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视角下女性人物塑造的悲情之美
——以《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为例

2021-11-14 12:21朱燕飞
戏剧之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悲情奥尼尔曹禺

朱燕飞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9)

【关键字】男性视角;女性人物;悲情之美;《雷雨》;《榆树下的欲望》

20 世纪,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普遍流传开来,曹禺先生恰好拜读过,并就读后感想专门发表了一则谈话,表示自己被其中的悲情色彩感动得“流泪”。随后,曹禺先生结合自身实际经验,创作了《雷雨》,同样是一部悲剧。因此,本文对两者的代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将其中蕴含的女性悲情之美挖掘出来,对于扩充当前文学对于悲情之美的理解内涵,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简介

《雷雨》是一部话剧,于1934 年发表,其作者为著名的剧作家曹禺,这部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以当时中国社会为宏观背景,对几个具有浓厚封建主义思想的家庭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通过家庭中的几个人物复杂的矛盾关系,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深层问题,该剧利用这种叙事手法,让剧情跌宕起伏,吸引人心,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榆树下的欲望》由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所编,该剧剧情元素十分丰富,围绕人的“逐利”本性缓缓展开,人物形象异常鲜明,用戏剧的张力引发观众深层次的对于现实的思考。本剧在1936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二、女性悲剧意识的起源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早期生活经历会对成人之后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性格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一部文学作品,其精神核心就是作者的内在思想,作品的主基调也主要由作者的性格所决定,因此,探究《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女性悲剧意识,需要首先从两位作者的童年经历入手进行分析。曹禺与奥尼尔的童年生活,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文化氛围,都各不相同,但是两者在作品中呈现的女性悲剧共性主题,却都与两者严重缺失母爱有关,当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也体现在其具有特色的剧情上。

奥尼尔的家庭十分不幸,其父虽是一名演员,但是在全球巡回演出的过程中,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染上了嗜酒的习惯,而比他小十几岁的妻子,即奥尼尔的母亲则一生受苦。在生奥尼尔的时候,其父为了省钱,请来庸医接生,致使其母染上严重的毒瘾,之后在奥尼尔的成长中,其母被其父折磨的场景历历在目,让奥尼尔难以忘怀,这种经历是其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的直接起源因素。

曹禺的童年经历可能比奥尼尔要稍好一点,没有亲眼看到母亲受苦。曹禺生活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封建官僚家庭,衣食无忧,但是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自幼丧母的曹禺的生活十分压抑沉闷,其父异常严厉和专横,曹禺只得到了父亲的严厉,而严重缺少来自母亲的爱护,导致其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总之,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相似的童年生活经历,让两位剧作家在创作作品时趋于一致,均以家庭矛盾为主题,以母爱为精神内核。当然,不同现实文化的影响,导致其呈现女性悲剧意识的形式各有不同,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三、对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

在古希腊时代,由于科学技术落后,自然界内发生的很多现象都会被认为是神明所致,由此催生出了一个关键词,即“命运”,在整部古希腊的抗争史以及其中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古希腊的悲剧总是呈现出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最后抗争失败集中体现的悲情色彩。当然,古希腊的悲剧中也呈现了一种积极的抗争意义,虽然明知与天相斗,胜的概率过低,整个氛围都是悲剧主题,但是那种不甘的心态令抗争主人翁迸发出了远超普通人类的精神力量。

这种古希腊的悲剧精神直接影响了奥尼尔和曹禺,在其作品中以古希腊悲剧精神为基调,并融入自身独特的文化理解和时代特征,进一步对该精神进行了继承和发扬。首先是奥尼尔的作品中,其主角呈现出来的不断追寻理想的毅力和斗志正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内核。但是,与奥尼尔以及曹禺作品中主角相比,又有了细微不同,主角所抗争的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无所不能的神明,而是向内追寻内心深处欲望的解脱与矛盾,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每个缺少母爱的人都有俄狄浦斯情结,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这一部作品,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完全地展现出来。在文中,无论是主角还是与主角相关的其他女性角色,在奥尼尔的笔下全都将悲剧产生因素归结于内心“俄狄浦斯情结”的表达和发泄。因此,奥尼尔经由自身的经历,清晰地看到当代社会中大部分悲剧的产生都是由于当事人内心的精神危机,而其将古希腊的一些悲剧情节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正是想让希腊悲剧精神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迸发出新的内涵,在其笔下,大部分女性角色都是为了摆脱精神痛苦,但是最终屈服于现实生活,这种手法无疑是其自身的一种影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榆树下的欲望》这部作品是奥尼尔内心精神欲望的集中体现,每个角色都是其一个分身,在代替他说出对于这个社会的不满。

曹禺与之相比,受到希腊悲剧以及奥尼尔作品的双重影响,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希腊“命运论”的影子,特别是在《雷雨》中,大多数的女性角色都是在一种大环境下,企图改变自身的命运,然而人力有穷,无法改变挣脱命运之网的结局,比如四凤的经历就好像有一只无形之手在操控,这与希腊悲情剧极为相似。

总之,《雷雨》与《榆树下的欲望》这两部作品,在两位剧作家的特意营造以及自身精神内核的外显表达上,其中的女性角色的遭遇经历均呈现出一种另类的悲情美,正是这种悲情美才让两部作品成为传奇之作。

四、女性悲情之美的体现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古代女性的地位一直都处于边缘化的状态,特别是社会偏见尤其严重,这种现状令古代传统女性始终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其人生遭遇大都是以悲剧为核心。因此,曹禺与奥尼尔的两部传奇剧作,对于女性悲情的着重描写,也只是反映现实社会的一个工具,而且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类文学作品,才让更多的人关注女性,并对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关系体系提出质疑和思考。

两者的作品中,在呈现悲情女性角色的形象时,均摒弃了传统悲剧角色的固有形象,比如《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两部作品的女主角爱碧和繁漪,都有其深刻的现代象征意义。首先,《榆树下的欲望》的作者奥尼尔并不是一个男权主义者,甚至由于早期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其个性特征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他十分尊重和崇拜女性,因此,这种观念使其在塑造女性角色人物形象时,在传统固定悲剧角色基础上,进行了有效创新,用一种不断追求甚至是毁灭的形式来追求女性悲情之美,这种美感体现在其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女性角色相比于男性角色来说,心胸更加宽阔,这种反差美让观众印象十分深刻。此外,《榆树下的欲望》中女性悲情之美还体现在爱碧物欲向精神转变的过程,这与当时奥尼尔创作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当时的美国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这段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精神追求转向了物质和肉体的欢愉,作为底层生活的女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多残忍和不公平的对待,剧中女主爱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追求物质嫁给了老凯勃特,年龄相差几十岁,但是在剧情推进过程中,爱碧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逐渐凌驾在了物质追求之上,当其与老凯勃特的儿子发生关系并产生真挚感情后,不惜采取杀子的极端手段来体现出内心的痛苦,这种毁灭的文学体现呈现出了一种极端的美感,让观众能深刻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奥尼尔通过自身的上帝视角,创造出爱碧这个角色,通过剧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当时女性角色承载着的时代特征。

《雷雨》中的繁漪同样生活在一个畸形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下,封建思想和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剧中的诸多女性角色,如繁漪、侍萍、四凤等,都催生出了一种远超时代发展的个性,即追求性和情,通过物质和肉欲表达出内心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爱情的向往,即使面对巨额钞票时,也毫不动摇内心坚守的信念,这种与时代反差的美感正是曹禺特意营造,以及通过自身视角对于女性悲情理解的结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两部作品,呈现出来的女性悲情之美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细微的差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环境的影响。但是,从时代特征上来说,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比较低下,两位剧作家借由女性角色营造来表达自身内心的恋母情结以及社会的现状,确实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此外,两部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深度以及所采用的象征手法,大体相同,均是由女性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来体现女性悲情之美,加深观众印象的同时引发思考。

猜你喜欢
悲情奥尼尔曹禺
回归的心路历程——奥尼尔戏剧叙事研究
特里·奥尼尔:捕捉此刻
悲情英雄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我是鲨鱼 沙奎尔·奥尼尔自传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
悲情富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