作非遗产业发展的基础,但大师工作室的苏作非遗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探索还处于概念、模仿等初级阶段,缺乏对大师工作室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案例研究,缺乏大师工作室与院校联合培养理论研究,缺乏企业大师工作室入住院校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缺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深度理论研究与探索实践[1]。着力解决上述问题,是加快苏作非遗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

(二)现代学徒制苏作非遗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

与德国等欧美国家建立了完善的适合经济发展的现代学徒制系统相比,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开展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主要涉及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苏作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刚刚起步,无论在整体运行机制设计与培养过程设计,还是在有效实施规划的运作管理机构设置上,尚有缺失。缺乏工艺大师工作室“五合一”模式: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室与作坊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就业与创业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缺乏联合招生招工等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缺乏重构“苏工大专业”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创新“双融、三进、四结合”教学理念,严重影响了苏作非遗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2]。

(三)苏作非遗人才培养规模不足

高校作为苏作非遗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无疑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现代“非遗”传承人的重任。但是,与国际上非遗城市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规模相比较,缺乏创新型工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高校规模数量,缺乏开设非遗手工艺专业。所以,必须尽快构建起现代学徒制苏作非遗人才培养发展规模体系,培养国际型、综合型、创新型苏作非遗人才。

三、基于大师工作室在苏作非遗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推进大师工作室是苏作非遗产业发展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苏作非遗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正逐渐成长为区域的文化品牌;与此同时,苏作非遗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文化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从而导致苏作非遗创新产品供给短缺与大量缺乏创意产品供给过剩,抑制苏作非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与文化品牌建设。因此,只有校企共建苏作非遗大师工作室,探索与实践现代学徒制苏作非遗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才是苏作非遗产业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二)加快苏作非遗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是苏州民间工艺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苏作非遗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需要传承保护,更需要创新发展。首先应解决苏作非遗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匮乏问题,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保护、传承和创新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创建各类苏作非遗大师工作室,坚持以“招生招工制度改革”为载体,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3],坚持以“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模式为支撑点,坚持实践教学中贯彻创新创意设计理念,加快苏作非遗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助推苏作非遗工艺产业转型升级。

(三)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苏作非遗工艺传承模式的创新之举

以传统师徒相传、家庭相传等加工方式培养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缺乏对工匠精神弘扬,已经不能满足苏作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利用高校平台,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合作,明确苏作非遗技能大师核心地位,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价值,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施师带徒下的学习、实践与创新等项目化教学实践,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苏作非遗技能人才。

四、共建大师工作室,探索与实践苏作非遗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创建“五合一”模式下的多功能苏作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助推苏作非遗人才培养

以苏作非遗大师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创立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室与作坊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就业与创业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等“五合一”模式的苏作非遗大师工作室,共建集“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社会体验+项目洽谈+技能培养”等实训、实习、研发、培训的社会服务平台。推行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苏作非遗技能实践活动为依据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引入苏作非遗行业标准和目标导向,重构科学高效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苏作非遗工艺行业工作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实现“一师一室一品类”。促进苏作非遗大专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为现代学徒制苏作非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奠定基础。

(二)重构“苏作非遗大专业”为主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创新“双融、三进、四结合”教学理念

探索构建苏绣、缂丝、旗袍、玉雕、木雕等苏作非遗大专业的课程体系,重构技能先行,理论跟进,多方评价,校企融合的“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项目工艺、项目创意设计、项目营销策划等递进模块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创立新型的教学情景,项目案例真实,内容从易到难,实际操作,步骤清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实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融合的“双融”,融聚学校企业智慧、融创校外实习价值,大师进课堂、学生进岗位、教师进工作室的“三进”,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考核评价与企业绩效结合、实训与实习结合的“四结合”的教学学法的创新理念,推崇淡化专业、强化技能、理论够用、审美提高的教学模式,做到既符合高职院校发展方针政策的要求,又独具创新的完全学生教学,从而实现螺旋式苏作非遗人才培养[4]。

(三)探索“师徒传承、双元共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传承 苏作“非遗”文化

发挥苏作非遗大师、行业专家在"升级版"苏作非遗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企互聘共用的混编师资队伍与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创建“定向招生、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工读交替的“三明治合作模式”、“继续教育与职工培训合作模式”、“联合办学合作模式”、“共建基地和相互兼职合作模式”;共同探索“师徒传承、双元共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集传承与创新、技能实用与市场需求、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苏作非遗人才培养发展,传承 苏作“非遗”文化。

(四)创新“校企合作办学、大师治校、教授治学”等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建立集产、学、研一体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

以苏作非遗人才培养为抓手,创新苏作非遗大师引进机制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制定“创新型苏作非遗人才引培办法”、“苏作非遗高层次人才资助办法”等运行方案,探索集产、学、研一体的“政府引导+学校搭台+大师唱戏+校企合作+共促发展”的苏作非遗大师工作室运行机制,完善苏作非遗大师参与办学、主持教学管理工作的校企双重教学管理体系,聚焦高校人事制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体制机制建设,推动由政府主导、学院与企业大师共同参与的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五、结束语

秉承“保护中求发展、传承中求创新”理念,创新“政府引导、学校搭台、大师唱戏、校企合作、共促发展”的运行机制,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坚持以“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模式为支撑点,坚持实践教学中贯彻创新创意设计理念。创建各类苏作非遗大师工作室,构建“技与能、工与艺、通与专”为一体的教学体系,重建苏作非遗高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新机制,探索与实践以“招生招工制度改革”为载体,共同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传承与创新、教与学、管理与服务等关系,实现苏作非遗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合一大师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教学做合一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大师剪我也剪
人剑合一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开封“22证合一”开全国先河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