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戏曲翻译研究
——兼评李正栓《河北戏曲名剧选译》

2021-11-14 11:14贺秀明郭娇云
戏剧之家 2021年23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剧目河北

贺秀明,郭娇云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经过数千年发展,不断改进和丰富,形成了百花争艳的景象。中国戏曲主要分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豫剧五大剧种。中国戏曲曾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重要文化影响力。1852年10月20日,在美国淘金热的鼎盛时期,中国戏曲就在一所能容纳2000名观众的美国剧院上演。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国戏曲几乎每天都在美国剧院上演。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走出国门的代表性人物。梅兰芳1924 年的日本巡演、1930 年的访美演出以及之后的苏联访问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将中国戏曲进一步推向世界舞台中央。然而,即使是艺术大师梅兰芳,在美国表演之初也频频受挫,因为,要想让美国观众看懂中国戏曲,绝不能单凭精湛的表演艺术,还需要根据受众进行一定包装和设计。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各种译介工作。若想让国外的观众了解中国戏曲的精髓,就得让他们从语言上获得直观理解。因此,剧本翻译至关重要。

一、河北戏曲翻译研究与实践现状

中国戏曲翻译研究关系到中国戏曲文化对外传播。然而,当前的中国戏曲翻译研究和实践虽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仍然相对滞后,并且存在不充分、不系统和不全面的问题。首先,中国戏曲有300 多个地方剧种,十多万部戏曲作品,“然而在这数量惊人的戏曲作品中,近几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已经翻译为英语的戏曲作品不足百种,不及戏曲作品总量的百分之一”。其次,由于翻译理论研究不充分,戏曲翻译中“不足翻译”“过度翻译”“过度异化”“过度归化”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外译戏曲在翻译过程中迷失“自我”。最后,国内对于戏曲翻译实践主要是以杨宪益、戴乃迭、汪榕培、许渊冲等翻译大家为主,而这些翻译大家的翻译著作也主要以《长生殿》《牡丹亭》《邯郸记》《西厢记》等受众较多的京剧、昆曲等为主,忽略了传统地方戏曲翻译研究,这也是当前戏曲翻译研究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难题。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给中国传统戏曲增添了地域色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比如川剧、河北梆子、山西碗碗腔,陕西秦腔等300 多个剧种。其中,河北戏曲广为传唱,深受观众喜爱。河北戏曲包括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秧歌、乱弹、哈哈腔等36 个戏曲剧种,无论在戏曲种类上还是在剧目数量上都名列前茅,对中国戏曲发展有很大贡献。

河北戏曲的翻译研究是中国戏曲翻译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今河北戏曲的翻译研究工作并不理想,由此窥见我国地方戏曲翻译研究的不足。根据中国知网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对河北戏曲翻译的研究主要聚焦河北梆子《赵氏孤儿》。《赵》剧是河北梆子的代表作,也是第一部传播到欧洲的中国戏剧。《赵》剧在18 世纪的译介与传播达到空前盛况,出现了英、法、德等多个译本。据史料查证,第一位对《赵》剧进行翻译研究的是法国传教士马若瑟。但是马译删去了《赵》剧中的唱词,只翻译了宾白,这种翻译因未能全面表现中国元曲的特点而广受诟病。对此,李奭学在《马若瑟与中国传统戏曲——从马译〈赵氏孤儿〉谈起》一文中,证明了马若瑟不但了解中国戏曲文化,还精通中国语言文化,并对马译《赵》剧的翻译策略作出解释,以此为马译版《赵》剧正名。朱姝以《赵》剧外译为例,对脱离源文本的删译、转译和改编是否还属于翻译范畴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赵》剧之所以成为中西交流史上“东学西用”的成功案例,吕世生将其归结为“源语文本经文化调适导向的翻译与改写实现了与目的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源语文本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得到升华”。这一观点的提出要求译者在进行文化输出时要遵从目的语文化的主流意识和审美标准,才能真正将源文本与目的语文化进行融合,最终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尽管《赵》剧在外译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仍存在突出问题,即其译本多为转译,未能以中文原剧本为翻译的源文本。因此,多数的译本不能完全表达出原作的韵味和其中的文化特色。除《赵》剧的翻译之外,河北戏曲的翻译研究尚未有其他进展,待学者们继续探索。

总的来说,河北戏曲翻译工作至今仍然是一个亟待开采的“金矿”。在李正栓教授编译的《河北戏曲名剧选译》这本书出版之前,近些年来,对河北戏曲的外文翻译实践与研究寥寥无几。正如李正栓教授在《前言》中指出的那样“虽然河北戏曲成就很大,剧目生产和演出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目前英译研究与实践极少”。因此,《河北戏曲名剧选译》的出版是对河北戏曲传承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为后续河北戏曲的翻译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河北戏曲名剧选译》介绍

《河北戏曲名剧选译》是河北省外语届翘楚李正栓教授领衔翻译的著作,2020 年9 月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河北戏曲英译研究与实践》的项目成果。李正栓教授是河北戏曲的资深爱好者,同时也对西方戏剧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颇有研究,且具有大量的翻译实践和研究基础。因此,在戏剧翻译方面,李正栓教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北戏曲名剧选译》这部译著中选译的河北戏曲名剧均为经典中的经典,能够充分展现出河北戏曲艺术的精髓和独特魅力。在原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刘仲武的建议和全程指导下,李正栓教授选取了四个河北经典剧种中极具代表性的四部经典剧目作为翻译对象。这四个经典剧目分别是:河北梆子《宝莲灯》,评剧《胡风汉月》,老调《潘杨讼》,丝弦《空印盒》。下面将对这四个剧目和剧本进行简要介绍。

河北梆子于2006 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梆子以河北省名命名,可见梆子剧种在河北的影响力。鼎盛时期,河北梆子戏班几乎遍布河北各地。《宝莲灯》是河北梆子中的经典剧目,创作于20世纪50 年代末,讲述了沉香劈山救母、孝行天下的故事。该部剧自问世便一炮打响,红遍了大江南北,其高超的艺术性和倡导的思想曾经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认可和赞扬。60多年过去了,这部剧仍然很受群众欢迎。选译的《宝莲灯》剧本由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改编。

评剧也于2006 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评剧形成于河北唐山一代,至今仍在华北地区和东北三省流行。评剧《胡风汉月》是一部经典历史剧,用新的视角重新演绎了蔡文姬和左贤王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2002 年,该剧由河北石家庄评剧青年团团长刘秀荣领衔主演,获得巨大成功,获得戏曲界各类大奖,成为了河北省经典文化名片。译著选译的《胡风汉月》剧本由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改编。

保定老调历史悠久,是河北省的经典剧种之一,于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调《潘杨讼》主要讲述了忠臣杨家将和奸臣潘洪之间善恶较量的故事,展现出了杨家将忠心为国,心怀正义的爱国主义情怀。译著选译的《潘杨讼》为河北省著名剧作家刘谷、方峥于1959 年创作的经典剧本。

丝弦也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路流派。其中石家庄丝弦为“中路丝弦”,于2006 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非常稀有的民间戏曲。丝弦《空印盒》是石家庄丝弦剧团的看家戏,讲述的是何文秀惩奸除恶,勇敢和黑恶势力斗智斗勇的故事。译著选译的正是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演出的《空印盒》剧目。

总的来说,这四部剧目弘扬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展现中华儿女亲情孝道、忠贞爱情、保家卫国、正义果敢优良品质的经典剧目应为世界所共享。正如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贾吉庆在为该部译著所作的序言中强调的那样,“亲情、爱情、家国情,以及行走于世的正义、正直,不仅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真善美,更是世界各国共同倡导的正能量……这四部剧所蕴含的精神是普世的,是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民所共有的,是可以引起所有人思想共鸣的”。因此,《河北戏曲名剧选译》的出版对推动河北戏曲对外传播,弘扬河北戏曲文化和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推动意义。接下来,本文将对《河北戏曲名剧选译》具体翻译内容进行述评。

三、《河北戏曲名剧选译》述评

戏曲不仅具有文学性,还兼顾表演性,这也正是戏曲翻译的难点所在。在戏曲的翻译上,《河北戏曲名剧选译》追求译文通俗质朴的同时保留了原戏曲的韵味。译者采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且遵循忠实对等的翻译原则。全书译文注重交际和可表演性,并且在传达戏曲思想内容的同时,兼顾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下面将从剧名、称谓语、文化负载词、唱词等方面对《河北戏曲名剧选译》展开简单述评。

首先,对剧名的翻译。由于书中选取的几部戏曲均为初次翻译出版的剧目,因此没有可以沿用或参照的翻译版本。在剧名的翻译上,译者没有结合戏曲剧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归化意译,而是保留了原戏曲剧目的风格,采用了较为稳妥的直译和异化的翻译方法。例如:第一个剧目《宝莲灯》被译为“Lotus Lantern”,第二个剧目《胡风汉月》译为“The Hu Wind and the Han Moon”,第三个剧目《潘杨讼》译为“Pan-Yang Lawsuit”,第四个剧目《空印盒》译为“Empty Seal Box”。这种翻译方法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译文的“信”,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同时也保留了戏曲的原典性和本真性。

其次,对称谓语的翻译。译者在对书中涉及到的称谓进行翻译时,大多采用了直译归化的翻译方法,尽量去靠近英文读者所处的文化和表达习惯,在英文中找对等词。例如,对宫廷剧目《潘杨讼》和《胡风汉月》中职位称呼的翻译,译者将“万岁”译为“Your Majesty”,“王爷”和“千岁”译为“My Lord”,“娘娘”则直接译为“Queen”,“将军”译为“general”。在《宝莲灯》中,译者将“官人”译为“husband”,将“娘子”译为“wife”,或者是译为较为亲昵的“darling”,将“娇儿”和“儿”译为“son”。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称谓语系统,但是英文中就相对比较简单。例如:选译剧目中表示“丈夫”的词有“官人、夫君、相公”等多种表达,而这些称谓在英文中只有一个对应的表达——“husband”。这种直译归化的译法,有利于英语读者对剧本的理解。

再次,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指的是某一文化独有,且在译语文化中找不到完全对应词的词汇。《河北戏曲名剧选译》一书中每个剧目都涉及到了有关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这些词汇的时候,多采用意译或音译加括注的翻译方法。比如,在剧目《潘杨讼》中,有关中国文化中“阴曹地府”中的“牛头”“马面”的翻译,译者采用了“直译加注”的办法,译为“ox head and horse face(devils in animal forms)”。“牛头”和“马面”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词汇,如果不加注的话,不清楚此文化背景的英文读者可能就不能准确地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达不到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再如剧目《胡风汉月》中,提及了“师妹”一词,译者也采用了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shimei(junior sister apprentice)”这种译文保留了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成分,有利于英文读者体会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表达。此外,《河北戏曲名剧选译》的四部剧目中涉及大量的典故、谚语和成语,译者在处理这种文化负载词的时候多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归化性调试,重在展现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表达人物思想。例如:典故“举案齐眉”(译为:Meng Guang lifts the tray to her eyebrows to her husband),“牛郎织女”(译为:The Weaving Maid and the Cowherd has become a good legend);谚语“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译为:No matter how tall a tree is,the leaves must return to its root),“骑驴看账本,走着瞧”(译成:let’s wait and see);成语“神通广大”(译为:infinite magic power),“壮志凌云”(译为:high aspirations)。这种翻译方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英语读者因对文化负载词的疑惑而影响理解文本意思的现象。

最后,对唱词的翻译。《河北戏曲名剧选译》的剧目中均含有唱词,其中剧目《宝莲灯》和《胡风汉月》中的唱词最多,并且其中的段落唱词多押尾韵,中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这也给译者的翻译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对于很难完美呈现原文韵律的唱段,本书译者选择表意为先,使译文读者清楚地理解原文表达的意思和传达的情感,做到“功能对等”,即,使译文读者在读译文时产生和原文读者读原文时相同或类似的感受。下面一段唱词摘选自剧目《宝莲灯》第一场“仙配”:

众仙女:(唱)仙山层叠耸九天,

啊,

暮钟朝罄漾云端。

翠岭尽染三春艳,

莺歌燕语晓风传。

呀,

霎时间瘴雾复弥漫,

猿啼松啸遍山间。

Fairies:(sing)The mountain overlaps and reaches into the Ninth

Heaven,

Ah,

The clouds overflow with matin bells and vesper chimes.

Verdant mountains are dyed by colorful vernal beauty,

Vernal breeze spreads singing orioles and twittering

swallows.

Oh,

In a split second the miasma pervades the mountain again,

Apes’wail and pines’roar overfill the mountain.

这个唱段主要描述了华山早春时的景象。在描写上,生动形象,寥寥数字就使“仙山”的景象跃然纸上。在形式上,中文每个句子押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译者以诗译唱,不盲目追求押韵而刻意修改原文意思。通过使用overlap,reac h,overflow,dye,spread,pervade,overfill 一系列英文动词,从很大程度上将原文的“仙山”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了出来。整个唱段的翻译用诗化语言展现原文节奏,表意全面准确,忠实原文,语义通顺,使译文读者在阅读时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结语

《河北戏曲名剧选译》是对河北戏曲翻译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探索,是中国戏曲文化“走出去”的一项重要成果。该部译著选译的原文是四部代表河北经典剧种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展现了中华儿女亲情孝道、忠贞爱情、保家卫国、正义果敢的优良品质和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具有多样性、经典性和普世性,可以展现河北戏曲文化的精髓。该部译著中的译文充分体现了译者对河北戏曲的精准理解,忠实通顺,朗朗上口;在尽量保留译文韵律的同时,清楚地传达出了原戏曲的内涵和情感,具有良好的交际效果。《河北戏曲名剧选译》的出版是对国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响应,对河北戏曲文化对外传播具有开创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剧目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舞台剧目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