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中的精神分析学说

2021-11-13 01:29陈亦鸣
名家名作 2021年3期
关键词:弗洛伊德潜意识冲动

陈亦鸣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艺术

(一)简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深刻浸染了20 世纪心理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等多个学科,兴起了一股欧洲超现实主义风潮并影响至今。他在对精神病人思想及行为状态的研究中发现患者发病与正常时的思维是区分开的不同状态,潜意识、前意识与意识的关系由此浮出水面。潜意识是人们无意识非理性的本能冲动,前意识是理想化的存在,而意识是自身偏理性的精神活动,受前意识制约且压抑着潜意识,进而由此提出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理论在阐释艺术的规律、艺术创作的意义方面也有所建树。他认为艺术表达是艺术家心理压抑的产物,艺术创作是为了发泄那些被压抑的冲动——人类潜意识的欲望。他的学说解放了艺术家的个性和想象空间,革新了 “艺术规则”的固化思维,使艺术领域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文艺形态,激起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浪花。超现实主义创始人布勒东在《超越现实主义第一次宣言》中谈道:“所有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都应当感谢弗洛伊德的历史发现,由于相信这些难能可贵的发现,一股尊重人类潜意识的资源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有意味的艺术思潮,进而开辟出艺术的一片新天地。”

(二)弗洛伊德理论对艺术思潮的影响

1.梦的解析

1900 年发表的《释梦》理论,标志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正式确立。他提出“潜意识”才是人精神的内核,被压抑在潜意识的本能冲动结合梦的形式作为发泄的方式:“美是具有某种意义的,梦代表着人们潜意识里愿望的实现,是一种有效的精神现象。”这种潜意识在理性意识中无法感知,而梦唤醒了被压抑的欲望使之与现实相连结,梦是愿望的满足。弗洛伊德将白日发生的事件和深层记忆接触结合形成的内容称为 “梦日”。也就是“记忆清晰的近期材料,在显梦中往往作为隐梦的代表发挥作用。这一方面激活了被遗忘的隐梦思想,又巧妙地伪装,顺利地把它们带进意识。由隐梦的思想建构成显梦的内容,梦的工作过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体与伪装。”弗洛伊德梦与潜意识的研究理论糅合了现实意识与潜意识,突破现实理性和原有的逻辑观念对思想的禁锢,解读了梦隐藏着的深层含义。

2.精神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不同的精神层面有其各自的精神活动,因此将精神活动分为前意识、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是人的心理因素世界中的首脑,他统治着整个精神世界,使之动作协调”。意识是人重要的心理活动,它是现实而理性的。潜意识是最原始最深层的非理性精神活动。比如被压抑的欲望,属于原始本能的冲动,不被理智和社会陈规所束缚。但“意识的状态是瞬息万变的”,意识与潜意识有部分是可以转化的,他提出“我们发现我们有两种潜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成为有意识的;另一种是被压抑的是不能成为有意识的。那种潜伏的、只在描述意义上而非动力学意义上的潜意识。我们称之为“前意识”;而把潜意识一词留给被压抑的动力学上的潜意识,我们有了三个术语,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它们不再具有纯描述意义。”前意识的概念由此浮出水面。

3.人格结构理论

在精神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即人格结构理论。“本我”代表潜意识,是每个人最深处隐秘的地区,有与生俱来的非理性的动物性本能。“本我”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缺乏逻辑性,具有破坏性和反社会性质,承载着所有本能的需要,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最宽泛的地区,遵从现实原则,代表理性的意识,是人可意识到的思维部分,是“本我”与世界的结合地点。它一方面有约束“本我”的原始性,另一方面又协调“本我”与社会现实的真实性,使“本我”与外界社会更好的协调,并采取梦、幻想等方式转移不能被现实世界所接受的本能冲动。“超我” 即前意识,它是在社会和传统价值观影响下形成的被规范化的自我,人格结构中内在的道德检察官。“超我”控制、约束“本我”和“自我”,是它们的理想化状态,且支持“自我”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去满足“本我”的欲望。

二、艺术与幻想的升华——本我自我超我

(一)本我

弗洛伊德借用了尼采的“伊底”(id),确立了人格中最深层、最原始、最不易接近的部分“本我”,它非理性混乱的特质弗洛伊德把它喻为“一口充满着沸腾的激动的大锅。”它最根本的欲望或者冲动,为各种本能提供基础原动力,它与生俱来服从于快乐原则,只为了本性获得满足。它与理性世界相距甚远,具有反社会性质。

“本我”隐藏于潜意识内。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底层存在着不为理性、道德所容纳的本能与欲求,它们才是个体生命最实在的‘本我’。‘本我’实际上是支配人类行为与思想最根的本原动力,虽然它受到现实规范的压抑,但常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梦代表着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弗洛伊德认为它若要获得满足要么依靠幻想或梦,要么通过自我调节用隐喻的方式来释放。

(二)自我

1914 年《论自恋》论文的发表,“自我”的概念被广泛关注。“自我” 代表理性的意识,如弗洛伊德所言:“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我们称之为他的自我。”它是由“本我”升华而来且与之相纠缠。“自我”调节“本我”,它一方面有约束“本我”的原始性,另一方面又协调“本我”与社会现实的真实性将内部兴奋释放到外部。弗洛伊德写到“被压抑的东西也并入本我,并且仅仅作为它的一个部分。”“自我”代表理性受现实原则支配,“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遵现实原则,一方面与意识现实世界保持着联系,一方面又对潜意识的欲望冲动进行审查,将某些原始混乱的冲动压抑回去并受到前意识的严密监控。

(三)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来自内心的道德理念,为“自我”确立了好和坏的范本,社会的理想和传统价值观是通过“超我”传递的。

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中提道:“自我是一种双重存在物,一方面必须为自己的欲望服务,另一方面作为与外界的连接点,为了充实自己,就不断把自己理想化,以求再次获得力比多的贯注。”“超我”是最理想化状态,“自我”的最高追求。就像精神支柱和道德标尺,在每个人社会行为中约束和规范着我们,我们所想展现出的最完美的形象,便是潜意识里理想化的形象。

三、艺术创作的幻想

1910 年发表的《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标志着精神分析学从心理学角度这一创新维度欣赏与解读艺术、阐释艺术创作的意义。他理解道:“艺术家的第一个目标是使自己自由,并且把他的作品传达给其他一些愿望同样被压抑的人们,使这些人得到同样的发泄,他那最个性化的,充满愿望的幻想在他的表达中得到实现,但它们经过了转化——这个转化缓和了幻想中显得唐突的东西,掩盖了幻想个性化的起因,并遵循美的规律,用快乐这种补偿方式取悦人,这时它们才变成了艺术品。”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品深层次里隐含了艺术家“本我”人格中不为人知的内容,它是艺术家发泄欲望制造幻想的载体,幻想经过包装与现实糅合,隐晦地包含在作品中表达出来,有同样压抑情感的人们能因此得到共鸣。欲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满足,压抑得到释放。所以他说道:“相当多的人一起试图通过幻想重新塑造现实,来避免痛苦,寻求幸福与庇护。”

由弗洛伊德的学说可以见得,许多艺术作品中隐约透露出的欲望与艺术语言是精神分析学的一些融合和体现,正如艺术史上流芳百世的作品能让观者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意图意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影响了艺术家们,也为我们指明了艺术创作的深层原理。

猜你喜欢
弗洛伊德潜意识冲动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艺术行走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冲动
漫画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他的冲动我的迷茫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