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孙少平”生活原型—路遥胞弟王天乐

2021-11-12 22:08王爱忠
名家名作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天乐孙少平路遥

王爱忠

前些日子,翻看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航宇撰写的《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一书 ,该书讲述了路遥生命最后的心理状态与生活遭遇和在茅盾文学奖背后的沉重与无奈,其中提到了路遥胞弟王天乐。王天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路遥与王天乐关系如何呢?让我们走近《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生活原型——路遥胞弟王天乐。

一、王天乐的拼搏精神促使路遥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路遥过继给延川县的伯父王玉德以后,其亲生父母的家庭贫困状况依然没有任何改观。在家排行老四的王天乐能上学到高中毕业,已属相当不易。同路遥一样,王天乐心气很高,也是一位一心想走出农村的“高加林”一样的青年,不愿意面对兄弟姐妹众多却一贫如洗的家庭,而农村的生活经历和大量的阅读,使他热爱生养自己的土地,又不甘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的一小片天地中,总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王天乐在清涧老家农村小学教过一年书,然后自愿辞掉民办教师的工作,选择离家出走,跑到延安城揽工,一干就是两年。

由于路遥自幼过继给延川的伯父,所以路遥与生活在清涧的四弟王天乐前后只见过三次面,基本上没有说过话,两人并不熟识。父亲在天乐离开家时曾说过:“你哥在西安成事了,你可以去找他。”这样,在延安城揽工的王天乐便给路遥写信,说他看了什么书,并谈了自己的情况,路遥回信让弟弟在延安等他。

当费尽周折的路遥在圈窑工地看到当时只穿着件破烂的红背心,正在往工地背石头的王天乐时,环视三面将要圈起的石窑和弟弟遍布身上的大大小小的伤痕,两人抱头痛哭。于是,王天乐跟着路遥从延安西沟圈窑工地来到路遥住的延安饭店205房间,在这个房间里,王天乐给路遥讲述了他人生的苦难经历和屈辱故事,讲了三天三夜,兄弟俩哭了三天三夜。王天乐不甘于命运摆布的性格以及“出走”的行为深深地刺激着路遥,路遥说:“我要把你的故事写出来。”

通过这次对话,两人拉近了距离,他们的关系甚至超越了兄弟之情,完全成了知己和朋友。天乐不仅是路遥的胞弟、挚友,也是他实现文学梦想的坚定支持者。我们不知道是路遥心中的那份责任还是王天乐不甘于命运的精神感动了路遥。1980年秋天,路遥通过好友高建群,借助其父亲(当时任延安市副市长)的关系,要到了一个铜川煤矿的招工指标,帮助王天乐跳出了农门,到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采煤四区当上了采煤工人。因为自身的文字功底与写作才能,1984年秋天,王天乐通过自身努力当上《延安日报》记者,从此和路遥形影不离,给予路遥创作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照顾,一直到路遥病逝。后来,王天乐调任《陕西日报》驻铜川记者站站长、陕西日报社高级记者等职。2007年4月,他因肝硬化腹水,不幸病逝,享年48岁。

如果说路遥是伯乐的话,王天乐就是千里马,王天乐不仅在生活上、写作上成了路遥不可缺少的助手,在记者的工作岗位上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1988年他在《延安日报》社工作时发表的《汽车拖着火轮奔跑》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0年1月14日,《陕西日报》 隆重推出王天乐长达8000字的长篇通讯《用生命搏击贫困》,这篇文章最早、最翔实地报道了郭秀明的事迹,可以说是报道郭秀明最好的文章之一,因此荣获了2000年度“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获得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是所有记者的梦想,这也是有的记者一辈子都不可能得到的荣誉。

正是因为王天乐的经历反映的是农村青年进入城市的曲折过程,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路遥从弟弟的身上看到了农村青年向上、向善的精神。正是王天乐深深地刺激着路遥,促使他开始准备以“黄土”“黑金”“大城市”三部曲的方式,创作一部结构宏大的鸿篇巨制《走向大世界》。

二、王天乐是路遥文学道路上的知音和创作时的生活助手

王天乐是一个非常有才华、有思想、有口才的人,他骨子里是热爱文学的,他读的文学书籍尤其外国文学作品非常多,很多东西随口就来,不是那种做了准备故意显摆给别人的人,应该说是真正地熟悉和了解文学。因此,他在文学上与路遥才有彼此欣赏、灵魂沟通和共鸣。王天乐还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气场强大”的记者,他思想深刻、语言幽默,听他聊天,往往能让人热血沸腾。在《延安日报》当记者期间,王乐天和很多地方领导是铁哥们,在铜川当驻站记者期间,和市领导的私交也非常好,这为路遥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拿路遥的话说:“在很大的程度上,如果没有他,我就很难顺利完成《平凡的世界》。”

王天乐曾这样说:

在兰州某宾馆,“第一个晚上,我们绘制了小说的地貌草图。从我的家乡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一直沿线绘制到西安钟楼。”“第二个晚上,列出人物表和地名表。为起人名字,就把俩人难死了。把记忆中的名字通通复习了个遍,孙少平、孙少安、田福军、金光亮、金俊武,双水村、黄原地区、铜城等等等等人名字和地名才写在纸上。”剩下的时间就是讨论主人公在事件中怎样先进的问题。在兰州住了十五天,小说全部大框架就完成了,也可以说,在兰州完成了最初的《平凡的世界》的草图。

王天乐曾经在《中国文学史》和《欧洲文学史》的指导下,读了近百部长篇小说,目的就是帮助路遥创作这部长篇小说。为了讲好故事,在安塞县招待所,王天乐发烧40℃,一边挂吊瓶,一边给路遥讲述“双水村的偷水事件”。在《平凡的世界》的准备工作转入第二个阶段时,“我和路遥的双手因翻报纸已经磨出了血色,手痛得吃饭握不住筷子”。为了体验生活,王天乐“头一天结婚,第二天就返回陕北和路遥一起去揽工”。延川县来电报,说路遥的继父病重,可能不行了。路遥对王天乐说:“你回延川全权代我处理一切后事。”《平凡的世界》的整个写作过程中,王天乐一边工作,一边等着“圣上”(路遥)召唤。这足以说明,王天乐不仅是路遥文学道路上的知音,也是路遥创作时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助手。

路遥在临终前的绝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中深切而真实地记录了王天乐对自己创作的帮助与影响。而这篇随笔的副标题是 “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如果不是路遥发自内心的感激,如果不是出于真正的感动,要让性格刚强的路遥在自己几乎算是绝笔的作品中写上这样的文字,恐怕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这篇绝笔中,路遥这样写道:

我得要专门谈谈我的弟弟王天乐。他像卫士一样为我挡开了许多可怕的扰乱。从十几岁开始,我就作为一个庞大家庭的主事人,百事缠身,担负着沉重的责任。此刻天乐已自动从我手里接过了这些负担,为我专心写作开辟了一个相对的空间。另外,他一直在农村生活到近二十岁,经历了那个天地的无比丰富的生活,因此能够给我提供许多十分重大的情节线索;所有我来不及或不能完满解决的问题,他都帮助我解决了。在集中梳理全书情节的过程中,我们曾共同度过许多紧张而激奋的日子;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沉浸在工作之中,即使他生病发高烧也没有中断。尤其是他当过五年煤矿工人,对这个我最薄弱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特别具体的素材。实际上,《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于是直接取材于他本人的经历。在以后漫长的写作过程中,我由于隐入很深,对于处理写作以外的事已经失去智慧,都由他帮我料理。直至全书完结,我的精神疲惫不堪,以致达到失常的程度,智力似乎像几岁的孩子,连马路都得思考半天才能决定怎样过。全凭王天乐帮助我度过了这些严重的阶段。的确,书完成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离开他几乎不能独立生活,经常是个白痴或没世面的小孩一样紧跟在他后边。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天乐对路遥无私的帮助,当然也有对路遥帮助他当上工人的感恩与报答。他与路遥的关系已经超越了那种单纯血缘关系上的兄弟感情,更像一种灵魂沟通和共鸣,还有一种文学以外的欣赏!

三、王天乐与路遥价值观上的分歧与生活上的误会

在当时的条件下,无论是路遥、王天乐还是他们的父母,总是希望能够谋得一个公家人的身份,脱离农村进入城市,进而出人头地、建功立业。

路遥依靠文学这条路,抓住了一个又一个难得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从农村人到城里人的变迁,由一个生活困苦的农村孩子成长为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

像我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错一步或错过一次机会,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埋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

实践证明,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完美的交代。路遥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平凡的世界》这部伟大的作品,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而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千千万万的读者,可以说是“青史留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梦想。

现实生活中的王天乐比《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要“现实”得多。当采煤工人不久,王天乐用在煤矿下井挖煤挣下的血汗钱为他的父母在老家修了新窑洞。他认为“文学是无比博大的”,“这门学问可能对人类有说不尽的好处”,但他实在不忍心:

亲爱的兄长弓着背,满头花白,没吃没喝,口吐鲜血,手握寸把长的笔,就像战场上敢死队的骑士一样,把生命和一切放在脑后,擦干自己的血迹,抛开所有的亲人,率领小说中的一百多个人物,哭着、笑着、呐喊着、呻吟着,一同走向了生活的未来。

王天乐曾对路遥说:

父亲就那么点个子,往地里一站,你就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家……假如他是个作家,你路遥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可他是农民,一个字也不识的农民。为了孩子们,受尽了人间的各种苦难,作为儿子,你不让父亲享几天大福,我觉得干出再大的事业也是虚伪的。我敢说,这个世界上我算是读懂了父亲的一个儿子。人各有志趣,形形色色。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我清楚自己的职责。大哥,我认为文学是无比博大的,但是我恨它,我会恨它一辈子……

路遥曾流着泪告诉他弟弟王天乐说:

我走后,父亲就靠你了,过去一直也是你关照他,将来我走后,你就会更轻松地把他完满地送上山。我一生只给他老人家挣了个名声,他在我这里没有得到过应该得到的实惠。

就人生价值而言,两人是有分歧的。笔者并不想否定这种分歧,王天乐这样说并不是真心要责怪路遥没有尽到儿子的责任,而是他通过对路遥创作过程的长期观察,目睹路遥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的事实,深刻体验到他所要经受的艰辛与灾难,心疼自己的大哥,更加反感和厌恶这种有名无实的“东西”,从这层意义上说,搞文学,“还不如去像父亲一样种地”。他不是真的仇视文学,而是仇视文学给他家带来的苦难。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评价王天乐的对错,更不能苛求义无反顾地把全部精力和生命都投入写作中去的作家路遥。我只想说,路遥能完成《平凡的世界》这篇巨著,王天乐敢于担当的精神功不可没!路遥以生命为代价写成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青史留名,光照千秋!

关于路遥最后的时光中与王天乐“失和”的事情,路遥五弟王天笑的妻子雷竹梅说:是因为当时发生了一件路遥的私事,会打击到路遥,不利于养病,所以王天乐背着路遥私下处理了这件事,而路遥并不知情,以为王天乐只忙着他自己工作的事情,无暇照顾他,故而产生误会,最后我丈夫王天笑实在看不下去,告知路遥真相,他们兄弟二人最终消除误会。其实王天乐对此事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这个时候林达实际上已离开西安,到北京组合新的家庭去了,家里就留下他的宝贝女儿路远一个人了。当时路远仅十二岁,生活无人看管,我一天曾在劳务市场先后找了三个保姆,都被路远因看不上而赶走了。路远只要求让我给她做饭。累得我在大差市街道的一个拐角处狠狠的睡了一觉。但当时这些情况都不能告诉路遥。因为路遥爱女儿是出了名的。如果他知道这一实情,他当时可能就没命了。就在这时,我的另一个弟弟赶到医院里,把作协派的那个人赶走了。这样,我才松了一口气,有一个弟弟在医院里看护路遥,等我把他女儿的事安排完之后,再处理他的事。没想到路遥对此事产生了看法,他想,女儿有林达看护,我为什么不到医院里看护他。但有关实情我和弟弟都不能告诉他,于是,路遥把我叫到医院里,用想好的文学语言把我挖苦了一阵。于是我痛苦地离开了他。就在这二十多天里,路遥是十分痛恨我的。他没有想到在这个时候我离开了他,当他知道林达早已离开西安的实情后,立即让弟弟找我,此时,我知道他要向我说些什么。我让弟弟先回医院,两天后,我就赶来。

这个时候,已是《陕西日报》驻铜川记者站站长的王天乐需要向单位请假,还要处理手头的一些工作,就在准备起程时,路遥已经走了。

路遥生命最后对王天乐的误会只是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这并不能成为两兄弟“失和”的依据。路遥曾说过:“有关我和弟弟天乐的故事,那是需要一本专门的书才能写完的。”王天乐也曾表示:“请读者放心,一个全方位真实的路遥一定会向你们走来。”曾经许下的诺言,都随着两人的猝然离世而没能兑现。但通过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和王天乐的《〈平凡的世界〉诞生记》《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以及《路遥》纪录片中对王天乐的采访,我们广大的读者已经见证了他们兄弟间无私的情谊!

猜你喜欢
天乐孙少平路遥
言论
HOME家系列
HOME家系列
情不自禁
路遥的激动与平静
HOME系列
《骆驼祥子》中祥子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比较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成长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