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融合

2021-11-12 06:09王燕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9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三角形数学知识

王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9-390

在现行新课标的要求下,教材内容非常的接近生活实际,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要认真的观察生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归纳出我们的数学知识。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与我们学的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到底该怎样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简单归结如下:

重视基础知识。不管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基础知识是关键,如果基础知识不过关,就谈不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把基础知识扎牢,有了基础才谈得上提高,如概念,法则,公式等,如果这些没搞清楚,就谈不上知识的运用了。

能力的培养,数学上要培养的能力有很多,如计算能力,分析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视图能力等等。如果我们能有效的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真正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不再是一门弱势学科,而是一门让学生学起来觉得很愉快,很轻松的一门通俗容易懂的学科。

在小学阶段,计算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一个重点,因为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都比较基础,计算是贯穿整个阶段的主线,每一种题型当中都有计算,所以计算不可忽视。可平时上计算课觉得很单调,学生也最容易乏味,那这时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先教给他们基本的算理和口诀,在此基础上就要多训练,可训练是最苦的,单纯计算学生会觉得无聊,题做多了很累,教师批改也很累。我觉得这时,我们应该把计算训练课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上得别开生面,生动有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到达了训练的目的。

案例一:我上了一节活动实践课《小小超市》,这一节课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的基础上上的,是在刚刚上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后上的。其实这一节课就是一堂计算训练课,训练了学生的口算能力,但并不是单纯的计算,而是一堂非常有趣味性的游戏式的计算。我把实际生活中的超市购物搬进了课堂,使学生感到很亲切,有顾客,有售货员,有很多商品,让学生实地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有付钱,找钱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100以内的加减法。这就让学生发现了,原来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用到了我们课堂上讲的数学知识,我们课堂上讲的数学知识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了起来。学生觉得非常有趣,又调动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更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计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原来我们生活中天天都有可能用到计算,从而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案例二:教学计算中的简算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即使知道怎样做,但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果这时我们把计算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就简单易行,很容易懂了。如教学用减法的性质来简算这一节时,不单纯出示计算,而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简便这一性质。先出示:趣味折纸书每本8.6元,童话大王每本8.4元,海洋世界每本7.15元,动物的故事每本7.65元。讨论的问题:(1)这些书小明都喜欢,但他最终只买了两本,他付给售货员16元,猜猜他可能买的是哪两本书?(2)如果小明只有15元,她只能买哪两本书?(3)如果他买了《趣味折纸》和《童话大王》,付给售货员2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第(1)(2)问既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用不同的策略计算的能力。第(3)问时,我问学生有几种付钱方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提出了三种,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又从这三种方法中提炼出了“减法的性质”这一简便算法。三种列式为:20-8.6-8.4,20-8.4-8.6,20-(8.6+8.4),再问哪一种简便,都一口同声的回答第三种。因为这一种最后一步是整数的减法,要容易一些,抓住这一契机,提出“减法的性质”并说明可以用这一性质对计算进行简便。20-8.6-8.4=20-(8.6+8.4)。这样根据生活实际总结出来的简算,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掌握了,就不会再出现20-8.6-8.4=20-(8.6-8.4)这样的错误了。

小学阶段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也是一个重难点,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容忽视的是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而且要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而且还要多读,在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说:读一次没懂的,再读,多读几次,直到读懂了,再去分析。

案例三:在教学分数乘除法时,学生找单位“1”是关键,找准了单位一就确定了计算方法,明显的单位一学生都会找,可隐藏着的单位一学生就不一定会找了。如标价1650元的商品打八折后仍可赚10%,如果按1650元售出,可赚多少元?象这样的题型,很多学生不知道10%的单位一是谁?这就要求学生多读,多理解,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知道赚10%是赚进价的10%,问题就解决了。诸如打折的问题。买几送几问题,怎样租车更合算,怎样购票更合算,都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这些题型,首先要求学生要有阅读分析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多积累生活经验,对数学很有帮助。

小学阶段,视图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重难点。个别学生到中学以后以几何感到困难,就是没打好这方面的基础。生活中的几何随处可见。把我们学习的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具体事物,让学生观察感知,从而形成空间观念。学生的很多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

案例四: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课前先布置学生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三角形起了什么作用。教學时,有些学生不太理解,我就让他们拿出课前收集到时的信息,想一想为什么要用三角形。还带着他们到校园里去观察,窗户的防护栏下面用到时了三角形。厕所的水箱处用到了三角形。为什么要用三角形?就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中感知到了几何图形的存在。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在教学梯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体,圆柱,圆锥等几何图形时,都可以找到生活中的事物原型。如求包扎礼品盒子的绳长,我会实地演示给学生看,这不是单纯的求棱长和。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问题,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这些知识,这些图形,用实物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认识更加清楚,也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这说明我们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相融合的。

案例五:教学旋转与平移内容时,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旋转,哪些地方用到了平移,并带来一些物品展示。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说出了生活中的很多旋转平移现象。还用带来的物品展示出了旋转和平移。我还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做旋转和平移。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做旋转和平移。最后用课件让学生欣赏了很多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让学生体会旋转和平移的美感。这一节课真正是一节趣味性很强的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引导好学生,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学会认真观察生活,就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并且,运用我们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有效的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三角形数学知识
三角形,不扭腰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通过变式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画一画
假期数学竞赛指导(二)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