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人本主义

2021-11-10 02:45魏锦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美学

魏锦

摘要:康德哲学以及美学具有主体性的特点,通过对其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中蕴含丰富的生态人文主义思想,和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理论中所体现的功利主义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对康德哲学和美学进行分析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康德哲学以及美学是以目的论为基础的,利用实践理性的道德进行自律,在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自然之间构建新型关系,该关系较为自由,不具备公益性特点,体现了人是自然發展的最终目的。基于此,本文对康德哲学的生态人文主义维度以及康德美学的生态人本主义意蕴进行了分析,以期可以在新时代下发挥康德哲学和美学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康德哲学;美学;生态人本主义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普遍存在功利性的思想和理念,影响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使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在这种背景下需要针对康德哲学以及康德美学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为时代发展提供重要的培养参考。康德哲学是在工业革命快速发展阶段所产生的,针对康德而言人们对于理性的信奉以及对功利的狂热是其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康德哲学与美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充分体现了生态人文主义的思想。因此人们应当正确认识康德哲学与美学蕴含的生态人文主义内涵,这样才能够以康德哲学与美学作为理论指导,对现有的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调整。

一、康德哲学的生态人本主义维度

(一)人与人关系层面

从这一层面出发,康德提出人本身即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功利目标所需要使用的工具以及手段[1]。而人之所以成为为了完成目标的工具,主要原因在于人具有动物性的特点,这使得人体现了凡俗性一面,但是在人性中又有超越人性的神圣思想,这使得人可以成为道德主体。作为道德主体可以利用道德进行自律,从而不受到欲望的约束,获取超越功利的额外自由。因此一个人在进行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作为神圣以及自由的代表,从而由自己推到他人,将其他人和自己放在同一角度上进行观察。如果一个人亵渎了其他人的人格或者禁锢了别人的自由,自身也会出现人格丧失和自由丧失的现象。康德哲学中认为人是平等的,体现了每个人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不是由其他人施舍而来的。只有形成人即目的的意识,保持人人自由,才能够保证生态社会的和谐性。

(二)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层面

人和自然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虽然自然对于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服务性质,但是不能无视自然所具备的规律,对自然环境进行为所欲为[2]。康德虽然也会将自然作为一种手段,但是其和工具理性派相比是有所差异的,它是以人是自由的为基础理论,之后从热议角度出发看待自然。在这种态度下,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会对自然环境实施保护干预,可以保证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性。从生态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其核心内容在于解救人,破除物欲异化所带来的禁锢,让人能够真正的恢复自由。康德认为人是构成自然的关键要素,属于自然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严禁环节,自然属于有机状态,需要利用非功利的思想对待自然,这样才能够在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和自然形成和谐关系。

二、康德美学的生态人本主义意蕴

(一)美和生态思想非功利性一致

康德提出了人具有两重性,认为人性的根本为恶,在本人状态之下更重视如何满足自身欲望,因此人会形成趋利避祸的态度,过于追求自身利益。但是康德也认为人具有另一面的特点,这是人利用道德自律所获得的自由,是康德在美学理论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是生态自由思想的基本主旨。康德提出审美愉悦和其他类型的愉悦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差异在于审美愉悦不具备利害关系。鉴赏判断不会将利害作为目的,这会让审美主体以及审美对象之间形成自由的关系[3]。

(二)鉴赏判断主观普遍性和生态思想形成同构

从量的角度进行分析,鉴赏判断具有主观普遍性的特点,而在生态思想中也存在推己及人的理论,两者之间形成了同构关系。在生态思想中最为重点的内容在于虽然某个人在针对一个对象产生非功利性的欲望时是出自主观态度的,但是他也拥有向其他人提出相同要求的权利,当人人如此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生态的平衡性以及个人的自由。在鉴赏判断过程中,审美主体会根据主观情绪而产生具有主观性的审美体验,他可以让其他人赞同他的鉴赏判断意见,使得审美活动开始出现了主观普遍性的特点,而这一思想和生态思想中所提出的主观普遍性是一致的[4]。

(三)鉴赏判断合目的性和生态思想交互关系同构

通过关系角度出发进行分析,鉴赏判断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意义和生态思想理论中所太提出的交互关系也具有同构关系。通过对生态思想进行判断,主体以及客体不属于二元对立关系,是属于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互动关系。因此人在和自然进行交互时,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人类一味为了自身利益而侵犯自然就会遭到自然的危害。为了能够获取最终的自由,人需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欲望,以非功利性的手段处理和自然的关系。不将目的关系作为基础,摆脱了功利性带来的束缚作用,使得审美主体以及客体处于自由关系,和生态思想交互关系相一致[5]。

结束语:

康德哲学与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可以促使人用理性摆脱不成熟的状态。人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过程中一直存在被功利和欲望所蒙蔽的问题,需要将生态理性代替功利理性,才可以将人们从被蒙蔽的 状态解出来。人们应当正确认识康德哲学和美学所具备的生态人文主义特点,积极打开自由之门,为人类发展提供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孙海洋.重思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及其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影响[J].国外理论动态,2018(12):28-37.

[2]范永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对康德美学的借鉴、批判与超越[J].文学评论,2021(01):13-21.

[3]李伟.康德哲学的“佛佗式精进”——重勘《视灵者的梦》在批判哲学生成中的位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04):41-52.

[4]张齐.论康德哲学中审美与幸福的关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04):19-25.

[5]王冰冰,文学武.从康德到马克思:宗白华的哲学转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04):76-79.

猜你喜欢
美学
浅谈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之美学体现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美学以生命为视界
黑之新篇
纯白美学
《医学美学美容》合作机构推荐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