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建筑室内专业的“三教”改革探索

2021-11-12 23:44李家瑞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安徽建筑 2021年1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高职

李家瑞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中国经过不懈奋斗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伟大任务。在此过程中,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扶贫先扶智,总结教育在扶贫、脱贫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经验。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结合我国实际需求量,重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但在教师、教材、教法(简称“三教”)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了“三教”改革、1+X证书制度等多项改革措施,同时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中指出职业教育要突出类型特点,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三教”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 教师改革——职业认同+专业发展“一二三”教师发展路径

新教育实验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理论,就是职业认同+专业发展。职业认同就是帮助教师去寻找人生的旗帜和榜样,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过,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新教育提出的专业发展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从感染到记录到践行,一是要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教师本身的教育生活也应该是教育的目的。

高职院校建筑室内专业的教师,可以分为两类,青年教师多为硕士研究生学历,企业工作经验不丰富,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在实训教学环节有所薄弱。年长教师多为“双师型”教师,有多年的市场项目经验,在实践教学领域经验丰富。根据教师不同年龄和职称结构的特点,在教师层面实施“一二三”的发展路径。

“一”就是树标杆,乡村振兴的教育发展既是基础也是根本,但在乡村教育中存在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差,导致优秀教师留不住。在乡村教师和高职教师中树立典型,典型的作用起到标杆示范性,提升优秀教师的荣誉感,带动教师的响应氛围。

“二”就是教师与教师“结对子”,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跨校,跨区,甚至是和乡村教师联合,乡村的基础教育、高中的技能高考以及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可以在线上开展云调研,利用寒暑假丰富交流活动。

“三”就是集合集体力量,专业群和教研室组成小团体,一起参加备课、听课、评课、公开示范课等教研活动,补短板,促优势,推进专业教师更全面的发展。

同时,搭建乡村教师的城镇化学习路径,到区域内的高校间做专业的走访,技能的补充,打开对外交往的多通道。

2 教材改革——搭建多元化一体化教材开发团队,重构内容+思政的课程体系

著名教育家朱九思认为,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教材作为教师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课程的主要依据和载体,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之一。高职院校建筑室内专业的教材,除了应具有对应课程的专业知识内容外,还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等“思政”功能。建筑室内挂钩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安全层面和影响范围尤其突出,让学生明确专业内容,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树立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德技并修、精益求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教材的内容确定和项目拆解,是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点的重要环节。为确保每项学习任务的课时数,各知识点的深度与广度符合教学标准的要求,职业能力教学处理必须基于教学标准和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高职院校建筑室内专业学生的学情特点,喜欢动手实践的活动项目,对软件操作兴趣十足,但是对设计规范疏忽学习,对设计理论更是觉得枯燥乏味。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具有“数字土族”的特征,建设多媒介、多形式、多层次的立体化学习资源,服务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是新形态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和功能的补充。职业院校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本质上不是纸质的拆解,而是教学内容的最小模块化,例如在建筑室内制图课程上,学生需要掌握平面图的正确画法,拆解内容为最小模块,包括外墙内墙的画法、门窗的画法、标注的规范三个模块建立基本平面图框架,内容从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符合职业院校建筑室内专业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上,学生需要掌握100m三室两厅户型的平面合理化布置,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分为客厅、餐厅、卧室等功能区,针对客厅拆解项目内容,分为客厅尺寸分析、客厅家具表达、客厅人机尺寸,学生通过三个分解内容,“已知规范—提取问题—表达方案”的客厅设计动作,由点及面产生。

3 教法改革——“学生—学徒—员工”的递进式课堂

教法改革主要是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的改革。高职院校除了承担核心的人才培养职能,还有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匹配建筑室内专业,也赋予了改革新的内涵。建筑室内专业现阶段的教学多为讲解式、模拟式、仿真式,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的代入感不够,不能很好地代替实践,推进“学生—学徒—员工”的实践教法改革融入职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实景教学实际项目活化书本内容。

在前期的建筑室内专业的基础课程阶段,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学习基本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还需要培养艺术素养,扩展文化内涵。在此阶段,结合周边不同的乡土特点,组成调研分队,对周边乡镇的特色乡土建筑和文化进行调研,为后续的社会实践积累现实资料。学徒阶段,建立与企业的双导师制度,为课题教学引入丰富的实际案例,多教师共建课程,多端口客观评价。如专业核心课程景观艺术设计,将学校的定点扶贫村作为课程作业的契机,完成扶贫村落的改造、厕所革命、模块化厨房等自选题目,学生在前期借助写生做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走进乡村,面对村民策划活动,采集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是带有思考和温度的素材,企业导师根据调研成果指导真实案例的设计流程和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最后进入员工身份,学生通过打卡上下班约束自身行为,直接面对客户参与设计,可以得到客户的反馈声音,加强了职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身份转变的同时,对项目的介入程度、投入精力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通过身份递进式教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同时青年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为创新创业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在乡村活动中遇到的许多痛点的生活社会问题,成为了毕业设计和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来源。

4 结语

建筑室内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老牌专业,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结合新时期的“三教”改革,开拓更加丰富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功能,实现建筑室内专业毕业生从“就得了业”到“高质量就业”的长期目标。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职业高职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写作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