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谜题片的谜题叙事与迷影效应
——以《暴裂无声》《暴雪将至》《心迷宫》为例

2021-11-12 18:51郝源棋
声屏世界 2021年16期
关键词:保民谜题迷宫

□ 郝源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诸如《普通嫌疑犯》《记忆碎片》《穆赫兰道》《恐怖游轮》等影片的出现,谜题电影开始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别被关注。“其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叙事方式所引发的迷影效应与后现代文化和媒介的关系都受到了国外电影学界的关注。”谜题电影指因复杂的叙事线索和多重叙事结构而产生的令观众感到费解同时又饱含深意的影片,通常通过非线性叙事和制造悬念、误解使影片充满了繁杂的线索与情节,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迷影效应。最近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导演对电影的创新意识开始觉醒,一批电影人开始追寻本土文化与迷影效应的结合。比如出现了《白日焰火》《心迷宫》《烈日灼心》《暴雪将至》《暴裂无声》等影片,因其复杂的非线性叙事结构、灰暗低调的影调、压抑悲观的情绪、充满了反叛色彩的故事彰显了这类影片鲜明的个性,同时也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暴雪将至》《心迷宫》《暴裂无声》三部影片来探寻国产谜题电影的叙事方式以及迷影效果的塑造方法,主要研究非线性叙事结构、隐喻叙事在谜题电影中的应用。

非线性叙事在谜题电影中的应用

“所谓非线性叙事电影,指就一部电影的整体布局、整体结构而言,规模性地出现了非顺序性的时空,以环状、网状等形态取代了服从时间先后顺序的‘线条’,并以这种有意制造的非线性形式作为影片的主体结构。”经典的线性叙事电影都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开端、高潮、结局等逻辑思维来把握情节线索并以此为依据来结构全片,非线性叙事结构则相反,非线性叙事结构往往具有多重视角、偶然性、碎片性、繁杂性、人物塑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通过采用闪回、环形叙事、倒叙等叙事方式来形成独特的非线性结构。非线性叙事通过板块式拼图的叙事方式以及环形叙事结构等不同的方法来形成独特的叙事线索从而塑造谜题电影中的迷影效应。

《心迷宫》可以划分为三个片段,是典型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将村长肖卫国、肖宗耀、丽琴三条线索交错起来进行叙事。首先是肖宗耀这条故事线索。因为父亲的阻挠,肖宗耀无奈回到老家过着安稳的生活,也因此对父亲充满了怨恨,放火烧山出人命后肖宗耀回到了村子里参加葬礼,在与黄欢幽会时得知女友怀孕的消息,恰巧被游手好闲的无业青年白虎偷听,白虎以此为借口威胁肖宗耀,二人争吵过程中肖宗耀失手杀人,肖宗耀与黄欢惊慌之下逃到县城。其次是村长肖卫国这条线索,喝酒回来的村长亲眼看到了儿子杀人,惊慌失措之后选择了伪造现场,放火烧了白虎后回到了家中,一觉睡醒发现尸体被误认为是黄欢,后来经过检查又发现尸体身上携带着陈自立的身份证,尸体易主转向了丽琴,然而随后丽琴接到派出所电话并指出尸体并非陈自立,尸体成为了无人让领的无名尸。就在村长决定把尸体埋在自家猪圈中的时候,白国庆找到村长愿意领走这具尸体以躲避催债的黑社会。最后是丽琴的这条线索,丽琴一开始以为是情夫王宝山杀了陈自立,但随后接到电话丈夫陈自立在悬崖上摔死了,原来陈自立从县城回到村里时搭大壮的车,大壮想要杀陈自立却没有下手,陈自立的拐杖留在了大壮车上,被丽琴发现后默默还回尸体并拒绝了大壮。

《心迷宫》采用了板块式的拼图结构,从多个人物视角进行讲述,通过叙述者与人物、观众之间的信息落差,将影片关键的信息线索放在影片的结尾处。在每个人物讲述的过程中又采取了倒叙、闪回等手段,形成了极强的神秘感,形成了电影的迷影效应。观众根据影片所给的内容不断猜测,将碎片式的几个片段拼凑完整,理清了整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脉络,使得观众获得了不同以往的观赏体验,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审美感受。

因此,谜题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观众的参与,可以说,谜题电影接受中的重复观看和主动参与性行为主要指向叙事的谜题,是为了解谜而进行。它既可能仅仅停留在益智游戏的层面,也可能超越这一层面上升到迷影的层面。

隐喻叙事在谜题电影中的应用

隐喻也指暗喻,最开始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即替代叙事,即巧妙地使用某一事物来暗喻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使得比喻更加灵活、鲜明、形象。在电影艺术中,导演为了实现影片相关主旨的表达,通过光线、构图、色彩、音乐等视听要素构成电影,往往通过反复出现的实物符号的隐喻功能来表达电影主题、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能动性,引发观众的思考。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中曾经指出,电影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这种表意功能增强了影片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义。

人物的隐喻既代表个人也代表着群体,是导演对社会发展中各类人物形象或现实事件的思考。比如《暴裂无声》中的昌万年、徐文杰、张保民三人,他们代表着三个不同的阶层。张保民生活贫困、地位低下,为了养活一家人不得不去煤矿挖煤,年轻的时候和人打架咬断了舌头就再也不想说话,所以张保民并非先天性的“哑巴”而是不愿讲话,这也是底层人群话语权的丧失,张保民代表着社会的边缘人群,他们与这个时代与主流阶层有着很大的隔阂。张保民所在的村子因为挖煤开矿水质出了很大问题,很多村民都无缘无故地得了慢性病。然而来到希望小学做慈善的昌万年不喝水,村长在家里放了成箱的矿泉水,徐文杰来到村里也绝不喝水,没有人去考虑村民们的生存环境,他们的眼里只有利益。张保民救了徐文杰的女儿,然而徐文杰入狱后却没有因此告诉张保民儿子张磊的下落。徐文杰的冷漠自私与曾经和张保民有恩怨却帮助张保民的屠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音乐设计与迷影效应的塑造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是集音乐、音响、对白、画面、色调、构图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音乐是电影中至关重要的构成因素,起到了交代主题、烘托氛围、渲染情绪、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音乐与画面、故事情节的结合可以增强电影的主题。巴拉兹认为:“有声电影不应该仅仅给无声电影添加声音使之更加逼真,它应当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表现现实生活。”

比如在电影《暴雪将至》第25分钟时,余国伟作为厂劳模登台领奖时响起《运动员进行曲》,象征着恢弘的气势和对评劳模这件事的崇敬,但画面内容与音乐却发生了错位,带给观众一种颠覆与荒诞的感觉。第39分钟时,余国伟追踪嫌犯,滂沱的大雨声、脚步声以及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紧张的感觉,整个过程画面声音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带给观众一个快慢错落的观影节奏。影片的结尾处,余国伟服刑结束拿着新的身份证和行李坐上了大巴车,《好日子》在耳边响起,窗外暴雪已至,汽车抛锚,暗喻着想要活出自己精彩人生的余国伟站在人生的交叉口,好日子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与这个热情洋溢的新时代格格不入并最终成为多余的“余”。

电影视听语言把电影分解成一个个“表意—传达—解释”的过程,在不断的进行“编码”和“解码”中探寻电影里每一个符号的真实含义,准确地表现出电影的主题思想、中心情感和不同导演的创作风格。《暴裂无声》展现的是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顶层傲慢、中层冷漠、底层无奈,《暴雪将至》既表现了在时代交叉路口错位的人生、偏执的追求梦想,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找寻与探索。《心迷宫》则是对人性的思考,无论是人物隐喻还是音乐隐喻都是电影中的影像符号,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展示了影片的主题,令人深思。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谜题叙事式犯罪片已取得一定的成就。谜题片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类型影片,具有非线性的叙事方式、碎片化的影像风格、隐喻的叙事技巧、畸变的时空关系,由此产生了复杂化的叙事,并致力于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观察和思考。本文深入挖掘了《心迷宫》《暴裂无声》《暴雪将至》三部典型影片的叙事特征,总结出谜题电影叙事方式的特点:首先,在叙事结构上谜题类影片多采用拼图式结构和环形结构来营造谜题效果,造成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信息落差,产生电影观赏的趣味性;其次,导演在人物设定、声音符号、场景设计中隐喻设谜,搭建了更全面的叙事迷宫。

猜你喜欢
保民谜题迷宫
摄影作品
Nonlocal advantage of quantum coherence and entanglement of two spins under intrinsic decoherence*
国庆谜题猜猜猜
怪兽谜题
大迷宫
关于鲸的谜题
掘进队长范保民
谜题与真相
迷宫
捕网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