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辨素养促全人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21-11-12 08:56谭儒嫔
散文百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全人理念文本

谭儒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背景

2020 年最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仍持续指出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兼顾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说明了英语学科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也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促进他们全方面综合性的发展。鉴于英语学科会涉及到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批判性地看待英语文本和解读其文本中所蕴含的权利关系和社会公正的关系,即兼顾学生思辨素养的培养。思辨素养,又名批判性读写素养(critical literacy),是指基于社会文化语境下能解读和建构意义,旨在追求事实真理和社会公平的读写能力。[1]换句话说,思辨素养理念培养学生如何看待文本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认识到作者的立场影响文本意义,亦或是一种看待事情的态度,多方斟酌事情发生背后的原因。由此可见,全人教育和思辨素养在理念上有共通性,都注重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仍照搬应对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倾向于文本的死记硬背,使得学生被动地输入文本所传达意义,一些片面的观点逐渐固化于学生的脑海中,不利于他们对事物真假的判断。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通过思辨素养促全人发展既符合语言教育的人文需求,也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全人教育和思辨素养的理论共识

全人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于促进人的全部潜能得以充分实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非易事,是无限趋近的状态,因此众多学者提出基于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各类教学法,为实际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写者在总结全人教育和思辨素养的联系时,发现两者在观点上存在一定的共识。

1.全人教育和思辨素养都注重学习者的个体性。

全人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独特且有价值的个体,因此教师需制定包容性强的教学策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且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边缘化任何一位学生。在社会文化因素引入读写素养教育后就形成思辨素养这一概念,指出每一个拥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都会建构出不同文本和解读同一文本中的不同意义,那么参与课堂文本学习的每一位学生就形成一个小型社会文化语境。

2.全人教育和思辨素养都注重事物的联系性。

全人教育理念主张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认为每一门学科都是独特价值存在体,各有特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仅交给学生一门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更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这样才符合全人教育提倡的整全观。[2]思辨素养具有相似的侧重点,即注重学习文本本身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性,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性教师才要引领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待话语或文本。

3.全人教育和思辨素养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性的解放。

全人教育理念指出教育者需把学生培养成自由完整的人,人的个性可以得以充分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响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即解放”的口号。思辨素养的发展要追溯到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的一句话,即通过阅读认识世界(read the word and the world)。[3]当时弗莱雷指出读写素养不应局限于字面意思层面,要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本身的影响,促使他们批判性地看待学习文本,不被文本中所传达的含义所蒙蔽,这样一来才能实现个人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解放。

三、以思辨素养促全人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结合以上总结的全人教育和思辨素养的共同点可以看出,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素养来促进他们的全人发展在理论上有一定的依据。针对这一点,写者结合所阅读的相关文献和观察到的英语教学列出三条有益于学生全人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上思辨素养的培养途径。

1.鼓励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导致学生缺乏思考,更不用谈批判性思辨能力。而由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导教学转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充分发挥学习潜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符合学生全人发展的需求。把时间和空间都交给学生,尊重他们的独创性,鼓励他们学会质疑,在交流沟通中并经过反复实践得出真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翻译教学法,设计有效阅读教学法促进学生思辨素养实践。比如,阅读圈教学模式,即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在阅读文本、联系本身、分享、提问、评价等一系列步骤中成为积极的阅读者,辩证性地看待文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阅读观。除此之外,有质量的课堂展示教学模式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辨素养和促进他们的全人发展,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营造轻松愉快、平等对话的课堂展示环境,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舒适的状态下分享更多的想法,与台下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与讨论;第二,设计课堂展示后的提问或评价环节,这样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一问一答的循环过程中学生深化对展示内容的理解。

2.提倡学习内容的多样化。

学习材料多样化,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经历,甚至课堂外的大环境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其看待问题大局化。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选取并挖掘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文章作为教学素材,指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其养成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鉴于大学英语教材更新周期长,时效性差,内容难免跟不上时代,为防止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脱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个人经历、兴趣爱好、影视以及课外阅读材料等带到英语课堂上。一来可以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来可以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他们思考的机会,营造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三来可以把发展学生思辨素养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全人发展。另外,在学习内容的选取上,教师也可以选择适于陶冶情操的学习材料,即一些积极向上且鼓舞人心的美文。教师的职责不应仅限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是传递正能量给学生,让其意识到阅读学习中的审美情趣,与此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成为“完整”的人。总之,突破教材,拓展更新学习内容的途径,摒弃唯教材论有利于教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图13可知,FCB梁组和PCB梁组在不同栓钉损伤情况下,跨中动挠度变化规律及其数值大小基本相同,这说明栓钉的局部损伤对结合梁整体动力性能影响不大。

3.提高授课教师的思辨素养。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位置是不可以被替代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思辨素养,从而达到全人发展的状态,教师自身需要有一定的思辨素养和思辨意识。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广泛阅读,提高知识储备,秉持“刨根问底”的态度进行他问和自问,学会慎重思考、明辨是非、脚踏实地、知行合一。此外,思辨素养理念中有个关键的要点是不边缘化任何一位学生,给他们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为此教师应有宽广的胸襟和足够的耐心去包容每一位学生,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及理念逐渐趋近这一伟大目标,本文介绍的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素养以促进全人发展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还需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望后来学者能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以丰富全人教育实践教学。

猜你喜欢
全人理念文本
健体教育显特色润泽身心育全人
——记郑州市郑东新区中州大道小学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ontent validity of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erson- Centered Primary Care Measure’: findings from cognitive debriefing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学整全人的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旨归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我所体验的全人教育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