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厢记》中崔老夫人人物形象

2021-11-14 13:06朱雪洋
戏剧之家 2021年27期
关键词:门第崔莺莺相国

朱雪洋

(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西厢记》主要讲述的是相国夫人、相国千金崔莺莺和丫鬟红娘将崔相国的灵柩运回故乡,途中路过普救寺,邂逅书生张生,从而展开一段追求恋爱自由,摆脱封建婚姻腐朽门第思想的爱情故事。其中,崔老夫人一直是这段“自主婚姻”的阻挠者,但笔者认为崔老夫人的行为方式极具特点,代表着当时那个年代的一类人,因此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对崔老夫人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爱女心切的老母亲形象

纵观《西厢记》整部作品,指示崔老夫人行为的一条思想主线,就是对女儿和对家庭的爱。

首先,在老夫人出场时,她就表现出对女儿的欣慰与喜爱,说女儿“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这就体现出崔莺莺身为一个贵族小姐,家庭教养一直都受到重视。那必定是崔老夫人对女儿崔莺莺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关心才可以让莺莺各方面都很优秀。

其次,崔相国与崔老夫人给崔莺莺定下了一门婚事,将崔莺莺许配给她的表兄郑恒——礼部尚书的长子为妻。这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老夫人心中,她觉得郑恒是她的自家亲人,与自己近亲进行联姻,一方面使得家族荣誉得到传承,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另一方面崔老夫人认可的女婿也是得到肯定的,这样也就体现出母亲心中还是希望自己的女儿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

这种思想在我们这个时代看来是被批判、否定的,是应该受到唾弃的腐朽思想。我们用现代的角度去思考以前发生的事件,这也何尝不是对“封建妇人”的标签捆绑,用我们的思想对她们进行的“道德绑架”呢?在那个年代,崔老夫人是从封建婚姻中走过来的人,崔老夫人也只不过是成千上万的母亲的代表,她们也只是期望自家的女儿能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家庭,出于对女儿崔莺莺的爱,才做此决定。

一个封建时代的观念,催生了母亲对女儿“畸形的爱”(这种母爱的本质是没有错的)。站在人性和母爱的角度来看,崔老夫人只不过是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婚姻中少走一些弯路,事事都是为了女儿着想。

理解“古今之变”这四个字,也就会理解崔老夫人的这份母爱,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古今之变”,所有的概念都被重新界定,这些新概念中包含着“母爱”,但是所传承下来的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一直都在讨论这些概念的不断演化,我们也在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母爱”。

二、出尔反尔、心思善变的封建老妇人

在《西厢记》中,崔老夫人曾多次出现出尔反尔的心理和行为。

首先,在“楔子”部分老夫人出场的一段自白中,便提及崔相国和崔老夫人早已为女儿崔莺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下婚约,爱女莺莺已由老相国做主许配给郑尚书之子郑恒。但在普救寺中,危险开始悄悄逼近,孙飞虎带五千兵士将普救寺围个水泄不通,指名要讨取莺莺做压寨夫人。这时莺莺提出一计策“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例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第二本第一折)。惊慌的老夫人看无计可施只能采取下策,让寺中的长老宣布:“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这时张生说道自己有良策献计,崔老夫人郑重承诺地说道:“恰才与长老说下,但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这时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崔老夫人的第一次出尔反尔,将已有婚约在身的崔莺莺随意嫁娶,忘记了崔相国生前所定的姻缘,失信于郑尚书之子郑恒。在如此看重婚约的封建时代,一个受人尊敬的长者面对承诺竟能如此随意,不禁令我们由衷感慨。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也会用反衬的手法,借他人的言语来反衬角色人物形象。在“楔子”中,张生想在普救寺借宿时,红娘便训斥他说道:“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君子‘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通过红娘口中的侧写,体现出老夫人是一个“儒家”学说的捍卫者,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的家长。

其次,就是剧中重要的戏剧冲突部分,再次体现了崔老夫人心理上的出尔反尔,失信于张生。在张生写信给杜将军找寻救兵,化解了普救寺的危机,静候老夫人把莺莺许配给自己时,老夫人却食言赖婚。原本想着有美好姻缘的崔莺莺和张生二人心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崔、张与老夫人的矛盾立刻激化,戏剧冲突立即展开。在剧中崔老夫人原话说道:“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让莺莺与张生称为兄妹。这时张生便与崔老夫人展开了一场舌辩,说道:“小生醉也,告退。……今日命小生赴宴,将谓有喜庆之期;不知夫人何见,以兄妹之礼相待?小生非图哺啜而来,此事果若不谐,小生即当告退。”这时张生已经极其失望,崔老夫人也自知理亏,张生现在府中住下,缓解尴尬。

再次,“拷红”一折,红娘与崔老夫人进行激烈争辩,红娘多次指责老夫人言而无信、背义忘恩,将四桩“罪责”一一呈现在老夫人面前。让老夫人百口莫辩,最后老夫人被迫承认了莺莺与张生的夫妻关系。与此同时,崔老夫人也再次失信于郑恒。

但是,故事发展远没有那么简单。最后,在顽固的门第观念下,老夫人以“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要求张生“上朝取应”,张生不得不为自身的幸福上京考取状元从而娶莺莺为妻。就在此时,原本与崔家有婚约的尚书之子郑恒乘虚而入,崔老夫人听取了郑恒的谗言,以为考取状元的张生做了卫尚书的乘龙快婿,急切地将莺莺嫁入郑家,又一次失信于张生。好在白马将军及时赶到,拆穿了郑恒的谎言,最终促成了莺莺与张生的美好姻缘。

随着剧情的发展状态,崔老夫人三次赖婚之举,不仅是针对张生,还有对她所认为的乘龙快婿郑恒。这都是她出尔反尔、心思反复的力证。

三、封建秩序的维护者

在《西厢记》楔子部分,崔老夫人一出场我们就知道崔老夫人是一个封建婚姻的维护者,在她的一段独白中曾提到“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这一段暗示了两层含义:一是自己的夫君因病去世,家中的顶梁柱已经倒下了,剩下母女相依为命,家道中落已成事实;二是自己心爱的女儿已经早有婚约,正是与自家门当户对的郑尚书之子郑恒。这一段独白,交代了崔家的大背景和崔女的形象。那就是崔家已经家道中落,衰落之势已成定局,必须依靠家族联姻的方式来维护其虚无缥缈的贵族家声。这也是剧中为接下来的戏剧冲突所埋下的伏笔。崔老夫人的思想上认为,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维护家族的声誉,与郑家联姻就是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和恪守门第婚姻定制的政治行为。所以崔老夫人的行为就一直坚守在礼教信条和门第婚姻观念的腐朽思想上。

在“拷红”这一折中,也体现了崔老夫人身上的封建纲常观念。红娘正是利用这一点“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才使得崔老夫人被迫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崔老夫人起初不同意张生与崔莺莺的婚事,是因为老夫人想极力维护“相国家谱”,其实反衬的便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想要维护自身的“虚荣的阶级感”,还有最开始的“却不辱没了俺家谱”,这些都反映出了统治阶级的自私与虚伪。

所谓好事多磨,在“拷红”之后老夫人虽被迫承认崔张的夫妻关系,但是在顽固的封建门第观念下,竟然以“俺三辈儿不找白衣女婿”为由,让张生上京赶考。这时便产生了崔老夫人与张生的戏剧矛盾,在老夫人看来,张生能否考取状元,决定着他与莺莺的婚姻前景。在古代,阶级分化思想尤为严重,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想要跨越阶级界限,只有通过读书,考上状元,入朝为官,才有可能真正地取得阶级上的跨越。所以通过崔夫人向张生提出的要求来看,崔夫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阶级思想和阶级门第观念。

四、结语

在这个作品中,崔老夫人的人物形象虽不过是由外旦扮演的一个次要角色,在这部戏中只在第一本的楔子中有一支曲子唱,但她是一个贯穿全剧的角色,剧中多次戏剧矛盾冲突都是由崔老夫人引起的,剧本没有把反面人物老夫人简单化、程式化,而是给予角色人物自己的内心活动并外化出来,按照逻辑行事。通过分析崔老夫人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知道,以一个戏剧人的角度来分析剧中人物不能极端化。在大多数的学者眼中,看到的是崔老夫人顽固的封建腐朽思想,体现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束缚,赤裸裸地体现出封建伦理道德的不合理和虚伪性。但是从“人性”的角度上来思考,她终究也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只是想让自己的女儿拥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应该深入人性本质去关注人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辩证的眼光来思考人物角色,撕掉人物形象的“标签”,在大众不断肯定的学术理论中,不断创新思维,去探索和发现人物新的形象。

猜你喜欢
门第崔莺莺相国
承启门第之仪的门钹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等级婚姻及社会影响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一字一词总关情
——从曲中的副词分析崔莺莺的情感
鉴画(小小说)
萧相国世家1
生意人的“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