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人工智能条件下新闻伦理失范现象

2021-11-14 11:22张福梅
声屏世界 2021年20期
关键词:伦理人工智能机器人

张福梅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AI)是一种应用系统,它利用数字计算机或其控制的机器来模拟、扩展和延伸人类的思维、感知环境等,以获取知识并取得最佳效果。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腾讯的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张小明)等,他们在给我们带来新闻采编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闻伦理失范问题。如何在不违反新闻伦理的前提下合理运用人工智能采写新闻,需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进行深刻反思。

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使得在新闻采集到新闻发布的每个过程都实现了质的飞跃。智能机器人不仅能足不出户写稿,也能与记者一起走出去采访。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首次推出的智能神器“媒体大脑”,从五亿网页中梳理出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舆情热词,15秒生产发布了史上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列出了“两会”报告里的高频词、新表述,为网民带来独特版本的“两会”观察。

湖南大学教授何芳明指出写稿机器人会推动新闻生产自动化,促进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人工智能时代下,写稿机器人将成为数字新闻报道的重要成员、编辑记者的得力助手,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从目前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机器人思维简单,依靠机器控制,具有程序化、模板化等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失范的表现

何为新闻伦理?新闻伦理是指新闻传播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何为新闻伦理失范?对于新闻伦理失范,学界至今还未出现确切的定义,此处笔者将其定义为新闻传播行业、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违背社会公德、行业准则、职业道德和个人价值观指引所采写报道新闻的现象。

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主要有“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新闻”“新闻敲诈”“冷漠新闻”“媒介审判”等,人工智能时代囿于大数据采集、算法分发技术的应用,新闻伦理失范问题愈发呈现不可控之势,从新闻采写到新闻分发到新闻接收再到新闻本身内容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本文将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失范表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采写方面,削弱记者的主体性和专业性。著名哲学家崔自铎曾指出“主体性是认识活动与实践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为自主性”。人工智能的使用,虽然提升新闻写作速度,但削弱了记者的主体性和专业性。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机器新闻”,其代表“写稿机器人”通过特定程序抓取重要信息,从而产出新闻文本。许向东、郭萌萌指出“人工智能新闻生产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结构化处理与分析、新闻价值判提炼报道选题、套用模版生成新闻稿”。这种采写方式无论是对人工采写新闻的模仿还是搜集新闻所需数据的需要,都表现出高度的机器自动化倾向。

例如腾讯的智能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每年可以采写30万篇体育和财经新闻;首届进博会上,新华社联合13家媒体运用“现场云”移动采编平台,收录记者上传的现场报道资源,一天内可以编发110条短视频。这样的速度是很多专业记者无法达到的,同时也削弱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作用,造成新闻伦理失范。

首先智能机器化的运作模式会侵犯记者的主体权力。无论是以报纸、杂志为主的传统纸媒时代,还是以电子媒介为主的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主体都是记者。人工智能时代,写稿机器人的使用使得智能机器人成为写作的主体,提升新闻的生产速度、减轻记者工作量的同时也剥夺了记者采写、创造新闻的主体价值;其次,智能化机器人写稿会削弱记者的专业性。传统的新闻活动中,记者承担新闻筛选、事实核查、流程把控和价值输出的职责,人工智能时代非专业化的机器新闻打破了人工记者采写新闻的生产方式,降低了记者的主要职能发挥。金融机构中已经有超过百分之九十交易员在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自动生成的摘要。

新闻分发方面,造成信息茧房,侵犯用户隐私权。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信息茧房这一概念。人们习惯于由自己的兴趣引导来获取信息,以至于自己的生活像蚕茧一般桎梏于“茧房”中。人工智能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实现个性化推送,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今日头条、每日快报、一点咨询都是以算法推荐为主的新闻聚合平台。许多手机APP如微信、微博、小红书、网易新闻、抖音、今日头条等跟踪用户信息,进行个性化推送,用户享受社交媒体娱乐的同时,信息的同质化使其陷入信息茧房的漩涡中。

陈昌凤、石泽指出算法推荐的基本原理为:根据用户个人特征、社会特征(经济条件、社会关系)、历史足迹等建立用户画像,将用户画像与标签化的信息进行适配,之后进行新闻分发。通过分析受众画像和个人阅读偏好,将不同人群感兴趣的信息进行重复推送,用户长期接受同类信息的影响,阅读范围越来越窄。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手机APP总在推送同类信息的困扰,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新闻资讯平台,一旦用户对某类视频进行点赞评论,之后这类信息会随时间增加成倍增长。如此分发信息会剥夺一个互联网用户获取信息多样性的权利,造成信息孤岛。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的海量搜集与分析,还会产生隐私安全问题。人工智能时代,信息采集方式变得更加隐蔽、渗透范围更广,人们不知自己的信息如何被泄漏,因此也无力做出避免信息泄漏的举措。在网上检索信息无意点到某汽车品牌的广告,隔天就会接到询问买车的电话。这是一种访客抓取技术,用户点击链接之后相关算法会在后台进行数据抓取,包括手机号码、个人需求、爱好等用户偏好等个人隐私状况都会被机器人挖掘。

新闻接收方面,新闻价值丧失,受众体验感差。新闻价值是新闻客体对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的需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我们通常用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来判断一个新闻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算法推荐可能会导致新闻偏见,作为个体的记者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制作的新闻作品价值较高。算法是计算机根据一系列指令和程序将输入内容转化为输出内容的操作程序,没有人的思想和道德约束,制度化生产会引发各种新闻伦理问题。根据聚合类算法的工作原理,当迭代次数有限时同类信息会被重复推送,导致信息疲劳。这会影响用户良好的信息获取体验。

具体来说,在新闻主题方面,机器人会迎合读者需要自动生成知识图谱。封面新闻的写稿机器人“小封”通过大数据计算,新闻选题以天气资讯、一周新闻热点、地震灾害新闻为主,缺乏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智能写稿机器人无疑在新闻数量和产出速度上占据上风,但只会套固定模版的生产模式,会大幅削弱新闻作品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用户丧失阅读意向。同样,在新闻价值方面,从判断新闻价值的五要素看,人工智能报道新闻仅做到了时新性,速度极快,无与伦比,美联社的Wordsmith每秒可以产出2000篇财经新闻。人工智能推荐和分发的新闻大多关于个人兴趣,对社会民生、国家大事等公众事务的关注度少,造成类别失衡,影响大众媒体的社会服务职能发挥。

新闻本身内容方面,态度冷冰,模版化严重。人工智能说到底依旧是“机器”,没有人的感情,缺乏人文关怀意识。以腾讯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和人工记者2020年7月16日对天气报道的稿件为例。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报道为:7月16日,天津西青,阴,最低气温24摄氏度,最高气温34摄氏度,西南风3级。天气炎热,建议短衫、短裙、短裤等清凉夏季服装。而人工记者报道表述为:今天开始入伏了,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是一年中热的季节,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三伏为什么热?……从两篇报道可以明显感受到,AI报道缺乏温度,态度冷冰。

机器人报道行文过于模式化,语言枯燥乏味,局限于简单的事件新闻和固定模式,结构雷同,用词重复率高。以今日头条旗下的人工智能小记者“小明看体育”分别于2021年7月7日和2021年7月9日对NBA比赛的报道为例:《布克命中7个三分,砍下31分,太阳主场118比108大胜雄鹿》《保罗命中4个三分,拿下32分,太阳主场118比105力擒雄鹿》。仅从标题看,该人工智能小记者使用了大量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句子的排列顺序也相同。在消息泛滥的时代,受众更喜欢深度的报道和独到的分析,而机器人新闻仅局限于简单的新闻事件和固定模式,导致新闻枯燥乏味。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问题应对策略

以人为本,继续发挥记者的主体性和专业性。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媒体应适应时代的变化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记者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传统采编技能外,还要掌握图片、视频的制作技能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发稿流程。数字媒体时代,媒体机构应继续强化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坚持记者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不能让机器的自动性取代人的主体性。

记者的专业性、理性思考能力、对新闻价值的把控和人文关怀是任何人工智能技术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在人工智能参与新闻采写编过程中,应继续发挥人在新闻实践中的决策和主体作用。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标准,新闻的采写和传播以及智能算法的应用应当符合以人为本的福祉,人工智能作为辅助人的技术工具,应该将把关能力归还给专业化的媒体记者。

规范隐私保护,重塑信息筛选机制,突破信息茧房。2020年7月24日,工信部集中曝光了58款侵犯用户隐私的APP,依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对手机应用侵犯用户隐私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整改。违规行为主要包括盗取个人信息,过度索取访问权限,私自向第三方共享等问题。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的孟小峰教授认为,数据是精神和物质的延伸物,隐私保护要和数据发展相伴而生,要解决隐私问题,首先需要认真思考当下的数据生态,确立对数据的充分认识。

具体措施包括:政策方面,进一步规范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国家安全法》里对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并不充分。企业方面,建立自律模式形成典范。苹果公司建立数据中介清算所,所有的数据获取者都需要到中介清算所登记并进行清算,之后再进行二次分配。360反诈骗专家裴智勇提出“三方制衡”原则,数据的所有者、运营者和安全管理者要分开,避免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出现。

技术方面应重新回到数据生态中去,重新确立对数据的充分认识,在技术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对于信息同质化严重的新闻,采取记者深入调查、深度思考为主,智能算法推荐分析数据为辅的方针,有效减少信息同质化。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主体作用,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和控制,实现人机共生。

严控新闻题材和质量,提升新闻价值。人工智能技术会根据用户需求自动推送个性化信息,对于没有价值观和是非观念的未成年人,一旦被有害或不健康的信息侵扰,就很难逃脱这个魔掌,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这种现象,建议在通过大数据算法推荐新闻之前,按照年龄层级做用户基本区分,未超过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搜索到涉及黄赌毒之类的有害信息时自动屏蔽,或者弹出提示窗口:用于学习时需在家长陪同下观看。继续发挥人机协同机制的共同作用,发挥人在新闻生产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新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提升新闻价值。经笔者调查发现,许多视频APP如南瓜电影、腾讯视频、哔哩哔哩、优酷视频等在打开时会自动弹出青少年模式或标准模式。信息资讯类APP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严控不良信息的传播,提升新闻质量和价值。

实现人机协同生产,增强新闻人文关怀作用。通过大数据算法生产出的新闻更新快、发布及时,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无法体现人类思维的细腻、情感,缺少人道主义关怀,读完给人一种冰冷感。虽然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新闻业的一些岗位会被机器人所替代,但新闻作品需要的依旧是有感情温度、有人性的写作。例如Google使用AI与人类协作生产新闻,注重时效性的同时也增强人类独有的人文情感关怀。未来人工智能应该在快捷、计算、个性分发等领域发挥优势,人机协同生产新闻,以便在调查研究、深度报道、评论分析等方面生产更优质的内容,以取长补短面向未来。

综上,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行业的应用,虽然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新闻采写分发上的优势,但是其存在的伦理失范问题亦很突出。那么,坚持记者在新闻生产中的主体性,通过法律保护用户隐私,提升新闻质量,实现人机协同生产新闻,体现人文关怀、减少同质化新闻,将是人们从根本上摒弃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伦理人工智能机器人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