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四句”诀

2021-11-13 00:52时金林
名家名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记性王奶奶家风

时金林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成长的摇篮,家是一个人精神的港湾,家更是一个灵魂的栖息地。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德格物,立己达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经典古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就是主张“由内而外、推己达人、家国同构”,将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紧密相连,十分重视家庭、家教与家风建设。

常听父亲说起我的祖父,他是一位私塾先生,饱读诗文,在乡里乡外小有名气。他一生耿直,刚正不阿,对待子女既和善又严峻,真正做到宽柔相济。在岁月艰苦的情况下,几个子女都进学堂上学,大伯读到初中,我的父亲则上完了初小。即使是初小毕业,在全村也算是凤毛麟角。我的母亲,虽然只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但母亲既知礼又识时事,稍有闲暇还注重学习。在我印象中,母亲常在煤油灯下看《故事会》《知音》等一些杂志,还有像《铁道游击队》这样的一些小人书。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也喜欢看书。后来,我居然也做了一名人民教师,也算继承祖业。家庭的环境氛围以及家教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教育就像是“水中之盐”,往往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染。也许,这就是家风。

回忆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并没有高悬什么标语,也并未留下什么训诫之词。印象特别深的是父母对我们常说的一些话,比如“人穷志不穷”就是他们经常念叨的。

我的父亲弟兄姊妹算起来有七八个,因家境贫寒而迁居至新辟的邻乡。父亲含辛茹苦,做了一辈子的泥瓦匠,同时还要和母亲一起照料好几亩农田。早在20 世纪80年代,即使披星戴月、耕作不息,可家里仍然会出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迫之境。每每米缸里余粮不多时,父亲总是愁云密布,眉宇间凝成沉重的“川”字。倘若跟亲朋邻居匀得小半袋粮米则立刻喜上眉梢,反之,则默默不语,枯坐长久。在我印象中,父亲的身形并不高大,平时也很少抱怨。他只是将一切的苦处、难处,一个人去扛。“人穷志不穷”,这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父亲总以为,任何苦处、任何难处只要忍一忍或者熬一熬总能过去,但不能失了尊严、丢了品性、没了志向。在我的记忆中,隔壁的王奶奶家烧了大鱼大肉,王奶奶再怎么乐善好施,我和妹妹在不经过家长同意的情况之下是坚决不受的。

生于斯,长于斯。农人的家庭多多少少会受思想狭隘的羁绊。然而,在父母的指引下,我却很阳光、豁达。这源于父母常对我们说这样的一句话,“不要紧,有多大事呀!”这句话,就像一剂安慰药,鼓励着我不断前行,敢闯敢拼,即使失败也不气馁。记得初二体育课上,因为几个大男生在一起“赌勇”,看谁跳沙坑跳得远。结果,我在跳的时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正好后脑勺着地,医生说可能会引起轻微脑震荡。当时,我很慌乱,想到快要中考了,担心影响自己的学习。那段时间,神情恍惚,对于我来说,像是天要塌下来了。而父母的话,却让我醍醐灌顶。“不要紧,有多大事呀!考不上,可以再考一年。即使在家种田,也值!人生嘛!……不要紧,有多大事!”那段时间,特别流行看《霍元甲》,学着练功。在父母的鼓励下,我每天早上5 ∶30 就起床练吞吐气息,晚上睡觉前练打坐。通过这种方法,果然减轻了我后脑勺隐隐的疼痛。后来,直至我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可能这是心理暗示的效能罢了。以后无论在爱情还是工作中,大凡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能用“不要紧,有多大事呀”这样的心态来面对。

此外,对我有影响的还有两句,分别是“要长记性”和“长幼有序,学会呵护”。前者,是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母亲经常唠叨的一句话。现在看来,“要长记性”,其实是要我们学会“吃一堑长一智”,要学会反思,总结经验。后者,特别是教育我的,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在父母看来,做哥哥的就必须要呵护好妹妹,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现在看来,“人穷志不穷”,教会我们学会立志;“要长记性”,告诫我们学会反思;“有多大事”,教给我们学会包容;“长幼有序,学会呵护”,让我们明白了关爱。原来,在父母质朴的语言中,孕育着教育的大智慧。如今,我们也为人父母,一定要将这家风“四句”诀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记性王奶奶家风
一共几个人
失忆
智擒小偷的王奶奶
失忆
家风伴我成长
好记性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善意的谎言
记性与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