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四大名著的当代传播
——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的分析

2021-11-13 12:26杨树明
新闻前哨 2021年5期
关键词:原著渠道受众

◎杨树明

本文将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引入中国四大名著的传播研究中,从5W的角度探究传播学视域下的四大名著传播。所谓拉斯韦尔5W模式,是指H·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构成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简称“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一概念较为全面且系统地指出了指涉传播的五个重要因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

基于这一理论框架,本文将从拉斯韦尔5W模式出发,分别对四大名著的传播困境与解决措施两大层面展开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

一、四大名著的当代传播困境

1.传播主体:政治性诉求与传播意识淡化

四大名著自成书以来已经经历数代传播,对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进行讨论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且就四大名著的传播主体而言,传播主体的数代更迭以及同代多元,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传统意义上传播主体的辨识性。本文所提及到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指四大名著的出版机构,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纸质出版机构与影视图像出版集团等。目前,由于相关出版机构受到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从而在四大名著的传播领域中呈现出明显的“政治诉求倾向”与“经典文化传播意识的淡化”。

出版物由创作到出版往往会经历多道审查流程与审核机制,四大名著中部分违背主流价值观点的非时宜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动甚至是删节,原版四大名著的经典文本内容并不一定会完整的通过审核经出版机构进行传播。同时,在进行经典文本的影视化呈现时,也会因审核原因等对原著进行部分内容的删减,以满足传播的政治性要求,以免引起冲击主流价值观的恶劣局面与严重影响。

四大名著的当代传播不仅受限于外部传播环境的要求,还会因内部传播空间的挤压而陷入传播源头受阻的问题之中。在消费文化主义泛滥的大环境下,市场化的需求更加强调畅销传播产品的面世,以盈利为目的的出版公司很难避免利益的驱使,从而不得不将更多的关注点和宣传力度向更为畅销的文化产品倾斜,因而分散了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经典作品的宣传与传播力度。文化传播意识受到了市场化倾向的冲击,对四大名著的传播力度与重视程度今时不同往日。

2.传播内容:原著文本的误读“再传播”

四大名著多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原著文本也就成为了众多关于四大名著传播内容的一手资料。然而,现实中存在着部分传播内容背离原著的情况。如前文中论述的关于影视改编的现象,出于某种目的需要或为迎合某种媒介的传播特点,传播内容较原著相比有所改动,这便是对原著作品的有意误读。另外,还有无意误读。这种误读所导致的困境大多出现在“再传播”环节。一部分受众先行对原著文本进行理解,并愿意成为再传播者,将原著内容通过自己之口转述给他人,在这种两级传播乃至多级传播过程中一旦“意见领袖”出现误读,继而就会影响他人对四大名著的解读,传播中就会出现偏离四大名著真实内容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受众对四大名著内容的正确理解与认知。

3.传播渠道:碎片化渠道肢解整体理解

传播渠道的丰富性与否直接决定了传播受众的接受范围与接受能力的大小。多元化的传播渠道通过多种传播媒介的呈现,可以扩大传播受众与传播内容的接触面,从而使四大名著更高频地复现在受众面前,从而得到关注,实现更加有效的传播。如今随着短视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四大名著同样入驻此类传播平台。短视频的特点之一就是“时长短”,它往往凭借碎片化的传播特征获得受众群的青睐。但作为极具故事情节的四大名著,通过碎片化的呈现并不合适,短视频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整表达四大名著中某一情节,更难以呈现四大名著的全部内容。短视频时长的局限性在传播过程中会肢解了四大名著的整体性,破坏了内容情节本身具有的趣味性和连贯性,不利于实现四大名著的有效传播。

同时,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甚至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快节奏的阅读使受众更加难以回归到长文本、长图像等类型的传播渠道中,固化了受众的阅读来源,进一步地隔绝了受众接触到更多传播渠道的四大名著的可能性,对四大名著的整体性认知可谓是“道阻且长”。

4.传播受众:去年轻化态势显著

当前,四大名著的受众群体指向并没有显著的表征,在现有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相关受众群体的研究。但是四大名著传播受众的去年轻化态势已经成为了一个为多数人认同的事实。在信息快餐化时代,传播者与受众并不再是“你办我看”式的卖方市场,受众不再是信息的单纯且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较以往而言具有更大范围的可选择性。曾有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就“读过四大名著的人数”进行统计,其结果甚至不足总人数的一成。四大名著的受众群体去年轻化的特征已经愈发明显,尤其是对四大名著文本内容的阅读方面。因为多数年轻人虽然没有阅读过文本,但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四大名著的影像作品等媒介传播的内容。同时,四大名著的原文多含有用典、古文等,对多数习惯于现代语言的年轻人而言也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困难,这一传播障碍也加速了四大名著的传播受众更偏向于“老一辈”的进程。

5.传播效果:内外传播失衡

关于四大名著的研究,多数学者更愿意从对外传播的视角进行分析。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内对四大名著如何在海外实现优质传播的重视。然而,这种倾向于国际传播的观念使得四大名著的传播出现了“内外传播失衡”的结果。由于多数相关研究将目光总是聚焦于四大名著的对外译介、对外传播策略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四大名著在国内的传播发展。对四大名著国内传播的关注力度欠缺已经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诚然,在全民阅读的大力呼吁之下,关于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的阅读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四大名著的海外传播宣传力度相比,国内四大名著的传播效果有限,依然需要加强。

二、解决措施

针对四大名著在当代传播中遭遇的现实困境,本文特提出五点破局措施。

1.提升文化传播意识,关注四大名著

传播主体应该尽量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文化传播意识,明确经典作品传播观念。既要当好“经理”,也要当好“校长”,尽可能避免市场观点冲击文化传播意识的问题。作为审查机构的传播主体适当地“放权”,提供更加开放包容的传播环境,使得四大名著原著内容尽可能以全貌化的方式出现在受众面前。

2.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实现四大名著的多元化立体传播

破除碎片化传播弊病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为四大名著的当代传播提供尽可能多的适合的传播渠道,从而分化四大名著在碎片化渠道中传播的占比,弱化碎片化渠道的传播影响力,从而重新激发书籍、长文本等便于呈现深度内容或完整情节的媒介活力,从而利用多种媒介对四大名著进行复合式传播,使得四大名著的当代传播呈现出丰富性、立体性。

3.及时纠偏,保证四大名著传播环节“全保真”

不论是对四大名著进行影视改编,还是以口头亦或是其他形式对四大名著内容进行的再传播、再转述,都要坚持“真实性原则”。这需要传播者对传播内容做到全面且准确的认知,因此要确保传播内容的准确,首先要提高传播主体的素养,减少传播内容在两级传播甚至多级传播中的失真现象。其次,可以建立一定的专家纠偏制度,对四大名著传播中的误读问题进行及时的澄清与矫正,最大限度实现传播环节的全覆盖、全保真。

4.运用年轻化色彩,扩大受众圈层

鉴于四大名著的当代传播表现出了明显的去年轻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年轻圈层的部分受众。可以通过增加四大名著的年轻态色彩弥补该圈层的受众流失现象。如四大名著的影视拍摄启用具有年轻观众缘的“小戏骨”,或运用如“B站弹幕版四大名著”式的年轻化传播方式等,进而吸引大量年轻受众,实现四大名著传播圈层的扩大化,甚至最大化。

5.关注国内传播,突破四大名著传播新格局

在聚焦四大名著对外传播的同时,关注四大名著的国内宣传工作与研究力度。运用“全民阅读”等活动激发公众对四大名著的再认识、再重视、再理解;通过研究四大名著的国内传播现状提出具有价值的传播策略等,从而使得四大名著的传播格局跳脱出某一单一领域,而是实现国内国外双传播的新格局。

结语

四大名著的当代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或多或少地面临着现实困境。作为流传了千百年的经典作品,四大名著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要重视四大名著的当代传播现状,并积极为四大名著实现当代的优质化传播寻找有效对策,使得四大名著在新兴媒体的环境下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原著渠道受众
读原著学英语(三)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漂流瓶
拔牙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