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存在”为何不可思想

2021-11-10 06:03朱梓瑜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2期

朱梓瑜

摘要:“存在”问题是巴门尼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关于“存在”、“非存在”的理解决定了对巴门尼德哲学思想的把握。在残篇中,巴门尼德仅对“存在”的定义进行闡述,却未详细阐述何为“非存在”。回顾学界,对“非存在”的理解包括:感性世界、未显现的对象以及虚假的东西三种。本文认为,“非存在”作为负概念,是无法做判断的东西。并通过对残篇中“非存在无可思想”解释阐述关于与“存在”、“非存在”以及“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非存在;巴门尼德;意见之路

一、非存在与思想

关于巴门尼德的“存在”,学界已经具有了较为普遍的共识、著说。但长期以来对于“非存在”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根据汪子嵩先生、聂敏里先生对于“存在”的语言学分析,学界普遍认为,巴门尼德的“非存在”是在“存在”的词根前加上否定的词缀得来的。换言之,巴门尼德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定义和限制条件划定出一个“存在”的范围,并把这个范围之外的广阔天地通通归结为“非存在”。这一范围的边界就是他对“存在”属性的判断,即存在是那些不生不灭、连续的一、静止不动、球形对称的东西。

在巴门尼德的残篇中,也曾多次提到“思想”,例如残篇第八的第八至九行、残篇第八的第十七行等。但学界普遍认为,巴门尼德关于“思想”最的观点是:“思想的唯一对象是存在,思想的内容就是存在的内容,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残篇第三中“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以及残篇第六的第一行:“能够被表述、被思想的必定是存在”。这两处中,汪子嵩先生把思想理解为理性认识的意思。既然“思想”作为理性认识与“感觉”对立,而巴门尼德又主张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

二、当代学界对“非存在不可思想”的讨论

皇甫维章认为,巴门尼德的“存在”,从作为整体的“一”开始,并具有永恒的特征。因此这种“存在”在皇甫维章看来,“它只能是宇宙整体。因为除了宇宙整体以外,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具有这种规定性。……,‘存在’的含义及其实质讲的就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宇宙整体。”在讨论“非存在”时,皇甫维章认为:“‘非存在’指的就是生灭、变化的感性世界。因为巴门尼德的全部哲学就是关于存在的真理学说和与之对立的关于感性世界的意见学说。”

俞宣孟在《本体论研究》的附录《论巴门尼德哲学》中,提出巴门尼德哲学的宗旨是寻找一条寻求真理的途径,即怎样获得真理,而非寻找真理是什么。俞宣孟认为,“存在”作为系词,本身同样具有实义,“……它有三种主要意义——生命、显现、在场,具有对所提到的东西的首肯、确认的意思,无论所提到的是人还是物。“非存在”便是那些没有显现的对象,即不首肯、不确认、不判断,因此“无所首肯”、“无所确认”、“无所判断”,因而无法察觉,也不可知,无所指。关于“思想”,俞宣孟认为,巴门尼德哲学中的“思想”并没有区分感性和理性,而是指“心有所明的状态或过程,而无论其实感性领域还是理性领域的。”俞宣孟将“思想”理解为领悟,“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也是作为一种决断。”心中明白,毋宁说感性的把握客观事物所形成的体会,“思想”本身也是一个过程。

聂敏里对“存在”概念的理解开始于语言意义的分析和理解。他认为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分析巴门尼德残篇中的“存在”有三个意义:作为系动词的“是”(itis)、作为分词名词化的“存在者”(being)以及作为不定式的“存在”(tobe)。通过回归到残篇本身,聂敏里对“存在”一词的语言意义,即作为系动词在一个判断句中具有怎样的意义进行分析。他认为,“存在”对句子的实际意义并不构成影响,但是“‘是’是一个判断内在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的语言上的承担者和表现者。因此存在与非存在只与真假有关。根据聂敏里的理解,如果把“存在”理解为真的,某物存在,就是这个关于某物的命题是真命题。那么,“非存在”就等同于“假的”,甚至是“绝对的无”。

回到“非存在不可思想”的命题。所谓“不可思想”就是无法做出判断。因此巴门尼德的这句话被理解成我们不能判断一个逻辑上为虚假的东西。那么,问题就在于,我们到底能不能判断假的东西呢?笔者认为,假的东西,真的意味着绝对的空无吗?如果根本就没有假的东西,巴门尼德讨论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到底什么什么才是假的东西?是否能够把逻辑上的不可能或者不具有逻辑必然性的东西(永动机、独角兽)当做判断中假的东西?

三、结语:非存在究竟为何不可思想?

若解决“非存在为何不可思想”的问题,关隘在对“存在”、“非存在”和“思想”的理解。根据上述三位学者,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三种对于“存在”的理解,皇甫维章倾向于把存在直接的理解为作为统一的宇宙整体,把非存在理解为感性世界。这种简单的简单的划分虽然能够合乎巴门尼德对于存在的定义,但却在解决“非存在”的具体问题中遇见困难,陷入到对思想对象的混乱之中。俞宣孟把“存在”当做显现来理解,存在成为对象自身显现的过程,把非存在当做未显现或者无法显现的东西。这一划分仍然在面对那些我们不好断言的东西上遇到困难。相比之下,笔者赞同聂敏里的观点,把“存在”理解为对某物判断的肯定的语气、作为一种有所断定的判断。但这个判断的范围应该更大,而不只局限于能够判断真的东西。应该是能够“有所判断的东西”。一旦作为判断,其本身已经作为一种思想被我们思议。因此,但在讨论“非存在”的理解中,笔者认为,“非存在”并非是虚假的东西,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无边界的概念,即“非存在”是无法做判断的东西。既然根据汪子嵩先生的分析认为“非存在”本身作为一个有意义的负概念,它的外延是正概念反映的对象以外的一切对象,甚至应该是无限的。

回到永动机的例子,实际上永动机并不是不存在,只不过是科学所证实了的不具有科学性的某种设想,当然笔者并不是肯定永动机存在。只是永动机作为我们能够设想到的某物,甚至曾经许多人试图通过实验手段呈现出来的各式各样机器的构想,构想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因为我们确实获得了思想,尽管这一构想的存在甚至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虽然对它的判断是否定的性的,但不能简单的把“非存在”与“存在”对立起来。

实际上,“非存在不可思想”作为巴门尼德哲学思想中极小的一个命题出现,但却可以被我们当做检验对“存在”的理解可靠性的试金石。甚至能够为澄清存在与非存在之间划定界限。尽管在巴门尼德的哲学中概念的理解与今天的日常使用所有差池,但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对概念前提的澄清和界限的划定来理解,甚至对话。

参考文献

[1]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

[2]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汪子嵩:“关于‘存在’和‘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4]皇甫维章:“怎样解开巴门尼德思想之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4期.

[5]聂敏里:“论巴门尼德的存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6]高新民:“老树新芽:西方本体论最新发展探要”,《学术研究》,2019年,第8期.

注释

①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534页。

②皇甫维章:“怎样解开巴门尼德思想之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4期。

③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36页。

④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