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初探

2021-11-11 01:06周培树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6期

摘要: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以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托综合英语课程内容,在课堂设置预习报告、批评性阅读、分组讨论及辩论等教学环节,是综合英语课程培养和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辨能力培养;内容依托教学;综合英语课程

一、引言

关于英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欠缺的话题一直以来在英语界备受关注,成为专家和学者乐于讨论的热点之一。思辨,也有学者译为批判性思维,是人们依据标准,对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3。根据20世纪80年代美国特尔斐项目组(The Delphi Project)所发布的《特尔斐报告》,我们可以把思辨能力理解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对证据类、概念类、方法类、标准类、或背景类考虑因素的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而上述判断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基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乏的问题,孙有中提出思辨英语教学原则,指出“语言应作为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手段”。在语言教学中,学生不应该为语言而学习语言,而是通过语言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并且在超越语言课堂的情形中运用思维能力。

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是最初起源于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中的一种教学模式。CBI关注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它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把语言技能的训练和知识内容的传授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促进,实现知识建构、思维训练与英语技能提高三位一体的目标,并且承认在追求语言技能训练与知识内容传授完全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从侧重语言技能与知识内容并重再到侧重知识内容逐步过渡。与此同时,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课程设计突出内容依托,在进行专业语言技能教學的同时,回归人文传统和本位。

现阶段的大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英语,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具备一定英语学习基础,相较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甚至会更好一些,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英语技能的基础上,我们在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显得可行。但是中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基本是以语言学习为主,对思维能力基本没有涉及;而在传统的英语专业低年级的课程中,老师也是更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培养,对语言的精确使用和语法要求相对较高。长期以来,英语专业的教学饱受思辨能力缺乏的诟病,甚至有专家反复提出外语专业的学生患有“思辨缺乏症”。如何诊治“思辨缺乏症”,前期有大量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出了“药方”,但是鲜有研究关注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如何依托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培养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思辨能力,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依托综合英语课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在2020-2021学年《综合英语》授课过程中,笔者将所教班级大一新生42名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6人,开展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差异的问题,我们以大一新生高考英语科成绩和本学院开学英语专业学生口试成绩为参考,在分组的时候做到每组成绩高、中、差的学生基本一致,以保证每个学习小组水平相当,每小组指定一名同学为小组长且实行轮换制,以保证每次小组任务的顺利分配和完成,而每次小组汇报任务都由当前小组长完成,这样既能锻炼每一位同学的责任感,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大一学年末对该班每位学生一一访谈,搜集他们对于一学年以来综合英语课程的评价和反馈,教师重点访谈和反思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未来持续改进。

1.预习报告

课堂预习(preview)是综合英语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英语专业语言技能课时量缩减的情况下,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课文背景知识、单词短语等的预习工作,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并找出有疑惑的地方,便于第二阶段的学习。

在各小组预习工作之前,教师可以先给每个小组分配预习任务,例如让某一个小组介绍课文背景,另一小组分享本组从词典中获取的本单元课文中重点词汇短语的信息,第三个小组分享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第四个小组介绍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与全班同学分享小组预习情况,完成口头汇报,其中由每组流动小组长担任小组报告人,其他小组的同学在认真听取汇报小组陈述后,提出质疑。整个过程教师可以将学生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做出评价和反馈,并在事前告知学生评分细则及标准,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预习汇报及疑问情况,开展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工作。针对大一新生,教师可以将第一单元的内容为学生做出示范,让学生学会怎样查阅词典,怎样学习单词短语的使用,怎样从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和参考书中筛选出有用的内容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可以训练学生辨析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汇报能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语言逻辑思维,长期坚持,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批判性阅读训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预习环节学生汇报及质疑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梳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汇、短语、解读长难句及重要语法知识点,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对课文文本进行批评性阅读,即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它包括释义和评价的技能,可以使读者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把事实和观点区分开,并且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325,并引入四层学习身份,即文本解码者、意义建构者、文本使用者、文本分析者。在文章解读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对文章探索的好奇和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标题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文章内容结构的安排,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章语言风格,文章中哪些语言的表达有助于作者思想的表达,主题的升华,如何多角度多视角解读文章从而挖掘更多主题,可以从哪些新的角度改写或者续写文章等,让学生从文本解读者转变为意义建构者、文本使用者和文本分析者。这些与Anderson-Bloom提出的认知能力模型有密切关系,Anderson-Bloom将认知能力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6个层级:记忆(remember),领会(understand),应用(apply),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e),创新(create)。

以培养思辨能力为主的批判性阅读训练可以有机融入综合英语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以《现代大学英语Ÿ精读》第一册第三单元Text A:Message of the Land为例,在学生完成了预习汇报的任务后,教师可以在文章讲解前要求学生思考What is the message of the land? What is the message? What meanings does the word “land” convey?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ssage and the land? Why is the article entitled “message of the land”?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文章进行解读。在词汇和句子、语法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做paraphrase,学会用简单的英语来解释复杂的内容,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讲解本文第4段和第6段的虚拟语气以及第7段的隐喻(metaphor)修辞手法时,教师需要唤起学生在预习工作中对泰国传统宗教、文化一定程度的认识,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体验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让学生理解作者借助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法来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即:文章中的老妇人对自家土地深厚的、难以割舍的情谊,对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忠贞不渝的传承。在文章解读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中提到的泰国的社会发展与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对比,Is there any similarity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in Thailand and Chinese urbanization?在CBI(内容依托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将社会学的相关知识融入英语学习当中,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这篇文章,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分析、类比、评价等认知能力。下课之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从文章中提到的年轻人的角度重写这篇文章,真正成为文本分析者和使用者。经过一个学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3.分组讨论及辩论

课堂讨论和辩论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讨论和辩论同样也可以采用分组形式,做到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最后再由小组派组员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或者选组员组合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对抗。以《现代大学英语Ÿ精读》第二册第一单元Text A: 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为例,在学生预习汇报及对文章内容和解读任务完成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What are your opinions on higher education? What are the purposes of higher education? What are fully-grown and well-rounded human beings? What are your plans of the four-year college life?同时老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材料补充向学生介绍西方大学课堂场景,西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等,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从而思考自己上大学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关注文章另一个重要话题,即人类文明的传承,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同等重要,对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最近网络讨论火热的“文科誤国论”,让学生进行辩论,正方辩题:Science subject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liberal arts subjects.反方辩题:Liberal arts subject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science subjects.如果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时间有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线上班级QQ或微信群的方式进行讨论和辩论,这样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讨论和辩论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从而提升思辨能力。

4.学生访谈

经过综合英语课程为期一学年的思辨能力培养教学改革实践,在学年末,笔者对42名同学一一进行口头访谈,并对谈话内容进行录音。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100%(42名)的学生在经过为期一学年的训练,对周围事物更加好奇,有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74%(31名)的同学认为自己思考能力有所增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有一定自信,但是语言方面尤其是词汇量方面还有欠缺,因此有时候思考的内容不知道如何用地道的英文准确表达出来;62%(26名)的同学认识到自己在思辨过程中还存在逻辑性不够、思考问题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有时候思维不够清晰,用语言表达出来自然也不够确切;另有36%(15名)的同学提到自己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辩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听取不同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以修正自己的不当观点,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笔者发现同学在老师课堂内外不断的引导下,逐渐有了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好奇、自信、包容,这些都是文秋芳等在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中提到的思辨能力情感维度包含的情感特质,这些特质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同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体会到学生由于文科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深入,清晰性和逻辑性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访谈中,我们也意识到,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应只是在英语专业低年级综合英语课堂上进行,学生所学内容的限制、教师自身思辨能力、学生课外知识面的广度等主客观各方面原因也影响着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必修课及选修课的课程大纲当中,让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全方位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三、结语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除了学校需要从宏观层面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加强课程设置中思辨能力培养的比重,重视师资培养,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具体到英语专业低年级综合英语课程,我们可以依托课程内容,设置预习报告、批评性阅读、分组讨论及辩论等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做到语言技能、课程内容与思辨能力培养相融合。

参考文献:

[1]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3.

[2]孙有中.思辨英语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6):825-837.

[3]孙有中,李莉文. CBI和ESP与中国高效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外语研究,2011,(5):1-4.

[4]Pirozzi R. Critical Reading, Critical Thinking[M]. New York: Longman,2003:325.

[5]Freebody P.& Luka A.“Literacies” programs: Debates and demands in cultural context [J]. Prospect: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SOL,1990,5(3):7-16.

[6]Freebody P.& Luka A. literacy as engaging with new forms of life: The four roles model [A]. In Bull G.& Anstey M.(eds.). The Literacy Lexicon (2nd Ed.)[C]. NSW: Pearson Education Australia,2003:51-66.

[7]Anderson, L. W.& Krathwohl, D. R.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 New York: Longman,2001.

[8]文秋芳,王建卿,趙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作者简介:周培树,女(1986——8),汉族,四川隆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