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园林观让合肥赢在起跑线和迈向公园城市

2021-11-12 13:12本刊主编尤传楷
安徽园林 2021年2期
关键词:环城合肥市合肥

□ 本刊主编 尤传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其中,城市风景园林作为自然美和人文美相统一和谐的人居与游憩环境,成为展示社会主义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城市发展进程的形象特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合肥地处华东腹地,城市园林事业成就,在我国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赢得绿色之城赞誉。1992年,荣获首批三个国家园林城市之一。21世纪以来,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和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的核心城市,正在向生态园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公园城市迈进。

一、大地园林观指导合肥城市园林建设

大地园林化是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并经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明确的建设目标。城市园林是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法,通过地形改造,或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出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环境。园林意境更离不开中国传统园林技艺和中国文化,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范围的扩大在不断变化着。而这种变化,总是以最佳状态与最美境界来展现主题。作为中国园林的传统特征,正如我国园林界目前唯一的工程院院士孟兆祯教授,在为我主编的《园林城市文化》一书所作的序言:“约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国从城市园林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发展到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同时也进入了大地景物规划共三个层次。风景园林学科创始人汪菊渊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卷》中关于园林学条目的诠释己为实践所印证了。中国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西欧相应的学科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则以‘天人合一’为宇宙和文化总纲,崇尚自然而又寓意人文。中国文学‘物我交融’和‘比兴’手法、中国绘画‘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创造方法和‘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给予中国风景园林一脉相承的影响,所以计成大师在(园冶)中总结了八个字:‘虽有人作,宛自天开’,是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境界和评价标准。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用现代语言概括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前一句反映科学性,二句反映艺术性。因此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是文理交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交叉,建筑学与生物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是科学的环境艺术,寓社会美于自然美从而创造风景园林艺术美的学科”。可见大园林观弘扬的正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相统一和谐的游憩和生活环境,一个真实而大美的自然空间境域。尤其大地园林观的提出,必然以大美学为灵魂,在中国传统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顺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求,以整个城市辖区为造园空间,以实现整个城市园林化作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园林。

合肥近代以来,一直是一个“乡大于城”、具有广大乡镇地域面积和自然经济主导下的城乡一体化社会结构与历史政区特征。新中国成立时,市区仅5.2平方千米、人口5万余。到20世纪80年代才发展成中等城市规模。合肥的建设与发展,始终体现着地域特征和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的逐步完善。1952年,合肥学习和引进了前苏联城市规划理论,聘请前苏联专家来合肥,帮助和指导城市规划。因此,合肥老城区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风格,至今仍留有前苏联专家的烙印。1956年,合肥市编制的《合肥城市建设规划纲要(1956-1967)》,明确“重视改造老城,逐年向外拓展”的城市建设方针。在城市园林绿化上,积极建设逍遥津公园、包河公园、花冲公园和环绕市区的防护林、铁路林、河岸林、公路林,以及果园、苗圃、森林等大面积绿地。1958年,合肥市政府还请在同济大学讲学的民主德国专家雷台尔教授来肥指导规划,依据江淮丘陵地形特征构画出“风扇型”城市规划结构,奠定了以老城区为中心,形成东、北、西南三片扇面的总体规划布局。城市呈“翠环绕城、三面伸展、田园楔入”城市生态形状,融田野、市区为一体,将田园绿地从三个方面楔入市区,连接老城区护城河形成的绿环,奠定了合肥城市大园林的格局。1979年,在上报国务院批准的首部《合肥城市总体规划》中,风扇形规划结构得以肯定。这种具有田园式、生态型的城市规划结构,得到我国城市规划界泰斗、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肯定,称之为“合肥方式”,载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课书中。这种风扇形城市规划布局结构,营造真实而大美的自然空间境域,在较长时间内,成为我国中小城市的规划样板。而大地园林观也顺其自然地逐渐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客观上,使合肥城市园林建设从开始以建筑环境为主,转向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城市空间。故推崇的大地园林观点,也顺应了毛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发出的“实现大地园林化”号召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在给合肥市原副市长吴翼的信中提及:“在社会主义中国有没有可能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园林,把一个现代化城市建设成一座大园林?”。吴翼复信中充分肯定:“合肥市的绿化是按‘把城市建设成一座大园林’的概念进行的。这次与北京、珠海共同获全国首批‘园林城市’的光荣称号……说明这一目标和路子是正确的、可行的。”因此,当年合肥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城相融、城园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能够享誉中华,使此殊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

二、中国首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源于合肥

1979年,合肥市编制上报国家的城市总体规划,在1982年得到国务院批准,成为首部具有法规效应的规划蓝图。与此同时,按照时任省委书记万里的指示,省、市各有关部门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各行业的专项规划。其中,合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开始关注大地园林化,将保护自然、美化市郊大地作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们对清新、舒适、优美环境的需求作为规划指导思想。在时任合肥副市长、园林专家、吴翼的主持下,依据国家园林绿地规划指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要求,规划城市风景区、防护林带、景观林、道路林荫带、公园、游园等公共绿地。进一步完善“环状+楔形”城市园林绿地格局,做深入的绿地景观和种植设计,这种“环状+楔形”的城市绿地系统和全面铺开的绿色,有利于城郊形成大片连续的绿地和基本农田,既保护了城市环境,又将郊野的绿地与田园风光融入市区。这种城市“风扇型”空间规划结构,利于夏季将东南方向巢湖水面的湿润空气,沿着南淝河林带引入城区,减轻了热岛效应,构成清新、舒适的城市生态环境。而城市的“环状+楔形”绿地布局,又增加了城市景观的装饰性和游憩的便捷性,受到市民们的普遍欢迎。

据考证,这部具有江淮特色的合肥绿地系统规划,成为当时全国首个被批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被收入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国家《新园林》一书,一度成为全国各地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范本和大中专园林学科的教材。

提起合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还应追述到1977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他作为改革开放的带头人之一,曾邀请全国多位知名规划专家云集合肥。其中,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认为合肥环城公园和相连的几个公园绿地,是城市“一条翡翠项链镶上四颗明珠”。这是对合肥绿色“翡翠项链”特色的首次赞誉,自此“翡翠项链”这个公园形态,享誉全国园林界,可与闻名于世的美国波士顿“宝石项链”媲美。也正是在省委书记万里的指示下,合肥编制上报国家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将环城公园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达到美化城市、保护环境和满足市民更多户外游憩活动空间的需求。

三、开敞式的环城公园成为合肥靓丽的名片

合肥环城公园及四周相连的公园绿地,被誉为绿色“翡翠项链”。无形之中,把园林绿化与城市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视为整体看待。因此,环城公园在规划建设中,明确不建围墙、实行敞开化,打破了一般公园被围墙禁锢的常规,很好地发挥了地势起伏、水面开阔、游人接近的优势。同时,倡导公园景物呈现街头,让市民就近入园,缩小了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结合合肥古城墙历史遗址,弘扬了古代合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回顾公园建设,还可追述到1950年-1957年间。当时,随着城市的发展,陆续拆除砖砌的城墙,把墙土推向道路两侧形成缓坡,修建成长8.7千米的环城马路。时任省委书记曾希圣指示“环城一带不要随意盖房子,应该用大量的树木把它绿化起来”,合肥市政府发动市民义务绿化植树。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终於形成环城公园绿化带。在环城公园西段,大西门至德胜门段的城墙土处置,是1955年刚调入合肥的园林专家吴翼,建议按照自然山丘地貌加以整理保留,呈现起伏山势,并保留城墙当年高度作为自然的标志物和种植大量树木,展现出优雅风姿的园林景色,被称作“西山”。1978年,吴翼作为市园林处主要专家,将建设环城公园的设想,向时任市委书记郑锐汇报,得到重视与支持。1979年,吴翼任市园林处副主任,1980年任合肥市副市长兼市园林局局长。市委在一次会议上,专门听取吴翼副市长关于环城公园建设的汇报,决定:“为了实现环城公园理想,可采取逐步建设的办法。先作重点建设,再把每段连贯起来”。

合肥环城公园大规模建设,始于1984年3月5日。经省政府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合肥环城公园建设指挥部”,由时任副省长侯永任总指挥,如此重视和高规格建设一座城市公园,在我省是仅有的一次。环城公园建设,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公园公办民助”的方针,在省会合肥掀起大规模的建设热潮。1985年3月12日,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国家绿化委员会主任万里,离开安徽后首次来合肥视察工作,恰逢植树节,上午兴致勃勃与省市党政领导一同来到合肥环城公园西山景区,亲手栽下两株桂花树。当年5月应邀亲自题写了“环城公园”四个金光大字,被矗立在公园东门九狮广场。当时,万里夫人边涛告诉我:书写环城公园是万里同志一生中第一次题字,不再签名。制作时只需注明:万里同志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三日题。可见领导对建设环城公园的重视和情有独钟。1986年,合肥环城公园经多年努力,荣获该年度全国园林唯一的“优秀设计、优质工程”一等奖,并在当年召开的全国首届公园工作会议上,让时任合肥环城公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环城公园主任的本文作者做大会经验介绍。国家建设部认为:合肥环城公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突出植物造景、生态效益显著。世纪之交,合肥环城公园作为典型案例,被收入全国高中地理教课书“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一文,认为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合肥环城公园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成为新老城区之间的绿色环带。在城市这个特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宛如一条丝带,连接着城市内逍遥津、包河、稻香楼及杏花村等块状公园绿地,形成具有园林风貌和综合游览功能的开敞式公园。它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美与人文美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构建成和谐的游憩和清心、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有助于形成“园城相融、城园一体”的城市景观风貌。

四、国家森林城市从最早试点市到正式命名

绿化在城市中不仅追求美,而且更重要的是缓解城市的温室效应,维持生态平衡。因此,20世纪80年代,吉林省长春市由于城郊保留着大片森林,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森林城的概念首次出现。20世纪九十年代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动员全省人民实现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的决定,合肥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在创建国家首批园林城市的同时,提出“三年消灭荒山、五年绿化合肥”的目标,加快城乡一体的大环境绿化步伐。当时,市园林局作为全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曾在林业专家、省人大副主任江泽慧与彭镇华夫妇的直接指导下,由我负责于1993年底编制了《合肥大环境绿化,既森林城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森林城市。1994年7月,获国家林业部批复,明确森林城规划建设指导思想是:把森林景观引入城市,城市园林景观辐射到郊县,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形成城区以园林绿化为主体、城郊森林为屏障的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大环境绿化生态体系。其内函与目标是:实现城镇园林化、农田林网化、山岗森林化。这一年,国家林业部为启动合肥森林城建设,通过省林业厅支持专项经费50万元。我作为时任市园林局局长,利用这笔专项资金,用于1995年春在蜀山森林公园用地范围内,划出1500亩土地,启动野生动物园建设和促进大蜀山与紫蓬山两森林公园之间规划森林景观大道,引山林入城郊。同时,着手对地处合肥城郊西北角,列入省市文物保护地的“三国新城遗址”近400亩土地进行筹划征用和迁移一所小学,扩大城市共公绿地。

1999年,国家城乡绿化一体化再次提上日程。合肥市政府为了让传统的中国庭园空间尺度扩展到城市的大环境之中,于2000年3月,市政府成立“森林城建设工程指挥部”,由时任市长车俊同志任总指挥,明确由我作为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任该办公室主任,在1993年编制《合肥森林城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牵头组织市园林局、农林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编制新的大环境绿化工程规划。编制完成后,由时任副市长倪虹同志带队,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一同赴国家林业局,要求我向全国绿化办组织的专家组汇报。2001年,全国绿化办以〔2001〕4号《关于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建设规划的批复意见》文下发,认为合肥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和建设指标基本合理,文本规范,应切实抓好试点工作。在市域辖区范围,重点在城郊结合部,即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绿化建设。实施中,注意突出地方特色,按照生态平衡要求,合理布局,使城乡环境与大自然更加协调。

2010年11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再次作出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市林业和园林局委托国家林业科学院,在彭镇华教授的指导下,编制新一轮的《合肥森林城建设规划》。提出“江淮锦绣森林城,环湖魅力新合肥”的建设理念,确定了“一湖一岭、两扇两翼、一核四区、多廊多点”的空间布局。按照规划,实施了合肥史上规模最大的造林绿化工程。到2013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53%、城区绿地率40.3%、人均公共绿地12.9平方米。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核后,于2014年秋正式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五、园林化的优美环境助力城市改革开放

合肥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期,相继成立了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综合试验区。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的规划理念,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1990年6月,时任市长钟咏三曾随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为团长的中国市长代表团访问美国,归国后加快了招商引资步伐。那时,我在市园林局领导岗位上,钟咏三市长曾语重心长地交待:“凡是我请的客人参观城市园林景点,你必须热情接待,认真介绍。”告诉我他吸引外资三大宝:一是城园相融风貌体现城市优美的环境,二是坝上街农贸市场体现了市场的繁荣,三是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可见城市园林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已紧密相联,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了一定的位置。

1993年8月钟咏三市长率团赴新加坡考察,曾对随行的市规划院副院长夏有才高级规划师提出:合肥是全国首批园林城市,而新加坡是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看看有什么差距?我们在学习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经验后,应努力把合肥规划建设成为花园式的旅游城市。1994年春,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看到合肥作为全国的首批国家园林城市,展现出的城园一体的大地园林建设风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国掀起创建园林城市的高潮。合肥市的城市园林绿化,也从此走上了更加快速发展的轨道。

1994年3月,合肥市为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已明确要求吸取新加坡城市的建设经验,加强城市的环境建设,努力把合肥建设成高科技、花园式的现代化大城市,体现出合肥从内陆城市向沿海开放城市的过度,再造新合肥。

六、21世纪大地园林化从量变到质的提升

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城乡建设步伐。2001年3月,郭万清任合肥市长后,针对老城区容量饱和,道路交通拥堵,建议将省、市行政部门从老城区迁出,规划建设新的政务文化新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车俊赞成,于2002年3月,经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政务文化新区建设,2005年12月政务大楼落成使用。新区的园林绿化围绕周边匡河和中心地带的天鹅湖,以及新区中轴线进行绿化造景,配以喷泉、雕塑和建筑小品。在湖畔散落状点缀大型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展览馆等,发展多种类型的公园、城市绿道和中小型公共绿地。2005年下半年,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决定开展全市的“大拆违”活动,实现拆违与绿化无缝对接,增加游园绿地,扩大大蜀山森林公园西麓绿化用地,新开辟的滨湖新区加大园林绿地建设,大地园林观理念和多元化文化特色全面伸入到城市新区建设之中,对城市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4年,合肥市开始提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构建“141”城市空间规划结构,形成一个主城区和四个城市用地组团,为城市由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创造条件。2011年8月,国务院批准重大行政区划调整,撤消地级巢湖市,划分给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合肥新增原巢湖市居巢区和庐江县,座拥八百平方公里巢湖,使合肥市域扩大为辖4县4区和县级巢湖市,面积从7776平方千米扩大到11433平方千米;城市从濒临巢湖发展到环抱整个巢湖水城。

2013年,合肥市编制新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即《合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构建新的“1331”城市空间规划格局,并在2015年上报省政府。为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于2008年完成新一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依山傍水、环圈围绕、田园楔入、珠落玉盘”构思的基础上,于2014再次编制了《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形成“一湖伴城、三环绕城、五瓣镶城、九水绣域、绿网织城”的绿地系统结构,既传承“环城公园形成的环状和绿楔嵌入”的经典模式,又能结合合肥市区不断扩大的用地布局。“环状+楔形”城市绿地系统仍成为合肥大园林规划建设的主要模式,充分体现新时期,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

七、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园林化之路

园林作为人造自然,利用好原生态的大自然是常用之法,因为客观存在着真实的自然之美,需要我们不断去认识、发掘和表达,并结合人文精神去体现。同时,城市园林绿化又作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在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财政经费紧缺的条件下,如何正确对待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合肥市正是从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特点出发,把握好三个效益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责任与机制”“重点与一般”“传统与引进”等各种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园林化发展之路。

首先,在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方针上,坚持“以面为主,点、线穿插。”公共绿地的发展“以小为主、中小结合”。强调城市绿地的均匀分布,主要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兼顾节假日游憩和度假休闲疗养的需求。在城市建设用地上,明确规划中的城市绿地一律不得随意侵占,所有建设项目必须按国家相关规定留足绿化用地。所有建设项目完工,园林绿地也必须一同列入验收范围。在园林管理上,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紧密结合,重点抓道路、河渠岸边、宅基四旁和企事业单位的大院绿化,尽可能做到“见缝插绿”,为树木花草争夺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城郊农业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大片经济果木林,以及各种防护林和农田林网。林业生产上,坚持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两手推进”,统筹做好山、水、绿“三篇文章”,加快绿色城市、绿色屏障、绿色村镇、绿色长廊的“四绿建设。

其次、在执行国家《森林法》等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基础上,通过地方立法,巩固和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合肥市先后经省人大批准的有《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暂行规定》、《合肥市环城公园环境管理办法》。市政府发布的实施条例有:《关于处理砍伐、移植、损伤树木花草和临时占用园林绿地用地标准》、《合肥市贯彻执行(安徽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施细则)》等补充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确保巩固园林绿化成果。

再次、在绿化资金上,实现“多渠道筹集、全社会办园林”。市政府除了从城市建设维护费和大型建设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园林绿化管理与建设费用外,还鼓励各行各业、各单位认真搞好用地范围内的绿化和“门前三包”中的绿化。此外,结合《森林法》的贯彻执行和发动全民义务植树造林,以及建立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和奖惩制度,教育广大市民爱绿、护绿、建绿。

在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征程中,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己逐步从量变转向质变阶段,各种绿地布局于城市各个角落,做得更加精细、精美。植物品种更加多元、生物更多样性,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黄土不见天。人们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的演变和人类活动规律,更人性化的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正如北林大园林学院院长王向荣教授在《中国园林》杂志刊首语中所言:“每一阶段人类利用土地的方式不同,形成的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和生活方式不同,在土地上留下的干预结果和景观类型就会不同,这就是文化加诸自然的结果”。因此,我们要不断与时俱进,围绕大地园林观理念,将整个城市作为造园空间,在整个市域内实现大地园林化目标。相信我们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大地园林化为美丽中国积极做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和历史维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尤其,有史以来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通过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和公园城市,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其范围无疑是:现城市市域范围内的森林城市与建成区范围内的园林城市的一种叠加。而人类的健康则源于地球的健康,疔愈人类身心疾病必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相关领导,特别是省市主要领导均十分理解和重视,早已自觉地担当起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任,尤其各级领导推深做实林长制,将公园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理想的宜居城市模式,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境界。

实现大地园林化,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前提,城乡一体化是关健。合肥城市园林绿化虽赢在了改革开放的起跑线,但近期在编制《合肥市城市总体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基础上,仍重新审视自然规律,注重物种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和技艺的现代化。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利于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被破环了的生态环境。构建起以巢湖为核心,江淮分水岭为屏障的全域生态格局,形成岭湖辉映,五廊三楔多点的城市生态网络。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串联起八河、八湖、六大郊野森林公园和高速公路防护绿环。环巢湖大道串联起十大湿地公园和12个特色乡镇,形成“河湖镶嵌,城揽六翠”的城市生态景观。尤其打造的合肥母亲河——南淝河景观带,连接起城市上游的环城公园和下游的环巢湖景观带,如同在景观带上挑起一小、一大两串熠熠生辉的绿色“翡翠项链”。同时,随着城市西侧江淮运河的开挖,又能连接起巢湖和城市北侧江淮分水岭上的潜山干渠,通过干渠在城市东侧上游,经董铺水库连接南淝河,再与巢湖相接,形成更大的城市水系,为打造又一条更大的绿色项链奠定基础,继续传承合肥经典的“环状+楔型”绿地系统和“三翼伸展、田园楔入的”风扇型城市空间格局。通过加强城湖、城园空间的融合,更好地彰显出以水为魂、以湖为核的公园城市空间特色,为美丽合肥、城市创新、绿色发展,环绕起1346平方千米的大市区。新环城水系在市区内又能连接多条、多片河、湖及公共块状绿地,特别是巢湖北岸的滨湖新区,承载起濒临巢湖城市水口画龙点景的城市公园绿地。现已开工建设的骆岗生态公园,通过举办国家级园林博览展会,即将走向全国、面向世界,成为城市的新地标、新客厅,并成为新时代园林建设的突破口和利于弘扬我省徽派水口园林智慧,承古接今的园林新亮点。

省委书记李锦斌正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智慧果断决策,同意合肥市在原骆岗机场数平方千米土地上建设生态公园,明确建园宗旨是:“使之成为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代表之作,成为留给子孙后代一块‘幸福绿肺’的情怀之作,要面向现代化,突出生态、科技、人文,把合肥骆岗生态公园打造成对标世界一流城市公园的生态工程,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的示范工程、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心工程”。同时,李锦斌书记带领广大市民,亲自在园内栽下了第一棵树。省、市委和政府这一目光远大的决策,正是从合肥的实情出发,抓住了合肥甚至全省新时代发展的牛鼻子。

今天,合肥市已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连接中西部的核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常住人口近千万。而城市园林作为人类智慧与自然的结晶,通过大地园林化,遵循“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传统哲学理念,让这一生存的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并传承“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中国园林经典技艺,让城市与公园景观相互因借,优美的园林风貌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辐射到整座城市的空间,给人以心理上最大的生态、审美和游憩活动空间的满足。让广大市民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走向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在巩固绿化成果的基础上,营造出更加清新、舒适、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使21世纪中叶的合肥,不仅可以让经典的“环状+楔形”城市绿地系统精髓和徽文化、徽派传统水口园林特色得以继承与发扬,而且通过智慧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生态的产业链,适应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要求,打造城乡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服务好美丽中国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紧跟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新要求,使合肥从历史的“环城时代”迈向更具有现代内涵的“拥湖时代”。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更大发展和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愿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美丽中国”宏伟蓝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现特以此文向党百年华诞献礼!

猜你喜欢
环城合肥市合肥
合肥的春节
清晨 我从环城公园路过
环城旅行
中天楼
构建个性化的城市细胞膜
合肥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合肥市包河区语文老师书法作品选登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小小书画廊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