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猪八戒源于中国本土文化

2021-11-12 21:55
戏剧之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杂剧猪八戒孙悟空

(吉林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西游记》中性格憨厚的猪八戒让我们镌骨铭心,对二师兄形象的来源逐渐引起学界关注。目前学界关于其形象来源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外来说、混血说、本土说。持外来说的学者从印度神话与印度佛经溯源,认为猪八戒形象源于牛卧苾刍和瓦拉哈。持混血说的学者认为,猪八戒形象是女真族的风俗文化与东西方野猪战神文化交流的结果。三种学说中,支持本土说的学者居多,这些学者从猪八戒形象以及文本人员构成角度探索猪八戒的原型有金色猪、朱士行、驴等几种说法。除以上溯源角度外,从猪八戒的艺术形象和神话形象两个方面也可以证明猪八戒的形象确源于本土文化。

一、猪八戒形象的演化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无论是取经故事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可找到其原型。师徒四人的形象随着取经故事的演变依次出现,唐玄奘作为取经故事的主角,从取经故事出现唐玄奘便存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首次出现孙悟空与沙和尚,在元代,猪八戒的形象才被创造出来。

取经故事源自真实事件,唐玄奘取回佛经后按诏口述所见,他的门徒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此后,慧立、彦琮编撰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这本著作中将唐玄奘神化。在描写唐玄奘去西天取经的同时加入了许多的神话传说故事,增加了取经故事的传奇性。如狮子王劫女产子。自此之后,有关取经神话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文坛之上。

唐代佛教盛行,佛教人士为宣传佛教教义,扩大佛教的影响,就把佛经里的故事与佛陀的事迹进行宣讲,玄奘取经的故事经过包装更具神话色彩,自然成为他们宣讲的一部分,所以,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流传的就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在当时社会上还存在着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话本,人们把取经故事与神话传说按照自己的意愿融合在一起,致使唐僧的故事更加神奇化。此后,话本版《取经诗话》诞生,将神话与取经故事结合,虽然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比较简单,但取经故事的结构已经初步显现,且没有猪八戒形象的描写。但杨光熙角度新颖,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前身是驴》中从创作规律和人员构成角度说明驴行者是猪八戒的原型。

在元代,猪八戒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取经故事与取经人员结构开始定型,元代磁州窑的唐僧取经枕上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的取经形象。瓷枕上的猪八戒猪头大耳,白白胖胖,上身赤裸,下身穿草裙,右肩扛九齿钉耙,左手牵着白龙马。大约成书于朝鲜高丽朝末期的《朴通事谚解》记载“其后唐太宗敕玄奘法师往西天取经……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在《朴通事谚解》中提到了两个护法弟子:沙和尚和朱八戒。与吴承恩《西游记》不同的有两点:一是在《朴通事谚解》中朱八戒是唐玄奘最小的徒弟,而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唐玄奘的第二个徒弟。二是在《朴通事谚解》中是“朱”八戒,而在《西游记》中是“猪”八戒。在《朴通事谚解》中,出现了《取经诗话》中所没有提到的猪八戒,且此时的猪八戒是黑猪精的形象。

明初,话本版的取经故事已经定型,戏曲演出也不断增加,杨讷在继承前人取经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西游记》杂剧,其中有一本四折描写猪八戒,在第十三出“妖猪幻惑”中对猪八戒的外形写道“生的长项阔,蹄硬鬣刚”“蹄高八尺,身长一丈,仔细看来,是个大猪模样。”关于猪八戒的性格则写道,他因偷盗金铃,被贬下凡,他生性好色,幻化成朱郎,但难掩黑黑的笨猪本色,皮肤黝黑,骗裴小姐因为思念才变得黑,并将裴小姐掠回洞中。在第十四出“海棠传耗”一出里,裴海棠说到“这厮五更出去,直至夜方回。每日有邻家女子相陪”可见猪八戒不仅与裴小姐还与其他女子有染,是一个好色之徒。他神通广大,将唐玄奘抓到洞中,连孙悟空都制服不了他,最后被二郎神细犬咬住,才皈依佛门,成为唐玄奘的三弟子,去西天取经。在杨讷的《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是好色的、恶习难改且法力高强的一个黑猪形象。虽然杂剧中的猪八戒形象不如小说中那么丰满,但却为小说中猪八戒形象提供了雏形。

杂剧中的猪八戒是摩利之天部下的御车将军,武功高强。由于篇幅限制,杂剧中猪八戒出场并不多,形象也比较单一,在取经途中并没有多费笔墨刻画他的形象。小说在杂剧的基础上对猪八戒形象进行了更加细致丰富的描写,使得猪八戒的形象更加鲜明。小说《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是“卷脏莲蓬吊搭嘴……手执钉钯龙探爪,腰挎弯弓月半轮”在小说中猪八戒由杂剧中的佛教下的御车将军变为道教下的天蓬元帅,因好色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间。

在小说《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是立体的,在刻画他身上缺点的同时也刻画了他的优点。猪八戒有着懒惰、好色等缺点。貌美的高小姐,让猪八戒神魂颠倒,取经路上的美女妖怪,他毫无抵抗力,一有机会就睡懒觉。但猪八戒也是善良憨厚朴实的。在荆棘岭,千里的荆棘拦路,猪八戒用耙搂开荆棘,唐僧一行人才顺利通行。最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在杂剧的基础上将猪八戒的形象写活了,朱八戒改为猪八戒,且与杂剧中不同的是,猪八戒是被孙悟空降服然后皈依佛门与唐僧西天取经。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指出:“西游故事亦采《西游记杂剧》及《三藏取经诗话》……”鲁迅认为《西游记》无论是取经故事还是人员结构都是在汲取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是取经故事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同时也与吴承恩的敏慧才华息息相关。

二、猪八戒形象的原型

由上述猪八戒形象的演化史我们可以看出,猪八戒形象的原型是一个猪精的形象,那么这一形象源自于人们对于猪的神话想象,来自我国传统神话中猪神的形象。

图腾文化源远流长。图腾的产生源于人们对所处自然的崇拜与无知,慢慢地演变为一种宗教,再后来演变成族群的标记,并且派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仪式等。各民族部落有不同的图腾,其中就有猪图腾。《山海经·北三经》:“凡《北次三经》之首……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彘指的就是猪,在中国北方的大多数地区都以猪作为他们的民族图腾。

在中国北方的许多地区也有埋葬猪骨头的习俗,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的心中猪与大地母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随着图腾观念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猪神的观念越来越深。因为猪作为动物的特性是会水的,所以在神话中猪神的职能是降水。

《史记·天官书》云:“奎曰封豕,为沟渎”。封豕是有着双首的大猪。沟渎指的是这个猪是掌管水的,猪神是治水的官。正是因为猪神与水的渊源关系,所以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掌管水兵的天蓬元帅,在取经过程的多次水战中表现出强大的战斗能力。

在取经路上,虽然孙悟空神通广大,一路斩妖除魔,天上地下无所不能,但是在水中作战却是他的弱项,然而这却是猪八戒的强项。第六十三回中,二僧荡怪闹龙宫,群圣除邪获宝贝。师徒四人来到祭赛国,猪八戒与孙悟空为碧波潭龙王夺回宝贝,孙悟空派猪八戒下水战斗。在取经路上,凡是遇到水下作战,都是由猪八戒去水下作战,猪八戒是玉皇大帝亲封的执掌天河八万水军的天蓬元帅,在水中展现了其超强的战斗力,这源于在中国神话中猪神有控水的能力。

猪在远古神话中是女神的化身,是多产的意思,从而引申出猪是淫欲的化身。中国神话中的河伯冯夷,与猪八戒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史记六国表·秦灵公八年》云:“初以君主妻河。”河伯好色特性由来已久,猪八戒也是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

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唐僧被妖怪抓走后,猪八戒和孙悟空出来寻找,见到幻化成美人的妖怪,八戒忍不住笑道:“女菩萨,在这里洗澡哩!携带我和尚洗洗何如?”猪八戒见到美女妖怪好色的本性充分暴露。

在人们心中猪是带有神性的,后汉郭宪所撰《洞冥记》卷一:“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直下,入崇芳阁……后王夫人诞武帝于此殿。”由此可见,猪的形象从图腾到神话再到文学作品不断演变,猪神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且猪神还是纯猪的形象。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猪神的形象发生改变,人们为了得到猪的神性,逐渐将猪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开始结合,《山海经》中也记载了许多半人半兽的形象,《中山经》记载:“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其神状皆彘身人首。”这段文字说翼望山的山神人头猪身的形象,此时是人头猪身的形象,而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猪头人身的形象。

宋代《太平广记》卷285 引《通幽记·东岩寺僧》中记载:“博陵崔简少敏惠,好异术。尝遇道士张元肃晓以道要……初睡中,梦一物猪头人身摄去……”这段文字记载了一个“猪头人身”的形象。这一形象为小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通过对猪八戒形象的追溯和猪神形象的勾画,我们可以看出猪八戒的形象是植根于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产生的艺术形象,猪八戒是作为现实的化身而存在的,在取经故事中代表了人民生活较现实的一面,使这部神话小说增添了许多人情味。

猜你喜欢
杂剧猪八戒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猪八戒下凡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猪八戒开超市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猪八戒失眠
猪八戒减肥记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