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精神

2021-11-12 20:37谢瑞山
散文百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兴国瑞金赣南

谢瑞山

江西省定南县江西省定南县文广新旅局

巍巍武夷山,绵延千里,滔滔赣江水,日夜东流。

想到赣南自然想到红都瑞金,想到长征出发地于都,想到苏区精神,想到赣南采茶戏那缠绵委婉、激情奔放的歌声,这是一个文化的象征,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精神高地。

一、追寻初心的足迹,仰视不朽的丰碑

2019年5月,习总书记循着红色足迹,来到于都河畔瞻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原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深入潭头村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一言一行饱含着党中央对赣南老区的深切关怀,饱含着习总书记对赣南980多万人民群众的无限牵挂。他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宗旨,要高举继续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苏区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追寻习总书记视察赣南的步伐,我怀着敬仰的心,行走在原中央苏区广袤的山川大地上,徜徉在那一段段艰苦卓绝的硝烟战场上,聆听着一个个动人心弦气壮山河的革命故事。曾记否?88年前“一张烈士证”、“75双草鞋”悲凄的革命爱情;曾记否?“八子参军”、“马前托孤”壮烈的革命情怀;曾记否?“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鱼水情深的动人场景;曾记否?“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画面……打开记忆的闸门,脑海深处不断浮现出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滚滚烽烟,耳边想起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嘹亮哨声,那奔腾不息的历史洪流,那高高飘扬的革命军旗,那激荡山谷的搏杀呐喊,是那样地让我兴奋与激动,让我敬仰与崇尚。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这悲壮雄浑的歌声呼唤着我踏上了赣南苏区这片红色的土地。

行走在赣南苏区,我被眼前的一座座山川、一条条江河、一所所村庄,一望无际的田野、果园,一派和谐繁华的街道、城市所吸引,这绿色的诗行,这跳动的音符,让我抑制不住地为之歌唱,蹁跹起舞。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耳熟能祥的诗句,让我从小就知道了“红都瑞金”,知道了那里是共和国的摇篮,知道了那里是让无数人向往的地方。今天,我再次来到瑞金,抚今思昔,怎能不慨叹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变迁?怎能不俯下身子汲取其无穷的精神力量?

穿越时空,我回到了1931年11月。其时,中华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正在瑞金隆重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从此,瑞金就成为了全国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领导的指挥中心,从此翻开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篇章,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如火如荼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但见前来苏区学习的党员干部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到瑞金去寻“根”,到赣南去溯“源”,已成为人民当下追求的风尚,已成为全体党员的自觉行动。赣南军民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苏区精神”,一道与“井冈精神”、“延安精神”成为了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这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播洒于赣南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所向披靡,流向赣江,奔向大海。

行走赣南苏区,我想起了离赣州200多公里的井冈山。五百里井冈曾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共和国摇篮赣州一脉相承,开创了中国革命启航的帆船,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

我站在黄洋界哨口举目远眺,云海茫茫,满山杜鹃,翠竹摇曵,苍松挺拔,再也不见当年的硝烟,但见游人如织,熙来攘往。此时此刻,心头涌上毛泽东主席《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反复默念诗词,仰望于斯,让我感慨万千,顶礼膜拜。据史载,1965年5月,毛泽东主席重上井冈山时,指着险峻的黄洋界,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就是黄洋界!当年我们就是利用黄洋界的险要地形,经过和敌人的几次较量,把敌人赶下了山。”93年过去了,黄洋界早已换了人间。

漫步在井冈山崇山峻岭中,郁郁葱葱的翠竹依然丰茂,清澈凛冽的山泉依然甘甜,八角楼的灯光依然亮亮堂堂,大小五井、会师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等传统教育基地依然人山人海,在这里让我体会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蓬勃力量,让我体会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英明伟大。

随游人登上五指山峰顶上,瞭望远处,峰峦矗立,林海茫茫,万壑争流,云雾缭绕,一幅如诗如画之美景让我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在井冈山路的商业街上,尽显高楼林立,商铺栉比,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让我体味到了“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的真挚情怀,让我目睹了井冈人民扬眉吐气、幸福美满的日子。我想那些长眠于此的英雄们,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看到今日欣欣向荣之井冈,一定会如愿以偿了,终可安息笑慰了。

此次从井冈山到赣南苏区,是一次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再教育,那里的一山一水已化作红色的血脉流淌在苏区人民心里,那里的一草一木已化作红色的灵魂根植于中国人民心中。

过去、现在、将来,我们永远都不会忘却这块红色的土地,永远要把共和国这座不朽的丰碑牢记心底,奋勇前进。

二、驰骋红色赣南,赓继精神血脉

赣南山川纵横、河流遍布、田野阡陌、村庄美丽。在这片红土地上,客家儿女勤劳善良,淳朴勇敢,城乡繁华,多姿多彩。

从赣州这座古老的宋城驱车前往瑞金100多公里的路途上,听同行的友人介绍,瑞金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在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前称“瑞金监”,归雩都县管辖。至唐天佑元年,因在此掘地得金而名,金为瑞,自始称之为“瑞金”。瑞金是人民共和国的“根”,有着无比丰富的红色资源,有着许多让人景仰的革命故事,有着无数让人难于忘怀的峥嵘岁月,红色的脉搏跳动在每一寸土地上,红色的旋律弹奏着最动听的歌儿。

瑞金叶坪的红军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13米,塔基为五角形,塔身为炮弹形的红军烈士纪念塔,正前方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8个有力的大字,正南端有一座四方形的“博生堡”,东北角有一座三角形的“公略亭”,我站在红军检阅台上,环视着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牺牲的苏区军民而建立的红军广场系列纪念建筑,心中升腾着一股喷薄而出的宏大力量,通透全身,如沐甘霖。此时,天际边仿佛又传来了毛泽东主席:“同志们辛苦了!”“红军万岁!”“苏维埃共和国万岁!”那宏亮的声音,似乎我又闻到了红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弥漫硝烟,看到了当年隆重庆祝“一苏大会”胜利召开的历史画卷。我知道从那一刻起,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扬帆起航,一个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即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赣南苏区已变成赤色的世界,90年前共和国摇篮的诞生地正在描绘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篇章。走进叶坪、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信步来到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王稼祥等领导居住及苏区中央局机关办公的旧房子前,走进“一苏大会”的旧址谢氏祠堂、红军无线电总队、《红色中华》报等旧址,听讲“十七棵松”、“十八杆红缨枪”、“烈士村”等红色故事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这个根本宗旨。所以至今保留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诗碑,才有了传唱近90年的歌谣“红井水哟,甜又清……”,才有了“红井”成为世界人民仰慕的圣地。历史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共产党,人民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共产党人。回望走过的路,深刻的历史证明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高于天,苏区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让赣南红旗漫卷,风景独好。

当我站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八子参军”和一尊身前摆满草鞋的陈发姑雕塑前,听完“八子参军”壮烈牺牲和军嫂陈发姑一生用75双草鞋守望丈丈归来的爱情故事后,我已泪流满面,悲痛不已。据统计,瑞金当时只有240000人,就有110000人参军参战,有50000人为革命捐躯,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17166人,仅长征路途中就牺牲了10800人;购公债68万元,借出25万担谷子,长征时存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2600万银元一并用于支持革命,这是一组干燥的数字,却也是最生动的数据。我想这不正是瑞金人民大爱无疆的生动体现吗?不正是苏区人民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三、寸寸红土地,处处英烈魂

瑞金如此,兴国如此,整个赣南如此。

从瑞金去兴国的路上,我在想“南京、北京,不如瑞金;中国外国,不如兴国”这句话,究竟包含了一种什么深意?90年前,从兴国长冈乡唱出,唱遍整个中央苏区的著名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赶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无疑回答了这个问题,让我深深地知道了“模范兴国”和“将军县”的特殊含义。梦里几回回到兴国,魂牵梦绕在心底。而今置身于此,怎能不叫我心之惶惶,激动万分,怎能不叫我掩卷深思,浮想联翩?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兴国县城横街上的小井头,一栋建于清朝乾隆三年的潋江书院古色古香,雄伟壮观。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三纵队首次来到兴国,便在此帮助兴国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兴国革命委员会,举办了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撰写了《长冈乡调查》,把兴国的革命火种熊熊燃烧起来了。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中央警卫师如一把尖刀,刺向敌人,所向披靡,成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一面英雄旗帜,化作了中央苏区永不凋谢的杜鹃花。

前几天,我又翻开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一位全副武装的红军小战士迎着朝阳,吹响着冲锋号的生动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这张举世闻名的小红军照片,就是当年仅13岁参加红军的开国少将谢立全。据史载,苏区时兴国全县人口230000多人,参军参战的达93000多人,有名有姓的烈士23179人,长征路上平均每一公里都长眠着一位兴国籍英烈。这些英雄铁军,前赴后继,誓扫天狼,壮志未酬,血洒他乡。他们的英名将永垂不朽,他们的事业将与日月齐光。

1999年3月30日,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在瞻仰兴国革命烈士英名碑廊时,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找到了在反“围剿”战争中曾用身体掩护他而壮烈牺牲的王太锡、陈光明两位烈士的名字时,将军激动地肃立在烈士英名前,恭恭敬敬地向烈士鞠了三个躬,并庄重地为兴国革命烈士纪念堂题下:“革命烈士浩气长存!”8个永志纪念的碑文,以慰忠魂。我想兴国及整个苏区为什么会出现:最后一碗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在军装上、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那动人心魄的慷慨之举?这是因为共产党人无论职务高低,无论领袖士兵,都同老百姓一块苦、一块过,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长工”,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历史深刻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取得四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才能取得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天的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

回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家内忧外患,民族积贫积弱,赣南人民,取火种,播马列,搞暴动,喜迎红军下井冈,饮马赣江,定都瑞金,转战赣闽,浴血长征,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勾画了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壮丽诗篇,书写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颠簸不破的永恒定律。

行走在赣南苏区的千里沃野上,郁郁葱葱的丘陵连绵不绝,章江贡水的画廊阵阵欢歌,脱贫攻坚的村庄硕果飘香,乡村振兴的蓝图扬帆起航。令人向往的赣南,日夜思念的摇篮,山河竞秀,人间沧桑,经久不息,心潮逐浪。

87年前一天的夜晚,一首苏区的著名名歌《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飘荡在于都河的上空。这是一个于都人民永远无法忘怀的夜晚,红旗猎猎,战马嘶鸣,人声鼎沸,苍茫的于都河畔,浩浩荡荡的中央红军与成千上万的苏区群众依依不舍地含泪告别。据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委杨成武的回忆:“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拢来。他们扶老携幼,来到于都河畔。乡亲们有的把煮熟了的鸡蛋塞到我们手里,有的把一把把炒熟的豆子放到我们的口袋里,有的拉住我们战士的手问:‘什么时候回来?’有的止不住呜呜地哭起来。当时同在红一军团的杨得志看到,赶到于都河边为我们送行的群众中,人们的脸上都挂着愁容,有的还在暗暗地流泪。老表们拉着我们的手,重复着一句极简单的话‘盼着你们早回来,盼着你们早回来呀!’”

今天,当我站在于都河畔长征渡口时,我无法想象于都河畔上那离别的愁绪,无法想象于都儿女那撕心裂肺的呼唤和从此以后无尽思念的痛楚。87年后的今天,我此时此刻望着滚滚东流的于都河,眼前浮现的尽是红军当年那长长的队伍,与于都人民挥别的场景。那天那夜,苏区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红军亲人离开了于都,奔向远方。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从此,革命的圣火从赣南传递到了延安,从延安又传到了北京;从此,革命的红旗从赣江飘扬到了黄河,从黄河飘扬到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飘向了全国。

在1991年11月的一天,长征出发时担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参谋的曾思玉中将,不顾85岁高龄来到于都,重游了宽田、段屋、古田、窑塘、岭背、黄龙、孟口、渡口等地,在铜锣湾一眼认出了“刘氏宗祠”和“鸣榜公祠”就是红一军团长征前夕团部的驻址。曾老将军睹物思人,不胜感慨,泪流满面。老将军说,苏区时于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马前托孤”、“望夫石”、“一副寿材”、“一床被单”、“一双绣球鞋”、“一盏马灯”、“一张烈士证”等感人的革命故事,令人难忘,使人不敢忘本。据史载,苏区3年多的时间里,于都人口从34.3万锐减到17万多人,有6.77万于都子弟参加了红军,10万人支援参战,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63万人;长征前夕,筹粮25万担,筹款50余万元,800渔船摆渡桥,2000余挑夫随军出征,安置6000余名伤病员,于都人民为支援红军长征,作出了巨大牺牲。我想这些历久弥新的革命故事已化作那里的青山绿水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已化作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流淌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了中国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井冈山到瑞金,再到延安,无论何时何地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始终发愤图强、艰苦奋斗、义务反顾地朝着民族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人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传奇,书写了中国人民最辉煌的乐章。

四、红色赣南永驻心中,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86年前,方志敏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一文,曰:“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绝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为了这个“可爱的中国“的光明前途,方志敏及无数的共产党人用铮铮铁骨、矢志不渝的一生为之不懈奋斗,为后来人高扬起了理想信念的大旗,竖起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爱国主义丰碑。

在中国作家魏巍笔下,长征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斯诺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的确,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最为深重的苦难历程,同时也是最为耀眼的辉煌史诗。在这苦难和辉煌的背后,却饱含了于都和苏区人民无私的奉献和巨大的牺牲。所以,周恩来总理说:“于都人民真好,于都人民真亲”;毛泽东主席感慨“苏区人民对我们太好了,我们欠苏区人民太多了”。今天重温两位伟人对赣南苏区评价的一席话,仍觉得振聋发聩,意义重大。86年后习总书记曾亲临赣州于都,关注苏区,关心群众,指点江山,助力发展,让赣南老区如沐春风,迎来了光明的前景。

忆当年,“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生动地反映了苏区人民的精神面貌;“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生动地反映了革命者充满了胜利的信念;“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生动地体现了苏区军民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重读这些壮军魂、扬国威的诗词,让人看到了铮铮铁骨、傲然正气的正义之师、英雄之师在赣南战斗中的精神风彩,让我泪目又肃然起敬。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几天在赣南的采访中,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让人迷恋,让人憧憬,那里的寸寸红土、处处画卷让人深思,让人景仰。

行走在赣南这座精神的高山上,我不断叩问自己的灵魂和初心,不断回首中华民族的文明家园史,不断展望“可爱的中国”复兴之路,我明白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才能实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祖国才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是啊,只有走过苏区的红色路,方知苏区精神的根脉有多深,只有喝过苏区的红井水,方知苏区人民的奉献有多广,只有吃过苏区的红米饭,方知苏区今日之巨变。如今每天到赣南学史参观者川流不息,汲取力量,苏区精神正以新的正能量传播在中国大地上,源远流长,万古流芳。

美哉赣南,壮哉赣南。我由衷地为你骄傲自豪,为你鼓舞歌唱。

啊!红色的赣南,可爱的赣南, 永远是那样令人向往,永远是那么令人景仰!

猜你喜欢
兴国瑞金赣南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亲亲瑞金
山歌迎你到兴国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西和赞歌
亲亲瑞金
腾飞吧,瑞金
兴国之歌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