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问题

2021-11-10 02:34刘婷艺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刘婷艺

摘要:国民经济总收入、总投资、总储蓄和进出口属于宏观经济的研究范畴,应当说国家经济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支撑。二战以后,相继出现了多种宏观经济学派,其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首先在二战后主流西方国家中广泛获得认可,但是由于其无法对“滞涨”这一现象进行理论解释从而走向了衰败。深究其原因,就是凯恩斯主义没有相应的微观基础作为前提。因此20世纪80年代后,各大主流经济学派都将微观经济学的相应分析方法引入宏观经济学,但是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逻辑矛盾与问题。因此本文就对当前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的微观基础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与研究分析,旨在为行业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基础

二战期间凯恩斯理论的提出将经济学一分为二,其中宏观经济学则以总量研究为特征对经济现象进行诠释。因此,宏观经济学中考量经济运行与发展状态时往往会以总产出、总产值、总投资等指标进行评价。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则更为强调价格、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对于微观市场的影响作用。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即凯恩斯作为经济力理论缺乏任何微观基础,主要以经济周期理论、边际理论、消费函数理论、货币理论为工具来研究经济发展。缺乏对市场个体行为的研究。

1.何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关于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基础的定义和与宏观经济的联系两方面。其中对于微观基础的具体定义,至今学术界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是能够将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进行连接的理论基础。但是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应当更加关注如何解释微观的个体行为向宏观经济运行现象的转化过程,显然这种观点是支持宏观经济学应当存在微观基础的[1],而从微观个体行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也有助于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进行更好的预测和把握。此外,对于宏观经济学与其微观基础的联系方面,现阶段的学术观点主要认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与其本身应当满足三种特征:一是宏观经济学与其微观基础反映出的现象应当保持一致性;二是微观基础中的个体行为分析应当成为宏观经济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三是宏观经济与其微观基础之间应当存在一定的量化模型可以将两者联系起来。

2.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的来源与发展历程

2.1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起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本应该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但是凯恩斯理论的出现使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割裂,例如,在分析宏观经济运行问题的原因时,凯恩斯理论多会从总需求、总供给的角度去寻找,而忽视了价格机制与市场行为对于经济的影响作用,这也意味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显然是有待完善的。由此开始,西方经济学界开始了对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批判,并掀起了对于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讨论,经过几十年的讨论与碰撞,如今西方经济学界已经普遍接受且认可了宏观经济学应当具有将微观问题的研究重点的观点,甚至还有完全以微观分析方法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现象[2]。但是从实际来看,至今西方经济学界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问题的看法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和问题。

2.2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发展历程

对于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宏观经济学是否需要微观基础-微观基础问题如何解决”的发展历程,对于前一个问题,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基于理性人的假设,市场中每个个体都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相应的经济行为,当每个人的利益获得最大化时,整个社会也就获得了利益最大化,而这也是宏观经济的表现所在,这个时候的学派观点,并没有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割裂开来;而凯恩斯主义学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经济运行中的微观行为进行了分析且保持认可,但仍然主要从“总体、总量”的角度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这从侧面说明了凯恩斯在进行理论创新时有意想要与传统的古典主义经济学进行区分,但是也恰恰无法对宏观经济中的微观行为进行合理的处理,因此到了1970年左右,主流的西方经济学派开始批判凯恩斯主义,指责其在分析失业时缺乏对劳动市场的分析,分析价格时缺乏对企业的分析,而学术界此时也开始认为宏观经济学需要有相应的微观基础,于是问题开始转向如何解决宏观经济中存在的微观问题方面,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做法是向原有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中加入古典宏观经济学微观一些基本假定以完善原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些假定包括价格黏性和工资黏性等,而这一流派也被成为新古典经济学。但是整体来看,宏观经济学和上述假定的整合仍然相对零散。

3.目前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发展现状

当前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问题主要集中于“理性人”假设问题、完全竞争市场问题、量化分析模式问题三个方面。

3.1“理性人”假设问题

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加入了“理性人“和“理性预期”的假设,并且抛弃了其他的假设和影响因素,这样看起来似乎是补充了宏观经济学关于个体行为的一些假设。要知道,理性人是一种极为苛刻的假设,要求每位经济个体在做决策时始终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且具备极高的智力,这显然是不現实的。并且,根据现在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观察实验,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的个体在进行经济鞠策时往往会符合“小数法则”和“相似性法则”原理,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实际大多经济个体是“不理性的”。

3.2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问题

完全竞争市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经济学中市场的理想状态,在完全竞争市场状态下,市场资源双向进出都是不受阻碍的,且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因此完全竞争市场往往也被视为市场的最终发展状态。全竞争的市场是经济分析中经常被看作理想的,但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条件极为苛刻,包括商品具有同质性且是无差别的、市场有大量的卖家和卖家、市场的信息是完全流通的等,如果将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就会发现,完全竞争市场的各个条件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因此以微观上完全竞争的市场分析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也是不太恰当的。

3.3量化分析模式的问题

如今,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函数模型,结合实际数据对现实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检验和预测似乎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主流。应当说,数学在强化经济学的逻辑性、客观性和微观性方面是一项极为有用的工具,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经济学的严谨性。但是由于经济学本质是社会性学科,而其各类潜在影响因素如风俗习惯、政策法规、民众情绪、文化传统难以进行量化。如果强行对这类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就会使得经济学的研究偏离初衷和实际,呈现过于理想化的状态。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中过分强调量化分析,侧重数学工具的重要性是不够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善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无论从学术理论的角度还是经济学的实践角度都是极为必要的,但是现有的新古典经济学给出的微观基础显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未来经济学界仍然需要对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问题加以研究,以完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使经济学原理更加具备指导实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昊民.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1-2+15.

[2]李淦辛.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J].中国商论, 2019(01):221-222.

[3]高向阳.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以中国制造业为例浅析微观基础的变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3):100.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面向港澳籍外招生教学中的案例应用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开放教育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浅议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