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绝响

2021-11-12 08:19彭纳
一带一路报道 2021年1期

文:彭纳

汽车一路西行,追逐着挂在正前方的落日,远处的黄河拐了个大弯奔流而来,沿路而行,河谷的那端便是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沙坡头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是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也是全国20个治沙重点区之一。

落日余晖为沙坡头渡上了一层浑厚的金,一行玩沙归来的游人兴奋的声音和着黄河水声飘向远方,消散在河谷上空。远处的腾格里沙漠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沉稳、神秘,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柔美。

馆内乾坤

沙漠,处处充斥着危险却也蕴含着浪漫,文人骚客以充沛的情感为她留下了数不尽的绝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抒发着颠沛流离的伤感,“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寄托了守卫边疆之志。这一次,当我们走进位于沙坡头的沙漠博物馆时,沙漠荒蛮、野性的一面被揭开。

走进博物馆,仿佛打开了一个百宝箱,通过展板、光电板、投影、触摸屏、动感影院等声、光、电技术,沙漠的形成与发展、世界沙漠与中国沙漠的分布、神奇的沙漠生命、沙漠文化与沙漠传奇、荒漠化与沙尘暴、沙漠治理与沙产业等不同板块将沙漠的方方面面剖析在人们面前,将大众从沙漠的浪漫印象中抽离开来,以更科学的角度为人们展示沙漠的前世今生。

除了沙漠本身,其孕育的沙漠生态体系也被一层层剥离在游人的视野之中。展厅内,稀有鸟类、水生以及两栖动物、甲壳类生物以及各类植物的标本,打破了人们对沙漠缺少生命的刻板印象,将沙坡头生物多样性的灵动面展示给游人。由沙雕、壁画以及牧民日常生活组成的沙漠文化展区,则展示出了沙漠袅袅炊烟的生活面。

而展厅内最引人注目的焦点,莫过于一个个由麦草编织而成的方格,这些方格是几代治沙人奋斗的成果,也是整座沙漠博物馆最为精髓的展示内容。聆听着讲解员的讲述,我们仿佛回到了62年前的宁夏中卫沙坡头,那时候的这里,目光所及全无绿色,飞沙走石黄沙溢,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诞生了令世界震惊的“中国魔方”。

中国魔方

一段传奇的开始总带着一丝偶然,被誉为“中国魔方”的“麦草方格固沙法”同样如此。

“方格固沙是怎样研究出来的?”一同参观沙漠博物馆的人群中,终于有人忍不住问出了大家共同的疑问,“麦草方格的落地其实相当偶然。”讲解员不急不缓地给出了答案。

但是怎样的一个偶然成就了这段传奇,讲解员却并没有急着解答,而是从历史深处探究了治沙的初始。

追溯沙坡头的治沙史,要从1950年说起。当年10月,中卫固沙林场在腾格里沙漠东南前沿正式建立。这是国内最早的、以防沙造林为目的而建造的国有专业林场。

正是从那年起,沙坡头经历了从荒漠到绿洲的巨变,这样的巨变是靠时间和经验垒出来的。

1951年4月,从中国林业大学干部专修班毕业的张宗朗毅然来到宁夏,在9次进出沙漠中,他与同事最早发现并培育出了花棒、柠条等被称为“治沙先锋”的旱生树种,为沙坡头生物治沙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旧运用于治沙之中。

然而,在固沙治沙初期,因自然环境异常恶劣,植物固沙行不通,林场还尝试过卵石铺面、沥青拌沙、草席铺面等固沙方式,但一阵大风过后,这些措施就被掩埋殆尽。

时间流逝,1957年春很快到来,这一年,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进入沙坡头施工段。在中卫境内6次穿越沙漠的包兰铁路,沿途沙丘裸露,植被覆盖率极低,干沙层厚达10厘米至15厘米。曾有国外专家预言:包兰铁路“存活”不了30年就会被沙漠淹没。

“要治沙、先固沙”这是治沙人的共识,在包兰铁路的建设中,如何固沙成了一项重要工作。在此之前,林场职工和科研人员共同尝试了平铺式沙障试验,但效果并不理想。一天,正在休息的职工随手捡起了驼队落下的一捆麦草,插进沙里。大风过后,其他一同种下的植物悉数被黄沙吞噬,唯独这捆麦草坚强地挺立在沙丘之上。过后没多久,林场职工便在沙漠中扎下“人定胜天”“中卫固沙林场”等字样,风暴过后,意外发现几个字当中,方块形的字没有被沙子埋没。受到启发的职工们开始尝试用麦草扎出圆形、三角形、马蹄形……试验证明,1米见方的麦草方格固沙效果最好。

当讲解员讲完这段故事,大家才明白两次无心插柳成就了“麦草方格固沙法”,成功阻挡了流沙的脚步,也保证了沙漠铁路上钢铁巨龙60余年的平安呼啸。

以岁月之名

“1977年,在联合国全球沙漠化会议上,中国代表被请上讲坛介绍‘麦草方格固沙法’,目前这种方法也在世界上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在中卫土生土长起来的讲解员特意提起了“中国魔方”的世界亮相,“治沙是世界性的难题,但我们这里有了这项世界级的发明。”

据统计,60多年来,中卫固沙林场职工扎设半隐蔽式格状草50万公亩,培育沙生植物1亿多株,在腾格里沙漠植树造林253.5万多亩,建设林区面积56612.4亩。

正是有了这些年的累积,如今走进沙坡头景区,处处绿植让人忘却了腾格里的存在,更让人领略到这里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的美景。体验中国最大的天然滑沙场,骑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乘越野车沙海奔驰……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

麦草方格固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展厅的资料墙上写满了几代治沙人的艰辛岁月,“用铁锹把干草深扎到沙粒中,组成一个个1米×1米的正方形十字网格。再把网格中央的沙子分别推到干草周围,对麦草方格进行加固。在干草附近撒上草籽,等下了雨慢慢地就会长出更多沙生植物。”寥寥数语总结出了方格固沙的原理,却写不尽治沙人付出的艰辛。

每当夏天,在四五十度的高温下,林场工人一格一格地扎下干草,这一扎就是几十年。如今,包兰铁路两侧长满了植被,铁路基本摆脱了流沙的威胁,而更多地区对方格的运用也极大地阻止了腾格里沙漠的继续扩张。

沙坡头诞生的绝不仅仅只有“中国魔方”,在这片土地上,治沙从未停下过脚步:

1967年固沙林场开始兴修水利,在半流动沙丘地带找水浇地,还建起了试验性质的果园,为宁夏乃至中国三北干旱沙漠地区引水治沙树立了成功的样板;

20世纪70年代初期,林场又启动了引黄提水治沙工程,把黄河水引上100多米高的流动沙岭;用机械和人力削平上万座沙丘;把樟子松、国槐、红柳、沙棘等种在沙丘上……

到20世纪90年代初,腾格里沙漠前沿建起了一个由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组成的“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取得了铁路治沙的标志性成果,彻底实现了“沙退人进”的伟大壮举。

如今,固沙林场的技术人员又创造了足以改写固沙历史的技术,他们发现麦草腐化后,能够形成沙结皮。在对沙结皮的形成进行深入研究、反复试验的基础上,技术员们发明了“利用黏土(绿洲耕作土)压沙制作人工沙结皮”的新技术,充分利用黏土遇水后快速产生结皮的特点,把固沙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成为继“麦草方格”之后的固沙新方式。

走出博物馆,清风送来秋日凉爽,不远处的天然滑沙场已经飘荡着游人的欢呼。跟随人流爬上沙坡,向后眺望,腾格里沙漠向远处延伸,看不到边际;转头向下望去,黄河之水仍旧不知疲倦地奔流而去,两岸柳树成荫、随风舞动,好似用绿意写下一首与黄沙和鸣、与自然共舞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