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外行为理论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11 00:50叶勇振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听力教学

叶勇振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而言外行为理论又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一大重点。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我国初中生英语听力的一大短板就是听懂听力材料背后的含义,即对说话者的言外之意进行揣测。本文立足于言外行为理论,结合《新概念英语听力宝典(第3册)》的典型听力材料,从三个层面详细阐述言外行为理论在我国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现阶段的初中听力教学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为我国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言外行为;听力教学

引言: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听”就成了关键之关键。只有敏锐地捕捉到对方声音所表达的意思,才能进一步地逼真地模仿学习,逐渐地自己也就会顺利表达了。英语的学习也不例外,初中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听力教学也随之进入到相对艰难的阶段。英语教师能够大胆创新探索,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措施,就一定会扭转这样的局面,最终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言外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60年代,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对于语言的研究不再停留在文字和发音系统层面,学者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文字和发音背后所蕴藏的深层含义,甚至包括通过语言所完成的行为。

Austin认为任何一个可以施为的句子都有三个次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以及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以言述事)所表达的是语言的字面含义,即陈述命题本身。言外行为(以言行事)传递出的是说话人藏在语言背后的含义或者意图。言后行为(以言成事)是指说话者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含义在听话者身上产生的效果。

三种行为是紧密相连的,言内行为是沟通的起点,表达了说话者的最初想法,是后两者的基础,只有有了言内行为,沟通目的才有实现的可能;言外行为是前后两者的桥梁,只有听话者了解了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即真正含义,本次沟通才可能成功,否则,语言信息没有正確传递,本次沟通无效;言后行为是前面两者的目的,正确的言后行为的出现是沟通成功的标志。此外,有言内行为不一定有言外行为,有言外行为不一定有言后行为。原因在于,首先,说话者所陈述的内容可能只是简单的描述或者评价,没有意图;其次,就算说话者所表述的内容有言外之意,但如果听话人“会错意”或者没有明白说话人的意图,言后行为就不存在。后面这种情况常见于我国中学的英语听力教学,同时很多中学听力试题重在考查考生是否能听懂说话人所表述的言外之意,可见言外行为对于听力教学的重要性。

二、言外行为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每段英文对话都有一定的语言环境——语境,语境既指言语交际时言语活动存在的场合,即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又指言语活动得以发生的前提和条件(王丽皓,2001)。根据语言环境范围的大小,语境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即背景语境(setting)、情景语境(situation)以及上下文语境(context)。因此,本文从这三个层面来探究言外行为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表现。

2.1背景语境

背景语境是三者中范围最大的一种,它包括对话者所共同具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从孩提时代的记忆到后天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都可以成为对话者对话中所隐含的背景。在听力教学中,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明白英语对话的言外之意。

下面以《新概念英语听力宝典(第3册)》Lesson 1的对话为例:

A:How about some more apple pie,Bob?

B:You wouldn’t have to force me to take another helping.

Q:What does Bob say about the pie?

在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中,大家普遍认为apple pie是好吃的,pizza是难吃的,所以如果说话者在表达的时候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喜好,听话人普遍会认为说话者对于apple pie的情感或态度是积极的,对于pizza的情感或态度是消极的。

该听力材料中,A问Bob是否想再吃点苹果派,Bob没有直接回答Yes或No,而是回答“You wouldn’t have to force me to take another helping”,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你不用强迫我再吃一份”。单听字面意思学生没办法判断Bob还要不要苹果派,但是学生如果具备上述社会文化知识,他们就可以很清晰地定位:Bob对于苹果派的态度是积极的,所以这句话很自然地就可以理解为:“你不用说我也会吃”。但是学生如果不具备该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他们就难以理解Bob的言外之意,或是有可能将这句话误解为“你不要再强迫我吃了”,这样学生在做这题时就很有可能出错。

三、以言外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听力教学改进策略

由于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初中生的听力困难点存在差异,加之不同语境下言外行为理论的理解方式也有差异,本文的英语听力教学改进策略也从三个不同层面的语境出发。

3.1以背景语境为基础的改进策略

背景语境是指对话材料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知识,在听力教学中,学生只有拥有一定的英语国家社会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明白英语对话的言外之意。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展示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将听力材料中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包括节日、习俗、俚语等。此外,仅仅依靠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介绍英语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当在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收集与分享。

3.2以情景语境为基础的改进策略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方人们在不同情景中的说话方式和处事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尽量设置真实的情景,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听力材料中的情景,如常见的参加party、超市结账、餐厅点餐、日常寒暄等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和理解文化差异,并促进听力理解能力的提升。

3.3以上下文语境为基础的改进策略

初中生在听材料时大都着眼于微观的词汇或句子,所以当遇到总结大意题或者推断题时,大部分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训练学生的宏观推断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上下文的逻辑与联系,使他们能在听的过程中迅速领会话语的言外之意,并逐步形成根据话语进行推测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

3.4構建英语语境,强化学生的英语语感

语言的学习语感十分关键。同样的环境,有的人表达能力很强,有的人却不善言辞,究其原因就是语感的差异性所导致的。所以,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英语语感的培养和增强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只要把学生对英语词句的语音、语调加以规范使其流畅,增强英语语感,加强了沟通交流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教师要重视关心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班级营造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看法,敢于表露情感,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如此,学生的英语语感随着情感自然通畅了。教师通过创建学生乐意交流的各种模拟的语言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情趣。

总结:言外行为作为言内行为和言后行为的桥梁,对于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保证交际的成功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对听力材料中言外行为的正确理解是做好听力题的关键,因此我国英语听力教学离不开言外行为理论。本文对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行为进行了详细介绍,从背景语境、情景语境以及上下文语境三个层面阐述了言外行为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并基于上述三个层面提出了英语听力教学改进策略。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听力训练落到实处,积极构建英语听力训练的高效课堂,使学生的英语的学习赢在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OUP,1962.

[2]SEARLE J R. 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CUP,1969.

[3]王丽皓.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127-129.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理论听力教学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
英语影视欣赏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视阈下艾丽斯.沃克_紫色中男权话语的显现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