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兴起原因

2021-11-13 11:51李凯旋
新闻前哨 2021年4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文人权力

◎李凯旋

文人论政是中国新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鸦片战争时的封建中国,发展迟滞,民生凋敝,如何变法图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任务和夙愿。以报纸为阵地,议时政、开民智成为当时文人与封建势力抗争的主要途径。从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首开文人论政之风算起,到1948年储安平的《观察》被国民党查封,这一传统至少绵延了75年。在文人论政传统下,中国近代的报刊作为观察者和评论者,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马克思主义新闻事业的新篇章。

反思和研究文人论政的历史,对今天的新闻人来说,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与权力的博弈是文人论政中反映出的一条主线。权力生产出知识,知识的存在又巩固了权力,从而催生出新的知识。本文以权力与知识的关系作为视角,对文人论政兴起原因稍作探究。

一、研究现状

文人论政是研究中国新闻史十分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选题,近年来受到持续的关注。目前学界对文人论政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角度。

第一,文人论政产生到消逝的七十多年间历史的考证。梳理近代著名文人和报业家、记者的生平、职业实践、作品以及新闻思想。第二,将文人论政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结合起来,从更深的历史深度中考察文人论政的文化来源。第三,对主要报人或报刊、栏目的个案研究或横向对比。以期通过对具体个例的细致考察,以小见大,反映出文人论政的历史传统,作为一个个截片帮助厘清文人论政的历史脉络。也折射出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特殊传统。

总体来说,目前关于文人论政的文章或是梳理文人论政的传统,或者单一地从个体人物的新闻思想进行研究,涉及内容比较广泛。本文在阅读史料和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知识——权力关系为侧重点,浅谈文人论政兴起和消逝的原因,以期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二、“文人论政”传统形成的兴起原因

(一)“议政”传统与报纸的赋权

封建中国一直将儒家文化作为正统思想,用以巩固王权、教化百姓。儒家文化提倡家国情怀,要求知识分子积极入世。无论是历朝历代的封建士大夫,还是清末民初受西方思想影响后的进步知识分子,都有着自强报国的愿望。

但在封建中国的权力结构下,议政并不是一件人人能做的事情。自唐朝正式确立科举制以来,平民阶层与士大夫阶层确立了比较稳定的输送关系,但真正进入政界的平民知识分子更是少之又少。对未能进入体制内的落魄文人来说,议政只能通过诗词作品的创作或乡野间的聚会讲学,很少就时政发表真正有价值的见解。

而对于官僚体系内部的知识分子,议政依旧困难重重。虽然在明朝之后,官僚阶层已经成熟,成为能够真正制约君权的力量,但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君主的权力还是压倒性的。忠臣直言进谏而被处刑的案例不胜枚举,君臣政见不合而引发大规模的官员上书请愿甚至示威的行为虽然胁迫了皇帝,也会从其他方面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但权力对文人绝对压制的状况在清末得到了改善。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开始涌入中国,大量作为思想殖民工具的外国报刊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清政府也部分放开了对办报活动的限制,使民间人士办报成为了可能。文人论政传统的开创者王韬,创造性地发现了报刊与清议传统、立言理想之间的关系。他创办《循环日报》积极鼓吹变法,评论国事,开政论报刊之先河。梁启超以《时务报》为阵地,发出了变法图强的最强音。言论的放宽与报纸的赋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知识与权力的博弈状态,被权力压抑了数个世纪的知识终于能够落地,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

(二)科举制的废除与独立人格的获得

作为封建中国数个朝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科举制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举制不仅为治理国家招徕人才,更是将整个国家的知识纳入统治范围,由国家权力分配知识的生存空间。在此基础上,知识分子的言行总体与统治者保持一致,论政议政也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我修正,文人缺乏中立客观的立场。

西方列强不断加剧的侵略使部分封建士大夫开始觉醒。以维新变法运动为首,知识开始倒逼权力进行改革。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书。对知识分子而言,“仕学合一”的统一关系破除,能够以独立的身份和立场选择自己的职业、实现抱负。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开始转向关注底层人民、宣扬平等等更加进步的方向。

独立人格与客观立场的获得为文人论政提供了最具价值的精神内涵,“议政而不参政”成为了文人论政的重要原则。民初的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等都曾被当时的政府以重金高位诱惑,但都断然拒绝。正因客观中立,张季鸾领导下的新记《大公报》才能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样正气浩然的办报方针。文人论政传统下的知识分子,以言论报国为毕生追求,以国家和公民的利益为己任,在动荡的中国创造出了一个脆弱的公共领域,以舆论监督权力。

(三)西方进步思想的传入和经济状况的改善

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国门,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经济形态的转变和思想的启蒙。在严复、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引领下,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进入中国。在文人论政的兴起阶段,办报发言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发展新文化。陈独秀、鲁迅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的白话文运动,倡导简洁直白、言之有物,其中辛辣的短评、时评强烈抨击了落后的旧文化,马克思主义专号的设立也将马克思主义带给了中国进步青年,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权力关系的调整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了启蒙与更新,文人论政也应运而生。

西方工业技术、经济制度和观念的传入提供了新的知识型。借助西方的现代印刷出版技术以及商业化进程扩大的受众群体,报业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既可以实现言论报国的抱负,又能维持生计的最佳职业选择。在外国报业实践的基础上,一批本土的报人和报纸诞生,成为了报业市场有力的竞争力。知识提供的生产力使文人和报刊成为了一股新的经济势力,办报也成为“实业救国”的重要举措。王韬因《循环日报》的成功从落魄文人一举成为极具政治影响力的人物。史量才接受后的《申报》兴办教育和公益事业,组成了一个以报纸为中心的产业体系。尚可的经济状况为文人论政的存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保障。

经济支持也是知识分子能够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的重要支撑,报业家的不懈经营在困难年代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民营报纸的言论自由,使得国的舆论界始终没有被政党和外国势力完全操控,始终存在着民主进步人士的声音。

结语

文人论政传统诞生于近现代中国知识与权力关系的互动与博弈中,其发展也跟随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既有作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内在特质的推动,也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在因素的激发,因此探讨新闻实践的改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观的确立,从知识——权力关系的角度思考,或许能够产生一些更加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文人权力
文人与酒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