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背景下山乡结构的重建

2021-11-12 08:56
散文百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丘壑作家文学

吕 睿

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发展至今,有评论家曾遗憾地发出惋叹:“现实破败的乡土将不再能为作家们提供足够的美学空间和完整的叙述系统。而城市文学的崛起与完善,预示着城市文学必将取代乡土文学。”作为参与阅读并受现当代文学潜移默化之影响的众多后辈之一,在面对这样的断言我也曾喟然长叹,在近百年的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土地与农民毋庸置疑是作家们写作素材中的一个强大母题,也是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力量巨大的文学宝库,可如今却在当代被以为是即将走向穷途被代替的一种文学内容。直到我开始阅读唐俊高先生的长篇小说《一湖丘壑》,我渐渐从中发觉,这样一部建立在新世纪农村生活之上的描写乡土、乡民、乡情的作品,它的出现填补了评论家口中新世纪乡村文学的空白,让广大读者看到了当年的“土地和农民”在今天是是以一种怎样的形态生活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一湖丘壑》借县作协主席茆寮意外中奖决定回乡创业帮扶同乡村民的故事,意味深长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中国农村的一种切合实际的特殊关注,以及表达对农民群体的无限关爱,在这样的书写之中传达出现代农村生活的“真相”。“从对‘三农’的倾情眷注牵引到大时代的农村大方略,创业、扶贫、脱贫、农村规划、环境保护、观念更新、资金投入、贫富分化、基层组织建设等等,人心大扶助、灵魂大荡涤。小说跨越改革开放四十年,从这个意义而言,可以将其视为一部时代献礼大作。”

唐俊高的写作有着明显的21 世纪创作特点,但却又不失延绵至今的乡土文学的基本诉求,他本身就是农民的儿子,他的感受即农民的感受,从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始终在提醒自己必须警觉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村是作家的农村,农民是作家的农民”。唐俊高本人就是四川一个地级市的作协主席,依稀同农村打了十几年交道,对于川地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有着至深的体验和独到的见解,于大家熟知的一点,“三农”小说的创作本身,实则在考验作家个人对于土地人情的记忆水准以及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如若无此支撑,文字记录下的乡村日常就变成了单形于纸上的理想空壳,是一种干瘪的、无质感的笔尖呻吟,无法激起读者的共情,也不可能在当下社会形成强盛的情感推动力。而这样一种写作似乎被大众误认为是常态,在这个现代化猛烈发展的时代很少出现使读者记忆深刻的乡土文学作品,我想原因或许在此。

站在现代化书写的角度,起初吸引到我的是小说的名字“一湖丘壑”,带着对文字象征的感知力,我不禁觉得这是作者有意传达的一种隐喻意味,而翻开书仔细阅读,似乎是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暗示、提醒着我们它的重要性。《一湖丘壑》的别具匠心之处在于它抛开了以往固守脑海中的乡村样貌,以一种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书写形式来描绘民俗、民心、民情,以别样的景观来丰富人们,尤其是远离乡村的人群,对于现代乡村的重新认知。“小说将一种感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贯穿人与土地的宁静和谐的永恒求索,这对于整天忧心忡忡、戾气、焦躁的现代人而言,是弥足珍贵,甚至求之不得的。”而在这篇小说中最为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作者唐俊高在表达自己对于故土家园的依念时并没有将这份情感推向极致,而是客观理智地保留了事态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冲突,这既带给小说情节上的张力,又不会让读者感觉到支吾其词为了讴歌故土而选择一些齁腻的语言对事实进行过度诗化的描写。

小说主人公茆寮从小没有父母,是吃着村里的百家饭长大的,他十四岁那年考上中专,父老乡亲们为了庆祝便每家凑菜前来庆贺,全村像过年一样热闹,也就是这一顿饭在茆寮心中埋下了日后回报乡亲们的深厚种子。时隔多年,在一次招商中茆主席意外获得一笔不小的款项,这让他终于得偿所愿有机会回到茆家湾为家乡建设出力。然而现实却给雄心壮志的茆主席狠狠泼了一盆冷水,本来是为大家谋福利,但是回到家乡迎接他的却是乡亲们的冷眼、不解和质疑、抵制,黄狗父子泼皮无赖、酸果果步步紧逼、风车车老奸巨猾、假老练装腔作势……理想中故土同乡的善良真挚渐行渐远,看到的只是人情薄凉、利益权衡为上,在这样一反往常的温情的坏境之下,茆寮的租地养鱼计划进行得异常艰难,充满期待与光明的扶乡活动也瞬间变了质。《一湖丘壑》就是通过表现茆寮面临的如此矛盾对现代农村进行整体性感知,向大众展现在疼痛中艰难发展的农村,揭示当下农村依然精神匮乏的现状。

在全新的话语背景之下,唐俊高描绘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交织着困顿与温情、冲动与期望、奋进与呼啸的21世纪中国新时代农村,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过去甚少见到、抑或偶然所见但却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农村的崭新风貌。

猜你喜欢
丘壑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李香邮 胸中有丘壑 石上现江山
李可染: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传统文人之山水趣味
胸中丘壑 笔底烟霞
——陈永山水画作品选登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