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的“景本位”报道模式探析

2021-11-13 11:32荆中楷
新闻前哨 2021年2期
关键词:水灾灾情灾难

◎荆中楷

新中国成立以来,灾难新闻的报道模式随着国情与执政理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论述。

孙发友认为,中国灾难报道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之前以“人”为本位;其后以“事”为本位。王蕾认为应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8年,知情不报或选择性正面报道;1978~2002年,开始完整全面地报道灾情;2002~2008年,注重以人为本,公开报道是常态。董天策等人认为,1949~1980年的第一阶段为“党本位”报道模式,1980~2003年的第二阶段为“事本位”报道模式,2003年起的第三阶段是“人本位”报道模式。

综合来看,董天策等人的观点更为切合实际,但是在2020年,文中所言的“人本位”的全息开放报道模式发生了转向,南方水灾的报道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反映出当前媒体有从“人本位”转向为“景本位”报道模式的倾向。

一、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演变过程

“党本位”阶段为1949~1980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的《关于救灾应即转入成绩与经验方面报道的指示》中,要求应该注重救灾成绩与经验方面,一般不要再着重报道灾情,因此,“报道历史前进中的英雄主义和前进中的社会主义现实是新闻记者的首要任务,而暴露和批评是第二位的”。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报道中,这种“首要任务”表现得最为极端,第一篇消息在震后3天才由新华社记者发出,全文化悲歌为凯歌,只字未提伤亡数字与受灾情况,只有党和政府的关怀。

“事本位”阶段为1980~2003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民主法治进程加快,灾难新闻的报道模式也出现了转向,真实性客观性加强。1980年7月22日,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事件得以公开报道,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标志性灾难新闻。1987年中央在《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于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可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突发事件,应作及时公开的报道。之后重大灾难新闻,如新疆克拉玛依市大火,武汉长江大桥公共汽车爆炸案,河北张北地震,山东烟台海难等,中央媒体皆作了及时公开的报道,相比前一阶段有了长足进步。

“人本位”阶段为2003~2020年。2003年非典疫情的报道,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成为我国灾难新闻的一个转折点。2002年11月出现非典疫情,直到2003年2月10日,《羊城晚报》才后知后觉地发布了第一篇非典疫情报道。2003年4月20日,胡锦涛强调疫情应定期公布,不得缓报瞒报。之后,媒体在应对灾难新闻时更为灵活机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国家地震局在震后10分钟以内,便通过新华社发布消息,其后各种媒体火力全开,24小时不间断滚动直播。此次报道,无论是速度、范围、数量还是公开程度都史无前例,获得了全世界新闻业界的一致称赞。

二、“景本位”报道模式的新现象

2020年5月下旬起中国南方因持续强降水引发严重水灾,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此次水灾都是一场非常巨大的灾难,但是一些本该严肃的媒体却出现了将水灾美化、景观化、娱乐化的倾向。

2020年7月5日,中国气象科普发布《最美水上公路重现江湖!网友:自带仙气》;7月10日,界面新闻发布《新安江泄洪之后,下游富春江的24小时》,引用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与诗人吴师道的诗句描绘富春江风景;7月13日,中国新闻网发布《水位暴涨破历史,鄱阳湖一堤之隔泾渭分明》;7月21日,新华社发布《报告!我是长江2号洪水》,以洪水的口吻称:“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因为我脾气不是很好”;7月23日,人民网发布《航拍:安徽巢湖中庙寺被淹》。由此可见,此类报道频频出现,已成为一种现象级报道模式。

这种不关注灾情与受灾群众,只关注灾难中的景观的报道模式,即为“景本位”报道模式。人为美化修饰后的水灾报道,也许并不可直接划分为假新闻,但极而言之也只是部分真实,应归入失范新闻之列。

三、“景本位”报道模式问题探究

(一)媒体失语

2020年7月12日,微博热搜前五十条大多与娱乐相关,无一关于水灾,在微博以“洪水”“洪灾”“南方水灾”等关键词搜索,相关热门也只有几条零散的官方媒体微博,点赞、评论与转发都极少。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灾难报道是一个由国家主导的被建构和诠释的过程,在政府的乐观主义宣传与实际灾难管理能力之间,需要“宣传性媒体修饰、遮蔽和诠释”,媒体倾向于在议程设置上引导舆论,减少水灾报道,美化和修饰灾难,集中报道国外的灾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媒体对南方水灾失语,丧失了专业素养,损害了人民利益,违背了人民立场。

(二)关注失焦

灾难新闻中,关注的焦点首先应是受灾群众。2020年南方水灾中,安徽歙县,当地某茶厂3000吨茶叶被淹,损失金额达9000万;江西农村,20000人因为汛情过于严重断水断电;桂林阳朔,河面大小已经扩张到了平时的10倍之多,房屋倒塌,群众不得已紧急撤离。某些媒体忽视灾民与灾情,转而专注于报道洪水中壮丽的景观,用艳丽的色调和壮阔的航拍来展示灾难,用洪水拟人化的口吻萌化灾难,属于关注失焦。媒体应有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境遇,尊重灾难中的受害者、受害者家属以及新闻受众,这恰恰是“景本位”报道模式的欠缺之处。

(三)消费灾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体经历了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为了争夺市场受众,一些媒体开始丧失底线,发布吸引眼球的耸动新闻。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无论是互联网平台还是媒体,都一致向流量看齐。灾难新闻文字沉重,画面残酷,负面性较强,平台会为了商业考量限流,某些新闻工作者因此将灾难新闻的视角从人转移到景观上,视灾难为牟利的工具。这种“灾难美学”式的报道,迫使公众成为冷眼旁观的他者,公众的关注成为置身事外的凝视。于是,灾情与受灾群众变为可以观赏与消费的景观,人与人的本质背道而驰,成为异己的存在。

结语

灾难报道促使我们反思受灾原因,天灾难以避免,人祸重在防范。媒体不应用煽情代替反思,用所谓正能量叙事混淆问题,用航拍的大视角虚化报道焦点,用洪水的壮观掩盖受灾群众真实的苦难。2020年出现的“景本位”报道模式是一个警钟,提醒新闻从业者回归“人本位”的报道模式,维护人民利益,关注人的尊严,在报道中使用理性话语模式,坚持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坚守职业操守和人文关怀,坚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猜你喜欢
水灾灾情灾难
雷击灾难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长庆油田:灾情就是命令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怎么办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