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思考

2021-11-12 01:10陆伟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2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道德与法治小学

陆伟

摘要:儿童的特点是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习者认知水平有限,安全知識匮乏,部分学校教师和家长在安全教育方面做的不足,从而导致很多孩子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安全事故,威胁着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积极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思考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2-264

引言

完整的教育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显性课程是指根据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形式设计的课程。而隐性课程则是根据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展开的无意识、非正式的学习。和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内隐性,能促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中一步步地深入体会相关的知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单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点,而是要积极挖掘各种隐性课程资源,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构建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阶段早期学生脑容量小、看待问题较片面、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和具备游戏感的教学方式,更能得到学生的青睐。伴随身心发育和对注意力、思维方式的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增长,能够准确表达自我观点。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归纳、演绎、类化、比较、推理等方法来学习。晚期学生的注意力、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了解此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其特点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减轻课程开展的阻力,提高课程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二、渗透式隐性教育

1.借助适宜的教育策略,支持学生的探究学习。教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多样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支持性策略,引导学生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经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如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手部细菌的活动,播放热点新闻中租客3年将屋内变成垃圾场的视频,开展如何生活方面的讨论,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爱整洁的习惯。

2.基于学生视角,引发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新思考。教育改革引发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对于道德、法治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教师如何基于课程,立足学生真实生活,挖掘优质资源融入教育;如何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自然观的同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三、陶冶式隐性教育

1.环境陶冶。教室和校园的内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内生机勃勃,教室里干净有序,班级学习氛围浓厚,能够激发学生愿意学习的动力。为了更有效地发挥环境的陶冶作用,不能只让创设的环境自发地影响学生,还需要教师有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感受学习与生活环境的美好,习惯和喜爱上这种环境。

2.活动实践、辩论导入一般来说,活动是实现人自主发展的关键方式与动力。具有现实意义、真实性、自然性的教育活动,可让学生深刻体验、感悟。所有可调动学生眼、口、脑、情等的综合性课堂教学形式,足以迅速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确保学生增加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程度。例如,在教学《告别小马虎》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的“马虎”事件带来的不良后果引入课堂,以“邮件中的标点符号”为例,引导学生辩论“书写中的标点符号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问题刚一提出,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展开讨论,课堂氛围一下子就“燃”起来了。有人说“标点符号似乎没有那么重要”,有人说“书写时一不小心变马虎了,很容易就造成语句错误,最终产生歧义”。通过激烈讨论,学生可从内心深处认知“马虎”的危害性,真正做到“润人无声”。

四、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近几年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被广泛运用教学中。目前,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配备一台电脑,他们能借助PPT来教授理论知识点。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他们也要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做强化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还大大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我们知道,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会借助多媒体,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点形象化、直观化,学生不再觉得道德与法治知识比较艰涩难懂,而是能真切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用性。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表演父母在实际生活为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当学生表演结束之后,教师让每位学生都分享父母为自己做过哪些事,而自己又为父母做过那哪些事,通过让学生分享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学会感恩和理解父母。这个时候,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便于深入掌握责任意识的真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还有很多隐课程资源是可供使用的。若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开发班会、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隐性课程资源,则有助于构筑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苏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18):197.

[2]林玉清.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天津教育,2019(20):42-43.

[3]李磊.刍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考试与评价,2019(03):88.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