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

2021-11-12 08:56
散文百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普遍性契机康德

张 斌

四川音乐学院

康德哲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哲学阵营,掀翻了之前经验派和唯理派两大对立正营,跳出之前的困境局面,他的批判哲学充分吸取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长处,将两者进行调和,提高认识能动作用的高度,这不仅仅体现在认识方式,而是对于诸多领域的方法论加以强化。康德改弦更张、另辟新径,他重建了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其著作《纯粹的理性批判》第二版序中指出:“本判断乃是一个方法论,即非学问自身之体系”,康德哲学的出现,可以说是自近代以来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其中的美学思想和鉴赏审美上的建树更是开古一新。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美的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有人认为美是情感的吸引;也有人觉得没事架构与各种理性分析下的合理,是刚强亦是柔弱,那么,这些种种差异化之下,康德又是如何看待什么才是美的呢?他通过《判断力批判》、《纯理性批判》等几部著作又对鉴赏判断做出了明确的指示,“鉴赏”之所以能够判断,因为有社会的存在,有他人的存在,人在社会环境中,衣食住行都不得不与别人比较。那么,这其中就必然存在差异,差异化为鉴赏架构依据,从而引导判断,在现实生活,红花作为一个客观的实物,花之红只是一个知性概念,是存于表象的一个契机,但正是这种契机唤起了人主观情感之愉悦,所以我们才会产生红花之美的界定,美在于主体主观的情感,明确这一观点之后,康德又在判断的主观情感做出规范,对于鉴赏判断有了更见清晰的阐述。

康德将人的鉴赏判断归纳出四个基本范畴,得出了四个基本明确限定,依次分为量、质、关系、模态。并以此为范围展开分析。

一、对于质的认识

康德首先解释了什么是鉴赏判断。康德认为“为了区分某种东西是不是美的,我们审美判断的规定根据是主观的,是以情感为联系的活动”他在这里强调将鉴赏判断与知识判断区分开,客观实在与主管情感区分开。客观实在的东西只是一个契机,一个能让主体兴奋振奋的契机,它能够唤起人的某种情感,或是愉快、或是不悦,是主体本身情感的变化,是无利害的。如果看到现实对象时,先有了知识或对于表象美的判断,那就成为有目的的判断。

二、对量的认识

首先美的感受是无概念性,而有作为一个普遍愉快的对象表现出来的,但这种普遍性即不能由个人感官产生,也不能由感念得来,康德认为这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性,而且是经验性判断在先,愉快在后的普遍性,即美的传达时无概念的普遍性。

三、目的关系认识

在认识过程中,康德将经验目的和先经验目的进一步区分,感性直观中看到的目的现象或关系源自经验目的;先经验目的则挑经剔所有经验内容,提供一种先天的、普遍有效的目的关系概念,显现出超乎经验目的特别之处,这说明纯粹的美是一种形式,在现实的审美中,审美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显然,审美判断绝不能够涉及客体的存在、质料和内在属性,仅仅是一种和目的性的纯形式相关,因而又可称为形式上的和目的性。

四、模态的理解

康德将美的愉悦这一内心情感的变化和主观联系起来,这里所说的必然性是有条件的、主观的必然性,这种条件就是共感,共感建立在感情之上,它是作为一种共同的感情为基础的,而非偶然,这种无需概念而被认识、进而生发出一种必然的愉悦就是美。正如个人对某一中颜色的偏爱一般,当你的视觉感官再次看到这种颜色,你的主观和它所产生的愉悦就会建立共感。

康德将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分离出来,推崇纯粹的自由判断。另一方面他把鉴赏判断过于主观化,以至于脱离了现实。就整体而言他对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形而上的哲学体系有了新的活力。

注释:

[1]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2011 年12 第一版,商务印书馆。

[2]李泽厚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2003年10 月第一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康德著.《康德美学文集》,2016 年9 月15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普遍性契机康德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以上率下 强化担当 以文明创建为契机 助力盐改取得新成效
艺术百家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抓住契机全面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