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诗意化表达方式分析

2021-11-10 06:03龚蓓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表达纪录片

摘要:《我在故宫修文物》记录了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的古代艺术珍宝文物的修复过程以及修复师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纪实性与诗意间处理得恰如其分,运用诗意的镜头语言、诗意的艺术解说成就了此部纪录片的诗意色彩。

关键词:纪录片;诗意化;表达

2016年1月央视9套出品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豆瓣评分高达9.5分。记录了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的古代艺术珍宝,如西洋钟表、名家字画,宫廷织绣、青铜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等领域的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以及修复师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把工匠精神严肃而认真的事讲得细腻、温暖且富有诗意。

一、现实的涌动与诗意的表达

此部纪录片把现实与诗意处理得恰如其分,正如“诗意化的表达不能破坏影像与现实的近亲性……诗意化纪录片只能在诗意化表达与纪实性表达的交集之中寻找合适的区域”。《我在故宫修文物》仿佛一首诗卷缓缓吟唱。不再采用传统故宫题材的宏大叙事,而是选择深入故宫文保科技部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用四个月的时间潜心记录,展现这群文物修复师的工作生活世界。通过修复师的精心打磨过的走过历史沧桑的国宝文物,历经古今,彰显出历史质感,体现一代代艺术审美的传承,在时间的长河里重新绽放新的光辉。在第一集中钟表组的王津塑造尤为成功,人物低调内敛、儒雅谦逊,低头专心修着精密华丽的宫廷钟表,18世纪的西洋钟表经过在他的手里修复,表针走得准,流水继续流,小鸟还能叫,小人还出得来到点还敲钟,背景还有音乐,这么复杂的机械构造王津能一座座修好,宛若雕刻时光的人。他话不多,緩慢的语速、有磁性的声音,凝望钟表时的眼神、严肃专注的表情和挂在嘴角的笑容,在一个个小小的零件上诠释了古人在机械设计和装饰艺术上的智慧和匠心,展现了穿越古今与百年前人的对话,感受时间诗意的流淌与现实的涌动。

二、诗意的镜头语言

通过对镜头的合理巧妙运用,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叙事变得多姿多彩,观众感受到故宫内部古老静谧的环境,向人们徐徐道出故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主题情感。匠人与匠心、文明与传承、浪漫与确幸,似乎都能在故宫的一个个角落里找到特定的位置。片中运用大量的全景镜头尽可能展现出文物修复的场景和周围环境,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复的现场,还原文物修复过程的真实性。影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表现在修复文物过程中每一位修理师耐心的心态。细腻而又缓慢的摇镜头来刻画文物精致的局部细节,带领观众与修复师一同观赏焕然一新的文物。钟表修复师专注地望着钟表内部零件运作的过程中查找问题所在的特写;漆器组的修复师在给破损的古瑟上漆时的反复细致涂抹的动作特写;纺织品修复组清洗宫灯穗时仔细清洗的特写;书画组给图画重新接裱过程的特写。这些文物修复师们工作时的特写。体现出了故宫文物修复师们对工作的执着与专注,并且在修复中有着极大的难度和风险,在这紧绷的神经下工作,展现出他们积极,耐心的工作精神。另外也显示了文物修复师们的古老手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工匠精神。比如,拍摄钟表组修复的各类钟表时用的特写缓摇镜头。这些镜头缓慢的摇速带领观众细细观察每一件文物精致的样貌,同时最大化的拉近了观众和文物的距离,亲切地体会到这些文物的精美绝伦,赞叹古人的艺术特点。使观众细细观察每一件文物精致的样貌。片中运用空镜头,在叙事线之间的转换中形成了一个过渡,使影片整体节奏平缓有序,也含有深远意境的表达。拍摄天安门宏大场面;朱砂红的宫墙上破损的样貌;宏大的天安门场面一个人都没有,表现出此故宫的寂静;宫墙上脱落的墙皮是历史发展中故宫岁月的体现,恢宏的宫殿展现出昔日高高在上的皇权。这些空景镜头诉说着故宫的古老和富有诗意化的美。

三、诗意的艺术解说与古文物的表达

文物在大众面前拥有自身独特的魅力,镜头语言或不可缺,但旁白的指引作用也同样重要。运用解说词和字幕可以弥补镜头表现不到的地方,使文物的刻画更为细致。《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解说词的出现一般伴随着文物修复场景的出现,对一些画面中出现的东西进行必要的解释以及意义上的升华。比如,在木器组的师徒场景中,解说词缓缓道出二人的师徒关系,自然简练。而诸如讲到故宫当代文物修复师多数受到高等教育时“都能幸运地看到文物交给最合适的人”等等,优美流畅的解说词出现在恰当的位置,讲述着故宫文物修复师们怎样的生活,默默地守护者故宫,一代代的传承着。如在迎接故宫博物馆建院九十周年万寿庆典展一集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古时的文物配上诗意的语言,给这部纪录片增色不少。在介绍“万寿屏”这件文物时用的文字十分考究,片中提到“罕见的三米半身长,珍贵的紫檀木边框,彰显财富的螺钿镶嵌镶铜寿字,透露出它的尊贵。屏风的正面,彩绣各种不同形式的寿字,总数过万。”观众从遣词造句中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意的语言,像长3.5米的表达就变成了三米半身长,把冷冰冰的数字换成具有生活感的文字,充满中国语言的气息。诗意的语言不仅有助于表达的准确性,还给纪录片添加了诗意的艺术气息,使纪录片的整体效果增加色彩和散发魅力。又如旁白中“故宫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砖一瓦活态的生命体,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经过岁月洗礼的文物身上带着一股安静的味道,儒雅的老人,看着展窗里那些被修复好的钟表,细细回忆着当年修复它们时的点点滴滴,真是温柔极了。曾被他们修复过的文物,有一双温暖的手,带着耐心与细心,一点一点轻柔地抚平他们身上的伤疤。”又如旁白“文物修复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对文物的一种陪伴,一种长情的告白。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文物躲过时光的侵蚀,故宫简朴的房间里,那些得历史青睐的人和物,相知相伴,守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又如旁白“夕阳西下,几千年如一日的余晖照耀着紫禁城,人声和时间冻结起来,只有自鸣钟整点报时的钟鸣,悠扬,悦耳,在时间的一条线上,他们接近永恒。工作人员纪东歌,骑着单车穿过太和门广场,清风吹来,把她鬓角的头发吹至耳后,看到纪东歌的笑容,空荡荡的广场,这一群在故宫拍文物的年轻人,他们或许已经找到择一事,終一生的奥秘,他们像被清水洗过,格外朴素,简单。温而厉,恭而安。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用自己青春,延长传承的寿命。把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从青年失去的血气方刚、理想抱负,写到几十年后的气定神闲、性子磨平。在他们的生命里,从来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石破天惊,只有细工出慢活的平淡温馨日常。修复师也在时间的沉淀中逐渐感悟出人生的精彩。在无数个枯燥和乏味的日子里,他们拼的是耐性,装的是执着,胸怀厚重的文明积淀,这些饱经沧桑的文物焕发新生的时候,成就感和满足感,就能从他们的心底油然而生。手艺是时间的艺术,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传承,修复师在充满安静和诚实的时空里日复一日在修缮文物擦亮器具,用心和双手再现着历史,在这样的时空里,个人变得那么渺小,无名无我,却成为永恒。”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自然声响也有助于诗意的营造,第二集描述故宫环境的空镜头中,鸟鸣与风吹树叶声就作为同期声保留了下来,鸟鸣与风吹树叶声配合着画面中明媚的阳光与绿色植物,自然而然让人感到了那种鸟语花香的意境。再如,第三集中对于蒙蒙细雨中的宫殿的琉璃屋檐的空镜头中,配上雨打屋檐在顺流滴落地面的自然音响,不由让人感受到故宫的那一缕诗情画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国纪录片的诗意化表达研究(2020KY27016)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龚蓓(1981-),广西桂林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化学。

猜你喜欢
表达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简约欧式风格在居住空间中的运用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