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2021-11-12 02:52陶善信

陶善信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每门课程不仅要实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目标,也要有效承担育人的任务。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因而经济学课程承担着讲好中国发展故事的任务,可以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

一、经济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特点

高校经济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可以结合课程的特点,找到经济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实现经济学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机统一。

(一)经济学知识内容与“思政”内容的统一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学问,从三大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看,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在既定资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以及个体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关系,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经济学的这些内容是与思政内容紧密相关的。首先,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关于个体利益追求、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等内容,与思政教育中关于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等内容相类似。其次,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关于经济发展、市场与政府关系等内容,自然涉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等问题,同时政治经济学课程还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充分的对比,这两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就是思政教育中关于如何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内容,直接关乎学生政治觉悟方面的思政教育。因此,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学内容具有高度一致性,做好经济学教学也就做好了思政教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之间的这种统一关系,是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一大特点。与其它学科课程思政教学不同,经济学课程的思政教学不是将思政作为一个元素刻意引入教学内容,而是与思政教学融合在一起的。

(二)经济学原理与学生思想引领的统一

思政教学最终是要在思想上引领学生“应该怎样”,但还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何这样”。经济学课程在告诉学生“为何这样”上具有特殊的优势。具体来说,在思想道德层面,经济学虽然肯定甚至鼓励自利行为,但是经济学中个体的自利行为不是要破坏整体利益,反而是有利于整体利益的提高,对此,微观经济学课程详细阐释了个体自利行为与整体利益之间一致性关系得以建立的经济学原理。当学生掌握了这一原理后,自然就会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在政治觉悟层面,宏观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在讲授有关经济发展的内容时,如果能讲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讲清楚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背后的经济学逻辑,让学生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特”在哪里、“优”在哪里,学生自然就会自觉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因此,经济学课程的思政教学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将“应该怎样”与“为何这样”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原理的阐释与思想引领的统一。

二、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学知识教学与思政教学的失衡

长期以来,思政教学都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门承担的,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专业课程基本不进行思政教学,而是更多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即使在与思政教学密切相关的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中,也仍然存在着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相分离的问题。在经济类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基本只传授给学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缺失比其它课程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这是因为当前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西方经济学的比重较大,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来自于资本主义“非道德性”学科体系,如由“理性经济人”、利润最大化等一系列假设和原理所体现出的功利主义倾向,对这些内容,如果不加以引导,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二)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失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该理论指导中国成功取得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增长奇迹,这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但是,近年来,在我国高校经济学的课程体系中,西方经济学占据主流地位,西方经济学类课程开课门数与学分占比日益增加,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关课程门数较少,学分占比也逐渐减少。同时,现行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多是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照搬照抄,这就导致经济学教学的西方化倾向比较严重。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意识形态”问题是我们学习任何经济理论时都不能忽视的问题,应该认清西方经济学所具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一本质特征。因此,如果不扭转经济学教学中“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西方经济学成主流”这样一种失调情况,那么必然对学习经济学课程的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三)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的失配

西方经济学理论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上具有科学性,但与我国现如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大差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论》为基础,而《资本论》仍然是观察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理论产物,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不同的是,它是在批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非辩护,但《资本论》对社会主义部分的阐述只是一种展望,而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现象,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也无法对其进行充分解释。虽然中国的经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辩证地吸收利用,将之与中国的国情有机结合,而非教条式地使用,这实际上是在实践环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过,我们在经济建设实践环节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学理论成果。目前《政治经济学》教材中虽然都有社会主义部分,但是这部分内容基本都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介绍,没有很好地凝练而抽象出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因此,经济学的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是不完全匹配的。如果我们不能结合中国实践辩证地吸收、利用并发展各种经济学理论,不能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给解释清楚,那么就会影响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

三、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西方经济学是庸俗的、功利主义的,在微观层面倡导个人追求自利行为,认为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于这样的一种经济学价值体系,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就会将自利等同于自私。其实,西方经济学中的自利行为并不是纯粹的自私行为。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理解市场主体的自利行为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体系中,而有效运行的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因此自利是要受到法律约束的。从交易的角度看,市场主体必须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市场主体的自利行为是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而是要与其他主体实现互利共赢。这一市场经济价值体系与我国传统的商业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经济学教学中,要找到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契合点,将中华文化中优良的道德观、商业价值观融入经济学教学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让学生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

在宏观层面,经济学教学必然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西方经济学经历了微观到宏观的两个发展阶段,其中,在微观经济学阶段,主张市场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当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后,宏观经济学由此诞生,主张通过国家政策干预来摆脱危机。自此,关于经济发展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争论持续不断。但是毫无疑问,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国家,不存在绝对的市场自由放任模式,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发展也表明,市场会存在失灵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因此,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一定依赖于市场与政府的有机配合。不过,到底政府对经济在多大范围内、多大程度上进行干预才是合理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而是要依据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而定。但是,一些西方国家指责我国经济不是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发展干预过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国家以他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作为标准来评判我们,这显然是一种强盗逻辑。从政治经济学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预见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通过严密论证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其经济体系的缺陷,有其必然性。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缺陷的揭露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所给出的国家干预措施只能治标而不治本,而我国的宏观调控才能体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因此,在高校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中,既要用政治经济学理论,也要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来反驳西方国家的无端指责,要让学生明白,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西方国家不同,但这是由于当前我国的国情与他们不一样,并不违背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原则。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自觉地坚定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信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持。

四、经济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

要做好高校经济学课程的思政教学,关键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谁来教”“教什么”和“如何教”,也就是要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教材选用及教学模式设计这三个环节的工作。

(一)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经济学教师队伍

搞好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首先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经济学教师的思政素质最关键的是体现在对经济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正确理解上。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任课教师应通过学习将反映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要求,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学术成果及体现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实践成果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去。为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对高校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要结合经济学专业知识,要让他们能辩证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从科学层面正确认知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最终成为思想政治靠得住的经济学教师。

(二)编写一套思政水准高的经济学教材

搞好经济学课程的思政教学,当然少不了一套高水准的教材。就西方经济学的教材来说,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外文教材的翻译版,这些教材上的内容是原汁原味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但这些理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实践的总结,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另一种是中国学者自编的教材,但这类教材也主要是移植国外教材的内容,很少有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对西方经济理论进行批判或修改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其中资本主义部分基本是展现《资本论》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批判,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指导意义,但不能很好解释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实践,不能充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而社会主义部分如前文所述,还缺少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性概括,尚未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充分发展。因此,需要总结经济发展经验与规律,同时也要吸收外来经济思想,理性反思与适度批判,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融进教材,编写出一套思政水准高的经济学教材。

(三)探索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思政教学模式

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海量信息,但这些信息鱼龙混杂。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突出,喜欢追求新事物、表达新观点,这样就很容易被一些不怀好意者俘获,接受这些人散布的极端的、偏激的观点。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高校经济类课程的思政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进行说教,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思政教学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思想深处自觉接受这些内容。要实现这一目的,从“思政”课堂教学的过程看,可系统地运用鲜活的案例,将“立”(什么是对的)与“驳”(什么是错的)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在每节课前,让学生思考与“思政”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并让他们收集相关观点;在课堂上,与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互动式研讨,通过研讨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去伪存真,特别是让学生对一些以偏概全甚至歪曲事实的言论有辨别力;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再来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分析,以达到巩固认知的目的。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加上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充分理解需要一个过程,经济学课程的思政教学除了课堂之外,更要重视课外的思政教学。为此,经济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