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2021-11-10 05:55耿炎圣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素养语文教师

摘要;我们建构各学科体系的基本语言符号就是汉字。目前可考的它从甲骨文发端,历经各代发展演变,至今已逾四千年。它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也因此它具有着独特的魅力,那么基于它所建构的文学作品自然就异常丰富、蔚为大观。

关键词;语文阅读

由于汉语具有强大的吸纳能力,其在演进中,意义也在不断的被更新和丰富,以至同样一个词,仅表意上就有了本意、比喻义和引申义的不同。其本身这种多义性的指向,就形成了其语义的准确理解必须要依附于具体的语境之中,换句话说,它表义上有种模糊性,这就造成了作品的多样化解读,甚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但是,“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不仅要“意会”更要“言传”。这也就给语文老师的语文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是“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根据多年一线教学的观察和自己阅读的体验,我觉得造成“只可意会”的原因以及这种情况的改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生活和语文学习水乳交融。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都是作者情感态度或隐或现的传达,其写作定然有一个契机,作品主旨也一定是指向明确的。那为什么读者阅读时会出现“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我觉得,读者的生活经历和作者的或者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不完全相同,因此在理解和感悟上也一定會出现偏差。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普遍涉世未深,对社会生活的全貌还知之甚少,导致对很多作品的阅读一知半解。

其次,充分利用多种工具获取相关资源。

浩如烟海的作品是我们的祖先几千年的智慧积淀,因为时代的久远,有很多的情景无法在现实中复制,比如惨烈的冷兵器战争、封建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等等,我们如何去感知相关作品涉及到的信息?其实,手段很多:工具书、网络多媒体资源、音像制品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近距离的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比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这篇作品诞生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作者通过大量东北特有景物和场景的描写,呈现了他对故乡深挚的眷恋和准备为之流血牺牲、赶走侵略者的决心。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从未曾到过东北,也不曾亲见那段民族风起云涌的抗争,如果能借助影视作品和多媒体网络,则能快速打开学生的视野,以此走进文本,而不至很模糊的“意会”。

第三,善于进行联想、想象和对已有经验的迁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对经典的作品,更是要反复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每读一遍就在头脑中充分调动已有的积累再现画面,终能让自己的阅读不至于“意会”。这一点在人教版九下《香菱学诗》中尤能体现,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再比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可见,有不少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眼界的拓展会豁然开朗。

第四,以写促进“意会”境界的提升。

有些作品读上几遍还是不知所云,有人死牛筋地硬要往里钻,而且发狠不钻透不罢休,这种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何妨先放一放?“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所以,“意会”也需要契机。

比如,自己也来动手写一写,借用所读作品的写作方式进行仿写,倒逼自己先从形式再到内容最后实现走进文本的跨越。比如《孔乙己》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表面看不是矛盾的吗?这是鲁迅笔误吗?该如何理解呢?不如再读小说,梳理出其情节,再顺着小说的发展续写一个结尾,这样通过自己写,可能会对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有了更深的感悟。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语文素养提升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动手去写,这也是由语言的工具性决定的。通过习作,我更用心地去珍惜生活中所遇到的每一种体验;也更清晰了跟多词语的具体语境意义,以及每一个字符所承载的深邃文化内涵,助推着我从“意会”到“言传”的蜕变。

第五,教师的点拨和示范。

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师要吃透教材,对教材体系深刻把握,真正达到“言传”。但,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主阵地,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才是核心,所以这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教师要能站在一定高度,在学生“意会而不能言传”处给予必要的点拨。比如,通过表情姿体动作、声情并茂范读、对关键词句的感受,尤其是根据学生的“意会”状态进行及时、耐心地引领。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对这首诗歌的学习,有不少学生觉得诗人的感情忽隐忽现。我就先请同学们找出第一节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看看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样子。有同学就说,没见过水车,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查阅资料;然后再请他们注意在这些景物的前面的形容词,很多同学都能快速找出:破旧的、熏黑的、干瘪的、失修的、淤滩上的等,它们都有什么共性?就这样一步步往前走,最终学生获得了诗歌鉴赏方面的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法。

总之,如果没有“意会”,谈不上“言传”;如果不能“言传”,请问“意会”还有多大意义?因为语文素养很重要的一个体现是“说”,尤其在当今讲求团队协作、注重沟通的社会。

我们的语文教材,只是为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提供了一些范例,真正的阅读在课外,在课外运用到所掌握的技巧读透整本经典的书。诚如是,“意会”才有意义。

最后,我想化用王国维的“三境界”做结: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寻章摘句苦逼的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经受洗礼执着的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为意会贯通愉悦的第三境也。

参考文献

[1]李其伟.探讨初中语文阅读“少教多学”教学模式[J].天津教育,2021(14):100-101.

[2]陈炼.浅析中学语文课文审美教学中的感悟[J].考试周刊,2021(37):25-26.

作者简介;耿炎圣(1971.10-), 男, 汉族, 安徽六安, 本科学历, 中学一级教师, 六安市第六中学, 研究方向:语文阅读,

猜你喜欢
素养语文教师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