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编外劳动合同制员工管理实践探析

2021-11-10 14:25徐丽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4期
关键词:激励管理

徐丽芳

摘要:高校编外劳动合同制人员的用工越来越普遍,用人数量和规模不断呈上升趋势,这种灵活用工形式在为高校提供方便、节约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本文针对高校合同制用工中存在的管理不规范、同工不同酬、职业发展狭窄、激励机制匮乏等问题, 结合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提出了规范管理、建立晋升机制、探索综合激励模式、同工同酬等建议,以增强其归属感和爱校凝聚力,留住优秀人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合同制员工和学校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劳动合同制员工 管理 激励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 高校对教工人数需求快速增加,但受事业单位编制指标的限制, 教职工的数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部门扩大了编外劳动合同制员工的聘用范围,使合同制员工数量大幅增长,岗位类型多样化、层次和结构更为复杂。这种用工模式打破了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它以岗位为核心,依据岗位价值和员工履职能力进行考评、晋升和淘汰。

目前高校编外合同制员工和编内职工在薪酬、职业发展、福利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短期内无法根本性改变,这种现实的差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平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相悖,如何在客观性差异存在的情况下、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做到最大程度的公平,有效激励不同类型的员工,是高校人事部门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编外劳动合同制用工现状

高校由于事业发展和业务规模扩大的需求,为应对编制不足、降低用工成本、解雇和替代便利等原因,引进编外合同制人员,但高校目前合同制用工中存在管理不规范、同工不同酬、职业发展通道狭窄、激励机制匮乏等问题。

合同制员工结构层次复杂,从用工主体看,有学校聘用的、院系等二级部门聘用的,人员来源也较为复杂,其价值取向和择业动机有所不同。高校是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编外合同制员工薪酬由高校自筹资金解决,多数高校为降低用人成本,往往会降低编外人员的薪酬,导致实际用工中,高校编内职工和编外合同制员工混岗,二者工作基本实现了对接,但普遍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带来人员权益保障的不平衡,难以保障编外人员权益。对合同制用工的不重视,对这支队伍管理的不规范、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激励和晋升机制的缺乏、收入的客观差距和身份的自我认同会导致其心理归属感缺失、工作积极性差,一些编外的高校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工作锻炼,能胜任更重要的岗位,却可能因为待遇的差异和职业发展的考虑而选择离开,影响高校人员队伍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高校对编外合同制员工在管理措施上、用工过程各环节中均可能存在管理不规范的地方,如合同文本或变更不规范、签订不及时、规定的责权利模糊等,这些漏洞会使法律风险隐患突出,增加高校与合同制员工间发生劳动纠纷的可能性,劳动争议、仲裁乃至诉讼时有发生。

二、编外劳动合同制员工人事管理的具体措施

1.规范合同制员工管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保障管理公平高效

管理规范化是减少编外用工法律风险的需要。管理措施上探索分类分级管理办法,改进科学化管理方式,实行人性化、差别化管理。与编内职工成熟的制度相比,合同制员工管理中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薪酬福利制度和晋升机制欠缺、奖惩激励、离职解聘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人事部门应在“依法依规用工,全面规范管理”基础上,出台适用于全校编外员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编外用工各环节及相关流程。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保证激励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尊重合同制员工的利益与需求,健全和他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薪酬福利、考核、奖励等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保证管理中的公平公正。首先制定薪酬福利制度,在福利待遇、晋升渠道、劳动权利等多方面保证管理的公平长效,使其拥有与编内职工一样的公平激励期望;其次制定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根据单位职能和目标任务,明确所聘岗位工作的内容、目标任务、职责和权限,根据其完成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和奖惩激励,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第三制定离职解聘制度,畅通和合同制员工的沟通渠道,把可能产生的劳务纠纷消除在萌芽,避免因矛盾激化给学校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2. 建立工作档案,为高校加强用工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合同制員工工作档案,完善信息化档案管理,实现电子信息化。合同制员工将档案放在人才市场,甚至个人手里,产生人档分离、档案多头的管理现状,对本人,档案不在单位,对其在校期间工作业绩考核、岗位晋升、职称评审都有负面影响, 容易使他们心理安全感和归属感差,人心不稳,对高校,这将造成管理的不可控。人事部门要协调各部门对合同制员工个人资料统一收集, 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库,确保建档及时、信息来源真实、管理有效,加强信息研究,需要时可直接从数据库中调取工作档案的相关信息,有利于主管部门和领导对业务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合同制员工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 (如职务晋升、职称申报、工资调级、绩效奖励等)予以奖励。

3.建立晋升机制,提供职业上升通道

首先,重视合同制员工的培养,关注其个体成长和事业发展。帮助做好职业规划,立足长远, 构建合同制员工的职业成长体系,制定培训计划,使其能不断地接受教育并提高自身技能,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价和定位,加强人文关怀,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增强其爱校凝聚力,留住优秀人才。

其次,建立晋升机制,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合同制员工职业晋升阶梯有限,建立顺畅的职业升迁通道尤为重要,建立晋升考核办法,适时调整工作晋升标准,采用管理和专技双重职业途径的方法,满足不同价值观员工的需求,允许合同制员工参加管理岗位竞聘、职称的推荐评审,高校对合同制员工参照编内职工实行统一管理,充分激励其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设置一个能为员工提供有效平台、清晰晋升通道的工作环境,让其通过职业发展平台展现自我, 肯定自我,产生对工作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4.探索综合激励模式,提升内在激励效用

综合激励模式首先最有效的激励方法是薪酬。合理应用薪酬的价值,体现岗位、职责和贡献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岗位贡献和绩效考核提升合同制员工工资,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考虑从岗位基本工资、校龄、年度考核奖励、学历学位、职务职称津贴等多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可分为基础工资、岗位绩效和其他奖励绩效几部分,基础工资可结合高校财力、参考编内职工薪酬制度, 建立工资增长机制,逐年晋升工资等级,在绩效工资的发放上,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其发放依据主要是考核,根据其工作实际完成情况,采取编外合同制员工与编内职工实行同规格同标准的绩效考核方案,在考核结果同水平情况下发放相同水平的岗位绩效,对业绩突出的合同制员工给予奖励绩效,尽量缩小合同制员工与编内职工薪酬待遇方面的差距, 推动实现“同工同酬”,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是工作激励、充分放权。一般来说员工都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在被委以重任的时候, 会有极强的成就感。

第三是福利待遇激励。主要包括和编内职工享受同等福利待遇,享受五险一金,统筹考虑建立职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等,全面解决其后顾之忧,这些也有赖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高校自身的成熟。

第四是考核激励,形成长效竞争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方式, 对合同制员工进行考核,予以奖励或约束,可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双赢。

参考文献:

[1]项国梁等. 编制外用工模式下的员工激励研究 [J],经济师,2020(8).

[2]赵瑛等. 论高校编制外用工管理规范化的实施路径 [J], 教育观察, 2020(9).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

猜你喜欢
激励管理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加强基层老员工管理的几点思考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