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类广播夜话节目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创新分析
——以陕西台医患帮扶类节目《情暖人生》为例

2021-11-12 18:51张智钧朱兰欣武炳丞
声屏世界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夜话听众主持人

□ 张智钧 朱兰欣 武炳丞

我国的广播夜话节目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兴盛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和受众成熟度的提高,广播谈话节目仍然占据者数量相对稳定的听众群,这个听众群的基本构成是学生、城市流动人员、老人、开车族。到本世纪初,几乎所有省市以上广播电台都至少有一档谈话节目。进入新时代,我国广播夜话节目已经从“全国上下大点歌,广播电台唠闲嗑”的盲目狂热的阶段步入了节目形态多样化、节目内容精粹化的冷静思考阶段。

我国医疗类广播夜话节目存在的问题

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广播夜话节目的纵向比较,今天的节目质量有了长足的提高。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横向比较,可以发现许多广播电台的夜话节目尤其是医疗类广播夜话节目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盲目跟风。在蜻蜓FM APP上线的全国主要省市1000多套广播节目中,夜话节目尤其是医疗夜话节目多达870多档,医药咨询导购节目在各个电台遍地开花。有人曾经开玩笑说电台成了药店,主持人成了坐台医生,这话并不让人感到可笑,而是令人忧心忡忡。这是对频率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听众收听权的极不尊重,是缺乏科学考察、缺乏独立分析、缺乏创作精神的表现,也是广播节目传播思想片面和幼稚的体现。

很多广播电台夜话节目内容空洞无物,有些广播电台在头脑发热、亦步亦趋的情况下,开办夜话节目并不仔细研究夜话节目的优势和劣势,也不着眼于节目质量如何保证,更不思考怎样推陈出新,徒有谈话节目的外壳,而不能发挥这种节目类型的实质功能,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虽然不费力,也无需过多的投入制作经费,但并非因此能讨好节目市场。

二是违规问题频发。受各地广电改制、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广播电台尤其是地市台的广告收入大幅下降。为了进一步提高收入补齐缺口,各地广播电台开办广播夜话尤其是医疗夜话节目的情况大量存在,很多地方甚至让这些节目成为了收入保证的“生命线”,不惜进行媒介寻租,大话假话大行其道,专家神医各种胡吹。广电行政主管部门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做好养生类节目制作播出工作的通知》(新广电发〔2014〕223号)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养生类节目和医药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新广电发〔2016〕156号令)多个行政命令。2015年施行的新《广告法》也对相关宣传做了更为严格和细致的要求。比如,第十四条规定,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第十六条:医疗药品广告不得有断言性或者保证,不得与其他药品的功效和安全性或是其他医疗机构比较;第十九条:大众传播机构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现实情况是很多电台依然铤而走险,为了金钱利益,包装得更仔细,营销得更隐秘。对于很多真正有需求的患者来说,选择广播电台节目推荐的产品和医院,是出于对公办媒体的信任,但是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很多人财两空,错过了治疗的时间。

三是主持人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张颂曾经说,夜话节目的主持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有的主持人语言虽然稍显肤浅和外行,但必须游刃有余地驾驭谈话内容。而现实中有些主持人理论修养差、知识面窄,甚至思想上经常暴露出这样那样的弱点和错误。在很多问题上表现的“己昏昏,岂能令人昭昭?”另外,有些主持人片面地重思想、轻语言,认为只要内容充实深刻语言表达算不了什么。殊不知,语言是主持人思想和素质的写照,语言形象的低劣严重地损害了主持人的整体形象。如何规避以上问题是节目策划执行方面的重点。

《情暖人生》节目的创作背景

《长安夜话》节目是陕西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于1994年在西北地区率先开播的广播夜话节目,节目播出周期为日播。节目创立27年以来,帮助无数人解开了人生疑惑。自2019年10月起,节目改版升级为板块化节目,进行听众精细化升级和沉浸式体验改造,利用《长安夜话》节目品牌,培养新节目,打造全新的节目体验。因节目中常有听众反映自身身体疾病或家属患病的情况并寻求帮助,节目特别在周四的板块中实验开播了医患帮扶类栏目《情暖人生》子栏目。

2020年底,《情暖人生》节目组选择与北京白求恩基金会及血小板之家病友协会进行合作,建立对接组,关注血液病、罕见病、免疫遗传病等方面患者帮扶及心理干预工作。对接由笔者负责执行。2020年11月,笔者采访了40多名各类血液病患者,同时就血液病治疗问题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赵永强等国内血液内科顶尖医师。笔者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病区调研采访近一个月,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本次创作过程中了解到的一种罕见病,全国有近18万患者。该病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该病发病原因是免疫系统介导异常造成的。

在调查准备期间,笔者发现部分患者求医问药之路充满坎坷,来往于北京、上海等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地,也有部分患者迷信乡野偏方,更有部分“医院或非法医疗机构”打着能治愈某些特殊性疾病的特殊疗法的幌子,公然“诱骗”已经在精神上和经济上承受巨大压力的患者前去“治疗”,造成了更加恶劣的不良社会影响。

为了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患矛盾,抵制揭露某些虚假宣传的医院,栏目组策划开办了《情暖人生》医患帮助节目。

夜话节目的创作过程长期依赖于主持人的自我发挥,可以说主持人的基本知识素养奠定了节目的基调,主持人擅长的问题解决方向奠定了节目内容的基本走向。主持人的语言不但要清晰、准确、生动、有趣味,还必须抓准说话的时机,控制好说话量。特别是直播中的夜话节目,听众看不到、不容易感受到的情况,要靠主持人的描述给听众,以免丢失节目的信息或者致使听众在收听节目时产生误解。该描述什么,什么时候描述,怎样描述完全依靠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因此,主持人不但要锤炼说什么、怎么说,还要说得有意味、有风格,否则以“说”为主的夜话节目就毫无生气。

节目创作的实践阶段

《长安夜话·情暖人生》节目前期在西咸之声新闻综合广播进行试播,初步策划为周播节目。本文选用第二期节目中的第一部分进行实践分析。

节目选题。从节目展示角度来说,患者的经历具备典型性和丰富性,基本涵盖大多数患者的经历,同时具备不错的表达能力,抗病过程积极乐观,适于将其经历进行宣传。

从节目运营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听众患者背后都是一到三个患者家庭,借助新媒体的推广力量,节目前期受众将会有指数型增长。

节目形式。节目从传统广播夜话的形式切入,借鉴电视历史讲述类节目的制作手法。通过主持人的讲述作为引子,之后通过对前期驻点观察过程中采集的素材进行剪辑后制作“声音纪录片”,以嘉宾为第一人称介绍自己的经历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在录音播放后,主持人口播介绍其中的医疗术语,进一步加深听众的“听觉痛感”,之后接入嘉宾热线。通过不牵扯病情的外围提问,展示嘉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进而达到“举重若轻”的心理治疗效果,向听众传播“大病在身不放弃、大难临头不倒下”的乐观抗病心态。

节目创作的创新与新型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在《情暖人生》节目创意的方向上就考虑如何规避各台节目的问题,探索一条电台、听众、医院良性互动的新路。

新型主持人的打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新型主持人的打造,首先引入的就是驻点观察机制,只有真正走入科室、走入病友的生活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人间冷暖。其次,新型主持人强调感同身受。过去多数夜话节目主持人在面对生老病死的话题时,多数对于绝症患者的讲述置身事外,只能回答“你要坚强或者祝你早日康复”这些老套的语言。这种现象主要是主持人在生活中没有见过专业的治疗手段,没有听过很多专业的治疗术语。新型主持人必须扮演一个“感同身受”的病友角色,能够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所涉猎,能够精准地掌握哪种检查是痛的,哪种治疗是让人难受的,最大限度地让患者把“痛苦”说出来,并且能够通过主持人的嫁接达到与受众的有效共鸣。最后,新型主持人要精准掌握受众的心理状态,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知识,从传统的一过性联系变成长期的跟踪式联系,进一步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加强专业素养正确引导节目。传统医疗类广播节目更多以广告类节目为主,有的节目利用非专业机构、非专业人士假借普及健康知识的名义非法兜售药品、保健品和医疗服务等,唯利是图,危害群众健康。同时,播放虚假医药广告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屡禁不止,既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广播电视媒体形象。面对失实广告和信息,除了立法打击违规操作加强媒介自律外,“职业传播者”应该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以事实为依据,确保新闻的真实和客观;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民意,了解民众所求所需,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满足大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完整和客观地报道事实,还原事实真相,消除公民的“刻板印象”。

《情暖人生》栏目通过与北京白求恩基金会及血小板之家病友协会等公益组织的深度合作,国内顶级的医疗资源及团队,同时结合陕西省实际医疗情况结合本地优质医疗资源及团队,通过演播室讲座、电话连线、线性节目录音等技术路径与病人实时交流,确保了节目的公正、客观、专业,极大地帮助了基层患者的基础治疗。在执行过程中,节目甚至出现了地方医院患者拉着主治医师一起听讲座,主治医师与患者及节目驻点的专家一起交流病情及治疗方案的场景。

医患交流的新路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融合媒体发展思路已经全面铺开,依托新媒体技术开展更多的医患交流、医药帮扶等内容成为现实。栏目积极探索微信群等社群运营建设,邀请三甲医院主治医师长期进行驻群诊疗,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进行互助众筹、药品赠购及无偿代购等服务,增强节目的线下功能与长期服务,加强听众与节目的长期黏性,探索医患交流、患者互助的新路径。

结语

广播夜话节目发展到今天,节目的制作思路和制作形式越来越朝开拓性、多样化方向发展。通过对广播夜话节目尤其是医患类夜话节目的正向合规改造,引入更多优质资源,促进广播、医生和患者受众、医药企业形成良性沟通的循环。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创造经济效益。节目开播两个月共8期,创造广告收入100万元以上,收到听众求助信息千条以上,恰恰说明了改变思路的成功。

我国有近1680多万罕见病患者,同时还有近5亿慢性病患者,患者及其背后的家庭饱受病痛的折磨。更好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创造更加良好的抗病心态,更好地为慢性病及罕见病患者服务,将是人民广播的从业者尤其是医患帮助类夜话节目的思考方向。

猜你喜欢
夜话听众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吉金夜话(五)·墙盘
潇湘夜话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围炉夜话》整本书的“微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