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实践途径

2021-11-10 02:34贾红瑞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

贾红瑞

摘要:生态道德教育既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也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中国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淡薄,农民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单一,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较差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戰略的实施。因此,需要解决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生态道德教育

一、我国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结果差强人意,特别是农村地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展开。

1、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普遍淡薄

生态道德意识是人与自然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态度、观念及行为取向等一系列因素的反映。[1]在我国,农民的流向分为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两部分,劳动占据他们生活的绝大部分,因此农民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时间不多,对生态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接触较少,导致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普遍较弱。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态意识也逐渐出现“重利”的一面,滥垦乱伐、破坏森林、过度使用农药化肥、污水随意排放等破坏生态环境换取利益的行为层出不穷。农民不仅自己做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对他人的不良行为也选择视而不见。农民由于没有受到自然环境的直接侵害,自身的利益也没有受到直接的损失,因此对于与切身利益关系不大或着没有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表现出漠不关心的一面。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态道德”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生态道德意识还普遍薄弱,生态道德意识薄弱同时也是思想道德滑坡现象的一个体现。

2、农民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单一化

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它是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民生态道德意识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当前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停留在对农民进行生态知识和道德行为理论的教育上,内容上单一枯燥,缺乏创新性和故事性,难以吸引农民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不能充分的引导和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

农民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选定一个空闲的时间将村民集中在一起,由村里开大会传达生态相关政策;另一种方式是由政府指定工作人员以宣传车的形式在乡道上进行移动宣传。[2]也就是说,在当前的生态道德教育中,依旧采用最简单的知识灌输法,农民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并且大部分农民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知识灌输法比较枯燥,农民大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对生态道德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更不能将生态道德理论外化于行。

3、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未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还只停留在理论方面,未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相协同。政府选定工作人员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的理论知识教育,但并未对理论的实践成果进行检验,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农民不能很好地将生态道德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只懂得生态的理论知识,并不懂得将理论知识运用与现实生活,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做出破坏环境的不当行为,这就偏离了道德教育的最初设想和最终目的。

同时,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并不能与乡村的教育情况相结合,乡村的教育现状实际上并不理想,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下,农民在接受生态道德教育时很难理解乏味深奥的生态环境知识,这就使农民丧失积极主动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将生态道德知识外化于实际行动。

二、解决农民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远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决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问题。

1、加大对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力度

首先,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禁止随地乱扔垃圾,禁止焚烧秸秆,禁止滥垦乱伐,保护森林资源,污水合理排放,提倡退耕还林还湖,普及科学使用农药与化肥,加大宣传环保知识的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其次,增加对农民的生态道德理论的灌输。生态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科学是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缺乏系统的生态道德理论,会使受教育者的生态情感培育难以内化于心,进而无法实现生态道德的教育目标。因此,要加大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理论的灌输,在实行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理论的通俗性、方法的灵活性,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接受生态道德理论。

最后,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榜样作用。通过树立榜样形象,增加农民的看齐意识,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从而整体提高农民的生态道德素质。

2、促进道德水平与制度规范相协同

制度是调整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或规约行为者行动的强制性规则体系。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生态制度是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中心,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制度规范的总称。”[3]政府应该建立健全乡村生态环境法制体系、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监督体系、乡村生态文明行为赏罚机制,并在全社会建立资源节源、环境保护的生态运行机制。在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加大教育力度,选取适合农民的生态教育理论,严格把控教育结果,形成一套严格规范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制度。执法部门要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建立惩罚预警机制,通过强制力量促使农民主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保的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3、努力促进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由理论向实践转变

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教育,还是一种实践教育。在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要努力促进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由理论像实践的转变。从可接受性、有效性和现实性出发,打造特定的教育情境,营造特定的教育氛围,使农民通过亲身实践形成对生态知识和生态道德教育的独特认知。充分挖掘当地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从现实出发,建立农民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平台,动员更多的农民参与教育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农民的生态保护行为直接关系到生态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要努力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认真践行环保义务,积极投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鼓励农民将所学的生态道德理论外化于行。

其次,注重激发农民生态道德情感,积极开展与农民生态道德相关的教育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育层面,更要通过生态情感教育活动激发农民的生态道德情感,讲述相关生态道德故事,让农民产生生态道德情感共鸣,激发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转换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而保护自然环境,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意义深远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引起社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落实。

参考文献

[1]杨青,丁利锐,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8-9.

[2]刘洪珍,张国忠,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道德教育[J],办公室业务, 2020(24):189.

[3]王文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9(01):25.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农民
耕牛和农民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农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取消农业户口,农民还是“农民”吗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