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融合共谋发展中群文工作的畅想与实践

2021-11-12 08:56
散文百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群众旅游传统

李 谦

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从以下几点浅谈阐述我的思路与展望:

一、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群众生活的要求

文化是旅游的宗旨,旅游是文化的体现。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物质的、庸俗的,缺少了最高尚的东西;没有旅游的文化也是单薄的,局限的,缺少了价值体现。文化与旅游相生共兴,相辅相成,成为大势所趋。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选择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各地不同的文化资源又是旅游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而对于人民群众和普通游客来说,旅游只是换个地方溜达溜达而已,回家什么都不知道,成了大部分老百姓旅游者行程的标配动作。随着老百姓经济能力的日益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娱乐活动身心愉悦的追求,对文化艺术的不断需求,旅游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更广的存在意义和更接地气的生活精神需要。而如果能在旅游过程中这走马观灯,浮光掠影的游玩体验中,增加文化元素则是更高精神层面的精神愉悦需求,同时又加强了旅游的深度体验。比如:配合传统节假日的旅游时间,结合符合当季假日的民俗活动、民间技艺、文化讲解、工艺美术、饮食、趣味赛事等,加深人民群众的对此次旅游的印象,强化主题;加强当地人文情怀与文化传统的传播教育,扩大服务受众面,将是一件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融合在一起,提高工作有效性。而这个切入点刚好特别符合群众文化特征,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旅游者正跨入深度旅游阶段,而文旅融合中,文化渐渐的成为群众的精神支柱在支撑着旅游活动,群众在旅行中的消费能力又作为重要引领在旅游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当地旅游项目的有效转化。

为发掘、弘扬、优化、保护和延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有效途径。旅游景点项目可以更广泛的吸引群众主动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享受其中,加强了解,并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创造文化。所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是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促使旅游项目成功的先进经验。以旅游为文化的平台、以文化为旅游的内容;旅游与文化融合度越高,旅游产品就越有文化底蕴内涵,旅游吸引力就会越强,旅游经济就可能越发达。同时,通过开展旅游项目相关文化活动也做到了对于群众的艺术欣赏与普及,满足了群众对于提高审美的享受需求,让艺术伴随着愉悦的旅游侵润进生活,引导人民群众欣赏传统经典艺术和优秀文化,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水准,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广泛性和深刻性方面促进文化旅游,从而实现旅游行业与文化行业的融汇互通、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也一定会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这将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进程。

二、群众参与文化,有利于旅游产业优化转型

文化是旅游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群众通过政府平台,走进旅游景点项目,接受了解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参与其中的方式,加大了文艺演出说唱类活动产品的供给,通过惠民手段,吸引更多老百姓,提高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依托各个地方不同旅游景点、旅游项目的多种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其不同地域的特色,将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全过程中,以实现文化内容和旅游形式的统一。用充满特色、独具匠心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品格对旅游完美的解说与诠释,不仅有利于突显当地旅游项目产品的特色,又加强了可竞争力和充足的吸引力,从而加快了旅游行业与时俱进的优化升级与转型,真正实现可持续性,健康良好的发展。比如:北京的故宫文化、文创、咖啡、网红食品、衍生品等旅游项目开发和发展经验,不仅应用独特资源特色,而且运用当前网红思维及手段,成功的将故宫这所世界瑰宝皇家殿堂打造为网红打卡地,不仅吸引群众满足实地打卡炫耀的实际需求,又成功的将文化融入其中,感受了解历史与感知建筑的伟大。让游客边游边爽,是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的好方法和好手段。人们为了有趣的新鲜文玩、特色饮食而来,在满足对娱乐的需求和口腹之欲,更多了解紫禁城历史、熏陶传统文化、感受到故宫这座世界最大皇家宝藏建筑的悠久历史与魅力,更加成功而有效的促进景点消费,得以优质有效转化。

三、群众的旅游行为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加速繁荣

旅游作为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精神需求,有着其广泛性和大众性,作为与世界、与名胜古迹、与著名风光最直接最自然的交流方式,必然是能够展示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旅游景点项目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的过程。大力发展具有文化传播意义的旅游,不仅可以使得现有文化形态创新,丰富文化内涵,更加速了文化繁荣,有利于优秀文化弘扬传承。比如:西藏的布达拉宫、潍坊的风筝、哈尔滨的冰雕、云南的丽江古城、香格里拉、景德镇的古窑瓷器等。现在耳熟能详的景点地域特色,在当年也正是因为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和先天条件,带动旅游的繁荣,又传承发扬了地域文化,如此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与创新。再比如:深圳由一片文化沙漠,经过建设和发展,通过人文景观,发展成为中国主题公园的领跑者,同时带动城市影响力,高效促进经济发展。这些例子都表明了通过组织开展在旅游中群众性的节日民俗活动、戏曲曲艺杂耍活动、图片文字展示活动以及当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等,不仅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百姓在旅游行程中的气氛,而且了解了不同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观赏、参与、互动的形式,让群众旅游者成为文化艺术欣赏的主体,活动的主体,表现的主体,创造的主体,让群众旅游者在充分享受文化带来的艺乐趣之外,感受到愉悦、充实、快乐和幸福,并潜移默化在旅游中提升了自身的思想和文化艺术素质。同时,发展文化旅游能够向游客群众充分展示地方悠久文化、秀美山水、淳朴民风、创新发展和展现新时期的崭新风貌,使更多的人加深对其了解关注,从而有力地推动在多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群众文化旅游的影响

群众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形成和发展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同时,群众文化工作又具有通俗性特点,在群文工作上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以满足群众认知与接受的丰富性和繁杂性,以更好地引导群众文化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符合群众需求,向更高层次跨进。

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创新,共同发展提高。共享旅游受众的广泛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多更容易使群众认知,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是活生生的传统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在当今追求高速高效,现代化,智能化的狂潮中,正面临着继承的消失。现阶段,国家提倡的文旅结合,正需要我们作为群文工作者去思考,如何从旅游行业的视角去审视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和资源特性?又如何从非遗文化的视角去宣传旅游的潜在资源和民族特色性。尤其是要围绕着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强化群众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不仅要宣扬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伟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宣扬与老百姓群众息息相关的接近生活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行程中,自然而然的加强加深群众文化工作的教育内涵,思想内涵和政治内涵,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所包含的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传统礼仪、节庆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项目具有共享性、整体性、实践性等特点,正符合旅游的参与性、群体性、消费性。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也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是积极的、独特的,文化能够提升旅游的参与度和吸引力。同时,旅游产业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拓宽了渠道,为发现非遗之美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带来了保护传承之外的融合创新的挑战。要综合施策,文旅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使广大人民群众在通俗性强,趣味性强的文化活动中,既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又能提升文明素质,激发爱国情怀。

在结合旅游,文化遗产活化的发展中,除了要以旅游者、以人民群众的眼光去开发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和意义,还要尊重当地历史和居民风俗习惯。比如:澳门有关单位联合举办文化旅游活动,宣传妈祖文化,作为该地方的传统文化,妈祖形象深入当地老百姓家家户户,结合文旅融合,景点推出非遗民间手工艺剪纸艺术家亲手创作的以妈祖形象为内容的剪纸作品,手法采用传统工艺,材料创新采用彩色纸张,备受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喜爱。剪纸的轻便型符合旅游者宜携带的特点,内容符合当地民俗文化,价格不高符合旅游者购买纪念品留念的特点。这个例子很值得引以借鉴,分析合理入手点,优化非遗产品,不仅使群众旅游者在观光景点的过程中认知和认可了非遗文化,而且快速有效转化,同时在拥有了非遗作品为纪念品后,又能及其有特色的长久记忆或宣传该地旅游景点,与旅游业完美融合,相互成就。引导人们欣赏和了解民间传统艺术,走进生活、走进家庭、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水准,提高审美情趣,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对丰富的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对心身愉悦文化享受的需求。

五、对北京悠久文化传统,文旅融合,群众参与的积极意义

北京有着3000 余年的建设城市的历史和860 余年的建都史,北京非物质遗产在北京本地民间艺术技艺和宫廷艺术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当今的特色文化。如“燕京八绝”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北京现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智化寺京音乐、昆曲、天桥中幡、“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厂甸庙会、京西太平鼓、京剧、北京抖空竹、景泰蓝工艺、象牙雕刻、雕漆工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共13 项。北京有着旅游发展的明显优势,人文荟萃,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紧贴旅游消费市场,着力创新发展思路,全面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促进旅游产业兴旺的关键要素。发展文化旅游要以厚重的赣鄱文化为载体,突出地域性、特色性和比较优势。文化旅游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培育具有独特个性和风采的旅游产品,制造更多的亮点、看点和兴奋点。

六、结合多媒体手段,促进群众参与性,文旅融合性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接受信息和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图片或文字的传播方式,声形并茂的传播交往方式日渐备受青睐,人民群众对于旅游的消费偏好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群众有了较强的自主旅游和消费需求。文化遗产要通过旅游实现创造性宣传、推介、营销多手段、多方法、多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事物的涌现,多考虑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所想所思,完善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多媒体、云计算的等先进科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扬光大文化旅游的遗体结合的魅力。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互换,人民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给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人员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结合文旅融合的机构建立,相关政策的出台,近年来文化旅游出现良好的发展趋势。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更应积极向上,认真学习,不断上进,把人民群众的事业做好做大,文人民群众的福祉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群众旅游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多让群众咧嘴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老传统当传承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