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对我国国家形象建构作用的研究

2021-11-14 11:22于洋
声屏世界 2021年20期
关键词:纪录片渠道文化

于洋

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总书记的指示在为国际传播工作指引方向的同时,也指出了构建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必要性。

哈罗德·英尼斯曾指出,一种媒介创造一种文明,新媒介将日渐取代旧的媒介。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国际传播这种文明正在逐渐发展,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争端越来越激烈。中国想要在世界舞台上脱颖而出,形成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需要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构建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牢牢的掌握着文化输出霸权,借助时代华纳、迪士尼等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文化产品输出和意识形态入侵。对于中国来说,许多西方的文化产品假借中国文化的包装,在中国故事中渗透西方思想。在《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中,大肆宣扬着“女权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思想形态,弱化了家国情怀等中国传统价值观。这不但会导致国内受众遭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也将在海外受众面前构建了中国文化的拟态,使他们通过西方设置的“想象的异国”来了解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导致中国话语的失声。因此,挖掘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以中国的话语逻辑,让中国文化发声,建构国家形象的任务亟待解决。

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应用

纪录片作为一种利用影像建构真实世界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塑造一个国家国际形象的任务。为了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话语权、舆论引导力,我国的纪录片以多元立体的视角,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

文化历史:博大精深,继往开来。中国的文化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潜藏着深刻的文化灵魂,为创作者提供着不竭的灵感来源。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东方独到的审美视角与语言哲思,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以文化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为出发点,呈现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继往开来的宏伟画卷。

近些年的纪录片以丰富的题材构建了中国的文化形象,传统的饮食、戏剧、医药、建筑等纷纷走上纪录片舞台。以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它的播出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它将中华传统美食的烹饪制作与平民化的生活故事相结合,辅以饱含诗意的画面拍摄,更新了世界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人生活的交融,在出色地展现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完成了对当代中国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绘,打破了以往传统文化类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增添了作品当中的人文关怀,对纪录片创作者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另外,在挖掘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同时,创作者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新疆味道》《流动的盛宴》《神性的天空》等一系列展现少数民族文化魅力的纪录片作品在国际市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也使得国外纪录片工作者来到中国进行纪录片拍摄,如法国制作组在中方支持下拍摄的纪录片《走进贵州苗寨》播出当晚有523万观众收看了该节目,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吸引力。

人与自然:绿水青山,和谐共生。中国拥有广袤的领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雄奇壮丽的自然风景奇观和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在众多纪录片作品中有以航拍视角来进行广泛元素展示的《鸟瞰中国》《航拍中国》等,有选取单一元素进行展示的《天门》《秘境中国之天坑》等,有将自然地貌和人情风土相结合进行展示的《美丽中国》等。纪录片创作者选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示着中国的风景画卷,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大和谐。

以《美丽中国》为例,该作品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英国BBC联合摄制,拍摄了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和超过30个民族生活故事,使用了近80%的自然画面,以一种全新视角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该片以外国人的视角描述表现了中国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一方面使大量的国外观众了解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使许多国内的观众看到了未曾了解过的中国。

另外,纪录片创作者也将镜头给到了大熊猫、丹顶鹤、金丝猴、藏羚羊等中国独有的特色动物,其中中外合作打造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北美地区赢得了极其可观的票房。

科技创新:中国创造,争创一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科技能力的建设。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向从原本的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创造转移。纪录片创作者不再只关注科技本身,而将更多的视线转向科技工作者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科技形象不仅局限于科技成果,更表现在科技创造者身上,他们成为纪录片的主角,推动各领域的科技成果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这些纪录片以大视角,以每一项科技成果作为出发点,深度探究其背后的科研经历与人物故事,或将多项成果一同制作成系列纪录片,从而实现对科学技术、科研人员、科研故事立体形象的塑造。

纪录片《大国重器》把镜头面向装备生产制造的一线工人,通过讲述他们由制造走向创造的发展历程,构建了“技术自主创新、体制优势带动、绿色健康发展、成果世界共享”的国家工业新形象。中国的科技类纪录片承担着展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任务,力求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科技品牌展示给世界舞台,让中国科技创造的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升国际话语权。

对外传播渠道的转型

对外传播渠道的转型是互联网技术赋权下,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必然要求。

世界文化环境复杂多变,各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不平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长期垄断着国际文化市场,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中国的文化输出,阻碍着中国的对外传播渠道,影响着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的传播,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传播道路上充满着挑战。

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外传播渠道愈发丰富,西方文化霸权的垄断局面渐渐被打破。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推动着对外传播渠道的变革,传统单一的传播渠道渐渐无法满足对外传播的需求,严重限制了对外传播的效果和国家形象的塑造。

针对这一发展态势,纪录片对外传播渠道的转型成为必然。这也就要求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借助多元话语体系,以新兴的传播渠道实现立体化传播,拥抱新媒体技术,利用媒介矩阵更新我国的对外传播模式。

在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信息传播浪潮驱动下,我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不再局限在海外主流媒体,而渐渐转向社交平台、视频网站、社区论坛等这些对外传播的优秀阵地。如中方与菲律宾合拍的纪录片《视听福建》,就被剪辑制作成1-3分钟的短视频,在菲律宾当地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播出,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纪录片创作者致力于拓展更多的对外传播渠道资源,将中国文化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在国外投放。

纪录片创作者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传播案例,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的对外传播渠道,加强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水平,扩大中西方的共同意义空间,让中国话语的传播畅通无阻。

结语

综上所述,纪录片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有着强大而深远的力量,但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仍有提高之处,如市场化程度不足,尚未形成强大的品牌形象。纪录片创作者应当结合我国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实际状况,深入追寻中华文化深刻的灵魂内核,创作出更多展示中国大国智慧、大国形象的纪录片作品。另外,国际传播工作者要拥抱技术,大力推动传播渠道转型,继续开辟对外传播的新渠道,从而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进而提高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猜你喜欢
纪录片渠道文化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谁远谁近?
渠道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