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中风,防患于未然

2021-11-12 09:24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谭东
保健医苑 2021年11期
关键词:血氧饱和度供血

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谭东

中风,或者称之为脑卒中,是在中老年人中最为常见,并且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国民健康。中风最为常见的原因是脑内较大动脉突然由于血栓或者动脉硬化、炎症、动脉瘤破裂等因素出现血流阻断,或者血管破裂所导致的突发性一侧身体的麻木,瘫痪,语言不清,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以至于猝死。病情发展迅速而凶险,在临床上非常容易诊断与识别。与中风相比,小中风在临床上表现的症状与体征并不明显。诊断往往是在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如进行CT、磁共振检查后,通过阅片时发现。小中风在脑内基本上有3 种表现形式:小梗死病灶、微出血病灶以及小梗死与微出血并存的混合病灶。在影像学检查报告中的描述多为“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白质缺血变性灶、多发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等”。

小中风是如何发生的?哪些人群容易发生小中风?为什么没有感觉到身体的不适,脑影像学检查就已经显示有脑梗死病灶了呢?发生了小中风是否需要治疗?如何预防小中风?针对这些问题,下面来一一进行解答。

小中风,如何发生

脑内出现小中风病灶的原因有许多,如小血管病变、血压不稳、血液成分改变、炎症因素、遗传代谢、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因素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致使脑内病灶越来越多,最终影响大脑功能,产生临床症状。

1.小血管病变:这是小中风发生最为常见的因素之一。如长期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全身的小血管病变,不仅表现在四肢远端的小血管发生硬化和管腔的狭窄与闭塞,同样在脑内也会出现相同的病理改变。由于这种血管病变的因素存在,当大脑供血动力不足,或者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即可出现病变血管供血区域的微小梗死病灶,或者血管出现渗血,形成微出血病灶。另外,有一些遗传病会影响血管壁,使得血管壁不断变厚,导致管径狭窄甚至闭塞,也会发生小中风。

2.血压因素:血压是中老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维持血压在一定的水平对于保障大脑供血至关重要。正常人的每日血压波动曲线为勺子形状,即在白天血压水平较高,夜间睡眠时血压水平较低。除此之外,血压水平也随着精神紧张等因素会出现一过性的波动。在许多情况下,老年人的血压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在某一时间血压过低或过高。如便秘时由于用力会使血压急剧升高,而小便后由于尿液排空后致使腹腔压力下降,从而导致血压水平下降引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这些血压水平波动均会对大脑供血产生明显的影响,从而导致脑内组织出现微小梗死病灶或微小出血灶,形成小中风。

3.血液成分改变:长期营养不良并伴有贫血的老年人在我国的数量相当可观。我国70 岁以上的人群中,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约占50%。长期营养不良并伴有轻度贫血也会影响脑白质,产生脑白质脱髓鞘,即小中风的表现。

4.血氧含量降低:血液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携带氧气,临床上常用检测血氧饱和度来衡量血液中氧气的水平。中老年人在一般清醒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不会下降。但是,在夜间睡眠的状态下,由于睡眠中出现的咽喉部肌肉张力降低而阻塞气道,或者出现中枢性呼吸停止就会出现一过性的血氧饱和度下降。这种血氧饱和度的下降,一夜之间可以出现数十次,甚至数千次。这种反复出现的低氧血症就会对大脑的深层神经细胞产生破坏作用,从而导致小中风病灶的出现。另外,当心脏结构存在发育性缺陷时,在一些特定的时间也会产生血液右向左的分流,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在大脑也会产生小中风病灶。在慢性肺部疾病中,由于肺部功能减低,血氧在肺部血气交换能力不足,也会导致血氧饱和度的降低。其结果必然影响大脑神经细胞,产生小中风病灶。

小中风,哪些人群易患,有何表现

具有以下慢性疾病的人群发生小中风病灶的风险性极高:如2 型糖尿病、广泛性动脉硬化症、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体位性低血压、高血压病、肥胖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尿毒症等。因为上述这些慢性疾病中存在着形成小中风病灶的发病危险因素。

脑部发现小中风病灶绝大多数是通过颅脑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而患者身体上并没有感觉到有脑神经受损的临床表现,如肢体麻木、无力瘫痪、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等。这是因为小中风发生的范围常常比较小,而且位置多在大脑深部白质区域,脑功能受损表现不明显,每次小中风病灶形成非常隐匿,因此缺乏相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从而使患者感觉不到中风的发生。而仅仅有一些如头晕、头昏、疲乏、困倦、睡眠障碍,以及其他与老年慢性疾病相关的一些临床症状。当小中风发作经过日积月累不断增多,以至于形成弥漫性、广泛性脑损伤时,临床症状就会较为明显,表现为认知能力如记忆力、执行力、计算力、定向力等能力的下降。也会出现肢体的协调能力、肌肉张力、二便控制能力的下降,表现为走路不稳、运动迟缓、大小便失禁、语言不清、饮水呛咳等。

在颅脑影像检查中发现有小中风病灶后,是否需要立即治疗由小中风病灶的性质来决定。绝大多数影像学发现的小中风病灶为陈旧性的,一般不需要治疗,而新发的小中风病灶则需要积极治疗。一般应用保障大脑供血、增加脑血量的药物,脑神经营养药物,以及多种维生素类药物。对于抗凝药物,不建议应用双抗治疗,因为有可能会导致微出血病灶的增多,使得病情恶化。

小中风,如何预防

对于小中风,预防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有效的。如何有效的预防小中风病灶的增多,需要对常见的老年慢性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1.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管理:控制血糖水平稳定就需要遵循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建议的“五项控制方针”,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长期检测血糖水平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使并发症不出现,或晚出现。小中风发生的情况也就会不出现,或晚出现。

2.血压水平的管理: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老年患者常发生脑部供血不足,特别是在出现头晕、头昏的症状时,脑部供血不足的状态尤为明显。此时,需要及时增加脑血流量的供给,其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平卧休息数分或数十分钟,待头晕症状缓解后再恢复日常活动。其次,增加日常饮水量,适当增加钠盐的摄入以增加脑血流量,也是预防小中风发生的方法。另外,维持血压水平稳定,血压不宜过低是预防小中风发生的关键。建议收缩压维持水平与年龄增长相匹配。建议应用年龄数值加80 作为老年人群收缩压维持水平(伴有心脏疾患的患者不适用)。

3.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的管理: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老年慢性疾病均与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有着密切关系。睡眠中呼吸障碍导致的低氧状态,以及胸腔与颅内压的变化也是产生脑内小中风病灶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干预睡眠中呼吸障碍是预防小中风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正压呼吸机的应用在供氧与改变胸腔压力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4.其他疾病的管理:对先天性心脏病及时治疗,纠正由于心脏结构异常所致的右向左的分流;积极控制好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发作;避免此类患者的感冒与细菌感染等,也是减少小中风发生的有效方法。

小中风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普遍,由于其发病隐匿,持续时间漫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被绝大多数患者所忽视。当小中风发生足够多而产生脑内认知功能减退,或肢体运动功能减退时,其最佳治疗时期已经错过。因此,需要及早认识并积极控制引起小中风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效治疗和控制老年慢性疾病的进展,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小中风的发生,保持大脑的健康状态。

猜你喜欢
血氧饱和度供血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糖臬之吻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辣语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无创呼吸机应用于治疗ICU病房重症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
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3例临床观察
巧用有机物的不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