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的探析

2021-11-10 20:03陈雨彤杨佳彤胡露予余笑泉
科学与生活 2021年4期
关键词:特点分析媒体报道新冠疫情

陈雨彤 杨佳彤 胡露予 余笑泉

【摘要】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在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不仅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而且让我们国家的人民更加团结一心,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文研究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时代》周刊的相关疫情报道,并从事实选择、报道角度、词语使用等角度深入分析此类报道的特点,此外,在研究过程,还选取了其他国家的疫情报道进行剖析,

【关键词】媒体报道;特点分析;新冠疫情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1.研究背景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发生了深刻变革,各国之间力量的比对也出现了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内即国外媒体都对此予以了极高的关注,但不少媒体在进行涉华疫情报道时没有全面看待这次事件,在报道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情感倾向,没有尽到新闻媒体机构的职责。

2.研究方法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梳理了中国疫情发展的路径,并建构详细时间轴。以《时代周刊》为核心,辅之以其他海外媒体的同期相关报道,对媒体报道的事实选择、信息来源、词语使用、报道角度、情感倾向等变量进行分析,进一步对海外媒体涉华疫情的相关报道以及其对其他国家疫情防控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提取,实现文本分类评估,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国疫情发展情况及外媒报道时的事实选择分析

1.中国疫情发展情况(2020年1月至6月)——以时间轴进行展示(见图)

2.有关外媒涉华疫情报道事实选择的分析

在《时代》周刊上一篇名为《为什么我们需要世界卫生组织,尽管它有缺陷》文章中,在事实的选择上,文章偏重于选取世界卫生组织在此次全球性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表现的不足之处,“国际机构当然也受到了批评,其中一些批评是有道理的”,作者只对一些“有道理的批评”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未提及其他“没道理的批评”。尽管以“世卫组织有缺陷”拟题,但是文章对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批评却并未鞭辟入里,反而文章后半部分对于中国的指责态度强烈。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消息,截至目前(中国时间3月3日),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境外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1万例,其中包括至少170例死亡病例。自从3月8日以来,中国现有确诊人数首次降至20000人以下,同时外国现有确诊人数超过20000人,首次超过中国。而在境外疫情发展态势已然发展至超出中国疫情规模的情况下,文章仍旧对中国的疫情防控持否定态度,并且将问题不断导向政治层面,偷换概念,试图引导读者对中国产生负面形象。在2020年年初侵袭的新冠疫情对中国的冲击之下,在面对“先集中精力控制疫情,再逐步复产恢复经济”与“以群体自动免疫保经济平稳运行”两种迥然不同的抉择时,中国选择了前者,而西方国家大部分选择了后者,但是疫情却并未如他们所愿,蔓延到了超乎预期的境况,而文章的事实选择上,着重报道中国在与世卫组织的关系中有关台湾问题的部分,将中国定义为是“社交敏感”的国家,借特朗普政府之口,表达国际上对于中国疫情防控充满偏见和曲解的负面报道,信息来源单一且单面,并没有出现中国政府对此的回应。在文章最后,作者认为中国政府很难做到信息公开,他认为“中国版的世界卫生组织不允许世界所需要的组织透明度”,认为中国与世卫组织的管理背道而驰。

在一则名为“Wefeelwehavemuchtoshare”的消息中,报道了”台湾疾病控制中心副主任罗宜春对台湾没有被邀请参加世界卫生组织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年度大会表示失望。”并且文章强调“台湾因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赢得赞誉,岛上只有7人死亡”。还有文章报道了“香港议员们之间发生了肢体冲突”,文章观点还认为“议员之间的纷争表明,由于中国收紧对香港的控制,紧张局势不断加剧。”

诸如此类,在中国境内新冠疫情形势不断向上向好发展时,外媒并未选择报道中国疫情防控所取得的成就,而是不断选取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政治事件作为新闻事实,将舆论焦点集中于中国的内政。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媒体世界甚嚣尘上,一些西方媒體对中国崛起深感恐慌,由此加紧了对中国政治模式的抹黑攻击,甚至对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现象进行泛政治化解读,尽管在此次全球性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为全球新冠疫情的防控治理做出有效示范,但是西方媒体却对此视而不见,泛政治化解读、抹黑中国的政治模式、侵犯中国的国家主权。

三.海外媒体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特点分析

1.外媒有关中国疫情的报道特点分析

(1)事实选择:与自身利益相关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梳理了2020年1月至6月,外国资深媒体上所有与中国相关的疫情报道,研究发现,此类报道往往并未遵守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其中夹杂着谣言、意识形态偏见,甚至种族主义。这种歧视在外媒报道的事实选择上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矛头对准中国在疫情爆发初期无法避免的不完善之处,而忽视中国后续在信息公开、组织隔离、有效防控等当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二是,“掩埋重点”,即在报道某一事件时,重点突出对华不利的一面,而掩埋和模糊真实的始末原委。

(2)信息来源:不信任中国官方信源

研究发现,外媒对中国专家和官员采访较少,多采访西方专家。例如,2月10号对疫情的报道,采访了与美国相关机构有密切合作的黄延中,他在采访中就先入为主认为中国政府不透明。外文媒体报道涉华议题时,对中国官方信源的天然不信任感也是造成其报道内容具有明显偏见的原因之一。

(3)报道角度:将公共卫生事件上升为政治民主议题

海外媒体涉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主题较为多元,据抽样调查显示,其中政治类占比最高,为36%;其次是卫生类,占比34%,经济类占比16%,位居第三。【1】基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海外媒体在报道与我国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习惯于从政治视角进行解读。事实上,将涉华事件以政治性话题呈现已经是西方媒体的惯用手段,且他们的政治类报道往往带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偏见,将主要矛头对准民主自由、政治制度、国家体制等方面,并借此次疫情期间我国采取的“封城”、隔离等疫情防控措施大肆攻击中国社会的信息管理及政治制度。在《时代》周刊一篇名为《亚洲国家向全世界传授了什么有关大流行的知识》(《what asian countries teac the world about the pandemic》)的文章中,外媒声称亚洲地区疫情的应对情况,可能对西方国家的疫情应对并无借鉴作用,原因在于“政治民主”的阻碍。文章试图否认中国在疫情应对过程中实行的“封城”举措对于防控疫情蔓延的重要贡献,并且不承认中国的民主制度。将全球性的公共卫生议题上升为政治议题。

(4)词汇使用: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海外媒体在涉华疫情报道中,情绪化的表达已经超越了理性化的分析,这一点在词汇的选择和使用上尤为明显。在疫情爆发初期,外媒的相关报道在词语使用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种族歧视。据统计,部分西方资深媒体记者在初期阶段大量使用了“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等字眼。此类给病毒冠以国籍的事例在当时外媒的报道中并非少数,这种遍布仇外情绪和种族主义的媒体报道,无疑是对中国的污名化。此外,在外媒的涉华疫情报道中,还出现了大量负面消极、充满指责意味的词语,如,“ludicrous”,意味“可笑的”,“retaliate”意为“报复、反击”等。这类词语的频繁使用,一定程度上表明西方媒体记者在报道中国疫情状况时缺乏客观理性的研判和分析,情绪化的叙事表达成为主流。

2.外媒有关其他国家疫情报道的特点分析

本次研究发现,西方媒体对除中国外其他国家疫情的报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对相关利益国家的报道,一类是对非盟友国家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外媒呈现出了明显的国家利益站位,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在涉及重大事件和敏感问题时,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其价值选择和舆论倾向,始终是以国家利益为最终考量,背弃了新闻的客观公正。【3】在对《时代周刊》里涉外疫情报道的分析中,笔者发现,涉及相关利益国家的疫情报道,在事实选择上相较于对非盟友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的报道而言,更加公正、全面和客观。同理,有关前者的疫情报道在报道角度上多选择从人文、民生、科技等角度进行正面报道,而提及后者时,往往同报道中国相似,将公共卫生事件“漂移”至民族、宗教、人权等政治议题。此外,外媒在对这两类国家进行疫情报道时所使用的词汇,也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

3.对比分析:外媒涉外疫情报道存在双重标准

西方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时受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影响所产生的双重标准一直以来便存在,此次疫情也不例外。针对疫情防控,中国和意大利都采取了“封锁城市”的隔离手段,同样的措施,中国被《纽约时报》怒斥为,“专制”和“侵犯人权”,而意大利则被褒扬为,“努力遏制欧洲最严重的新冠病毒爆发”。事实上,西方媒体涉外疫情报道的双重标准并非仅仅针对中国,还包括非盟友国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同时,海外媒体涉外疫情报道的双重标准也不局限于报道态度这一单一层面,而是在议程设置、话题选择、文本叙事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国媒体,对于国际重大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不是简单地基于客观事实的重要性,而是以自身利益为考量。以《时代》周刊为例,在涉及中国或其他无相关利益国家的疫情报道中,媒体有意制造一些国际议程,放大某些舆情。相反,在提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国家时,往往予以“特别关照”,进行“客观与准确”的报道。其次,针对同一类型事件,西方媒体往往也会根据利益站位选择不同话题进行报道。在对盟友国的疫情报道中,其话题选择主要还是围绕疫情本身,并时常出现以疫情之下的人情与民生为主题的软新闻。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盟友国,其话题选择常常偏离疫情,而选择从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人权、宗教、民族等方面进行攻击,并试图将公共卫生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政治议题。此外,海外媒体即便在报道相同时间或相似话题时,其文本叙事和表达方式也往往随着报道对象的不同而改变。

四.结语

媒体关于疫情的相关报道大多选择站在了自己国家的立场。这种立场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中国媒体全面掌握其报道态势,并及时调整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建构的方式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本次创新研究的意义所在。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越来越希望了解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我们既要增强对国家的自信,也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出中国声音,建构中国话语,促进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注释】

【1】毛伟.海外媒体涉华新冠肺炎报道的话语建构与框架分析.中國记者,2020.4

【2】毛伟.美国对外报道双重标准的国家利益站位.对外传播,2021(02)

项目名称:外文媒体眼中疫情下的中国形象 项目编号:202010357143

作者简介:胡天静,长沙理工大学,410000,湖南省长沙市长沙理工大学金盆岭校区办公大楼,18520276687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30000

猜你喜欢
特点分析媒体报道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分析
超级平衡兔
陈水扁侵占机密公文逾千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