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紫陶艺术

2021-11-10 06:03丁梅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丁梅

摘要: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有着独特的制陶工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建水紫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的保护,建水紫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与发展建水紫陶工艺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紫陶;紫陶工艺;传承;发展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建水陶器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说法,鲜明地呈现出紫陶的重要地位。建水紫陶是陶器实用功能与审美艺术完美结合的物化表现形式,其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之说,形成其独特的艺术品相,成为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并列的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同时创意与创新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建水紫陶这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只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不丢弃自身独特的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等根本属性的同时,从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的统筹中不断研究,开发出更精良的制作工艺和更具地方特色的装饰理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紫陶艺术体现的是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的统一,它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美和自然美的艺术美,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器物,具备了艺术美的基本品格。主要是通过其造型、色彩、纹饰等形式要素得以体现,是按照形式美法则创作出来的,其优美的形式感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其呈现出有别于其他陶器的独特品相,反映了制陶艺人对“美”的探索和追求。

云南建水紫陶的陶泥取自云南建水境内,有红、黄、青、白、紫五种色彩,所以有“五彩云陶”之称。将粘土原料分别捣成粉粒状,按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粒状原料进行配比,放入池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浆泥倒入另外的池内作再次淘洗。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泥浆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膏状。紫陶的烧制工艺也造成了紫陶色彩千变万化的原因,传统烧制紫陶的土窑,当地人称为龙窑,当龙窑窑膛温度达到1200。的时候,素烧(表面不上釉)的陶土呈色就会出现奇异的窑变,既保留了陶体上的手工痕迹,又显现出材质自然的色彩变化,更增添了建水紫陶的色彩魅力。色彩从仅仅附属于陶器形体,起到单纯补充形体和象征的作用,到色彩具有它自身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进而转化为一种艺术语言、思想和感情本身,这种变化不僅反映着制陶工艺水平的提高,更反映了人对陶器美的追求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建水紫陶的主要类别有:直口瓶、蒜头瓶、梅瓶、橄榄罐、汽锅、烟斗等,都有其较为固定的造型样式,大多以平实见长,不追求形式的奇特,而在造型的细节上又有所区别,以平易之中的深厚韵味形成自身的造型特点,在有限的形式中创造出无限的艺术境界。建水紫陶独特的装饰手法是将坯体上的文字、图案以阴阳两种刻法雕出,再以彩泥填满,多则七八块,少则两三贴,正斜交叠,或方或圆,

相互叠加。讲求书体之间与色块之间的对比与调和,把传统的书法图式与现代艺术的构成观念结合起来,其在形式上充分拓展并兼顾了表现内容中多元素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运用,利用多体书法在同一装饰区域的并列、拼贴、叠加等形式手段,制造出丰富的“叠层面”结构,运用不同书体线条,韵味的对比与调和,体现出“多样统一”的形式。建水紫陶装饰色彩的不同,是利用泥料色彩的差异依靠手工填泥完成。如果花瓶表面色彩多,则需要复刻复填,有的花瓶需要如此反复刻填数十遍,修坯数十遍才可能达到墨分五色、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这就需要刻填工艺者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并能运用多种填刻技艺。特别是每个花瓶在磨制过程中在某一时段都会出现器体最佳的色彩效果,因此磨制过程不是单纯的机械式劳动,而是需要反复观察和体会的又一艺术创作过程。

无釉抛光,就是不在表层上釉,而是直接打磨出光泽,建水紫陶因为泥料腻若膏状,经人工由土还原为陶后,经过七八道打磨工序,用磨杵的功夫和耐性将其打磨成明镜般光洁。这种打磨出来的工艺品没有化学成分,土里的矿物质保留完整,做成的工艺品含有多种丰富的矿物质。生活中常见的有茶壶、茶杯,用建水紫陶泡出的茶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而用于保存茶叶时,密封性较好,可以留住茶叶最好的味道。无釉刻填彩绘也是建水紫陶的工艺特点,与传统陶

瓷上釉烧制工艺相比,建水当地陶土在素烧后呈现的窑变充分显现出材质自然、本质的美,呈现出朴实的气息,给人一种素雅低调的感觉,也让紫陶拥有了如瓷器和玉石般细腻的材质肌理特点,使建水紫陶的视觉内涵和审美品位区别于其他陶瓷。

建水紫陶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精湛的制陶工艺,更是是建水地域文化、民族精神及审美特征的体现,无论在造型、色彩还是纹饰图案上都达到陶瓷艺术形式美的高峰,展现出建水紫陶独特的形式美感。传承和发展建水紫陶成为我们这一代人重要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程金诚.中国陶瓷美学[M].兰州:甘肃美术出版社,2008

[2]孔明.山花[M].贵阳:山花编辑部,2009:165.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