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智能化传播路径探析
——以河北梆子为例

2021-11-14 12:21刘嘉雯郑梓怡韩晓雪陶怡然
戏剧之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河北梆子燕赵智能化

刘嘉雯,郑梓怡,韩晓雪,陶怡然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勃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智能+”这一概念,明确指示要加强互联网平台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研发,促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深度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智能化技术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为文化的挖掘、打造、传播、译介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创新媒介,能够更大程度地整合和利用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播尤其是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人工智能在智能化传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大数据、云计算重视受众的需要,提高了推送的精准度,数字化使文化传播变得更加高效,存储更加便捷,人工智能加深了对文化内容的挖掘,同时使文化的呈现更为立体、生动,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燕赵文化的定义及重要性

燕赵文化作为重要区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且意义重大。如何定义燕赵文化的问题受到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如周文夫等人就曾指出,“燕赵文化就是发生、蕴积、传流和发展在古燕赵区域的历史传统文化。”河北省委在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正式提出“新河北人文精神”。据此,燕赵文化的定义可阐述为在中华燕赵大地上孕育出的以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文化。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燕、赵、中山古国都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历史印记,但它们孕育、塑造出来的人文品格印刻在世代燕赵儿女的精神底色中,流淌在他们的血脉之中。燕赵文化的传承对于增强燕赵儿女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凝聚中华民族民族力量,培育优秀中华儿女,促进燕赵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发展,打造国际文化品牌有着重要意义。

二、河北梆子的定义和历史

河北梆子融合河北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依托通俗多样的表演形式,形成了一种具有浓厚燕赵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形式,堪称“农民艺术之花”。河北梆子在传播过程中体现了燕赵文化保家卫国的爱国情结、慷慨悲歌的文化底色、古朴浓厚的民俗气息,是燕赵文化智能化传播路径探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河北梆子文化的发展历经多次兴衰变化。作为原生态戏曲艺术形式的河北梆子最终形成于清道光年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都门纪略》载:“至嘉庆年,盛尚秦腔,尽系桑间濮上之音。”《梦中缘传奇序》载:“长安(北京)之梨园……所好唯秦声、罗、弋。”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河北梆子走向衰落,紧接着进入短暂的恢复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后,河北梆子受到网络和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不断冲击。疫情防控期间,大量优秀剧种向全民开放“云剧场”,邀请广大群众参与这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盛宴,在融入“云”时代的过程中,河北梆子创新了一些传播形式,获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河北梆子的国际化传播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生存再度出现危机。

三、河北梆子在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一)挖掘力度不足

虽然社会各界在河北梆子的媒体传播、文献研究、品牌打造上作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河北梆子的国际化传播中仍然存在数量少、内容不够立体化以及缺乏整体性、特色化等问题。原因之一在于对其挖掘度不够。河北省的各大报纸缺乏对河北梆子的深度挖掘和现实关照,彰显河北梆子特色的报道比较少;河北省主流媒体未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已开创的综艺类、娱乐性、知识性的节目缺少以河北梆子为专题的栏目;河北省各区域对于河北梆子重视程度不够,研究力度不足。在传播过程中,文艺工作者缺乏对河北梆子优秀剧目的深度挖掘与研究,对传播内容没有进行科学且全面的整合与开发,对现有的河北梆子资源发展脉络尚未进行专业化梳理,未将其与时代发展过程充分融合,导致了现有文化资源内容的碎片化、扁平化,最终阻碍了河北梆子的传播和发展。

(二)推送精准度不佳

在“云”时代下,一些地方文化工作者抓住时机,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推送方式,利用各大网络平台推广各自文化,许多地方文化都获得了受众积极的反馈,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相关人员智能化传播理念欠缺,现下河北梆子的推送渠道以动态传播为主,存在结构单一、展现方式单一、受众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导致其相关推送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多作品由剪辑拼凑而成,缺乏原装作品的推送和播映,内容也欠缺新意和精准度,使河北梆子在抖音、微信等网络平台上收获的关注度远远低于其他戏曲艺术,难以吸引潜在受众。当前受众文化需求呈现多样性、贴近性、时代性等新特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习惯,其能够获得河北梆子信息的渠道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应该开辟不同的渠道。

(三)传播手段有限

智能技术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河北梆子的传播仍以传统媒介为主,智能化应用率较低。受“云”时代的推动,河北梆子虽然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平台进行传播,但仍然存在传播手段有限、传播效率较低的问题。在智能化传播中,河北梆子的智能化传播注重动态传播形式而忽略了静态传播形式。河北梆子的相关文献、刊物、书籍等静态化传播呈现出疲软态势:国内传播成果屈指可数,国外更是寥寥无几。在舞台表现形式中,河北梆子仍然坚持传统,极少与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合创新,影响了其大众化传播。

(四)国际传播受阻

中国戏曲走出国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来说,中国戏曲多以文化周、文化节等形式“走出去”。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世界的文化,河北梆子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中国的韵味,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气势。然而在国际传播中,面对的更多的是对中华文化并不了解的外国受众,由于固有的文化差异,外国受众难以理解河北梆子中体现的内容、展现的情感。同时,具备翻译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缺失,也极大地妨碍了河北梆子的国际化传播。

四、河北梆子智能化传播手段

二十一世纪以来,智能化技术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智能化的应用为河北梆子的传承提供契机,能够为其当下面临的传播难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

(一)深度挖掘内涵

河北梆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若要将其打造成中国戏曲文化精品,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解决河北梆子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数量少,缺少丰富性”“内容缺乏立体感和创新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河北梆子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并依靠人工智能对河北梆子文化资源发展脉络进行专业化梳理,全方位地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出特色化河北梆子文化品牌。针对燕赵文化挖掘度不足导致的相关研究数量少的问题,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河北梆子文化中尚未记录下来的文字、图像、事迹、活动等进行记录;对河北梆子文化中保留下来的大量文本、音频、图片、视频、实物进行数据采集;将采集和记录好的文化资源进行转换、再现、复原等数字处理;将整合好的文化资源收录至档案库中,达到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挖掘河北梆子文化的效果。

(二)创新传播手段

截至2020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唤起了观众的文化记忆,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找到了绝妙的平衡点。面对着新媒介、新环境,河北梆子的传播需要避开空洞枯燥的传播方式,采取新思路、新方法。

利用网络这一“第四媒体”进行文化动态化传播,设计并开发河北梆子文化专题网站、论坛;以“河北梆子”为题材,在海内外多处取景,邀请专业制作人、演员以及河北梆子文化的传承者参与作品的制作过程,以期制作出优秀精良的电视剧、电影、大型纪录片等文化节目;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等时下热门的媒介平台进行网络传播。

在进行河北梆子动态化传播的同时重视静态化传播。不断了解、挖掘河北梆子文化,组织建立以河北梆子文化为核心的研究小组,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的研究;借助文字的魅力构建神奇的文学空间,发表有关河北梆子文化的文章、期刊,编纂有关河北梆子文化的书籍,以具象化的呈现方式为人们创造出极具现代人文底蕴的氛围。拓展相关文物古迹的文化内涵,创造河北梆子的衍生文化,将其与现代生活连接。

(三)实行精准化推送

处于全球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中,文化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辟文化传播新渠道越来越符合大众的文化需求。目前,许多以地方戏曲为主体的APP 逐渐进入大众生活,“京声京事”“豫剧迷”“黄梅迷”都是专业地方戏曲APP 的代表。一些广播类、视频类开放性较强的APP 平台也逐渐引入戏曲内容,受到不同人群的关注。河北梆子智能化传播需要专业化团队打造专业化平台,将河北梆子文化分类化、精细化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同时,在河北梆子的线上传播中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将技术与现实融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人们在文化方面的关注点以及关注度进行数据分析,挖掘潜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规律和特征,并根据不同的文化受众制定不同的文化推广内容,让每一条传播内容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河北梆子文化传播进行实时捕捉、动态追踪和全方位分析、反馈。

(四)重视国际传播

“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河北梆子国际传播,我们必须注重“译介”的打造。广泛招募并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戏曲文化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成立翻译研究小组,了解河北梆子的语言特点,以及研究戏曲翻译的特点,掌握戏曲翻译的要领,在尊重各国文化的基础上,加大中译外的翻译力度,精准地翻译出有关河北梆子文化的一些文章、书籍、期刊和资料,尽可能地跨越文化障碍和隔阂,帮助外国读者准确理解河北梆子戏曲文化。

在剧目的选择与编排方面,文艺工作者用更加国际化的形式展现河北梆子文化内涵。大胆将河北梆子与国外戏剧相结合,用国际话剧的表现形式进行初步的融合和探究,以期形成更具文化包容性的文化表演形式;同时将文化以时下热门的互动节目或者短视频形式进行展现,将文化内容本身与宣传营销结合起来,在国外的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视频内容;根据国外受众喜好,创造出更适合对外传播的剧目内容,用内容打动观众,体现河北梆子独特的韵味。

五、结语

河北梆子是燕赵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义凛然、慷慨悲歌的文化底色,底蕴深厚的戏曲表现形式诠释了燕赵文化古朴厚重的文化内涵。燕赵地区的戏曲文化彰显了燕赵儿女的艺术创造力,凝聚着燕赵儿女的审美习惯,蕴含着燕赵文化的精神魅力。而燕赵文化为河北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是河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元素。在如今的大数据背景下,燕赵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能够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儿女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燕赵文化智能化传播的成功不仅能够打造出河北的对外名片和文化符号,更能够促进河北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增强精神感召力和社会凝聚力。

猜你喜欢
河北梆子燕赵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当前社会背景下河北梆子艺术发展困境分析
水黑燕赵
燕赵英杰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河北梆子演唱的技法浅谈
浅谈河北梆子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