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如何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以“杭州女子失踪案”反转报道为例

2021-11-14 13:36武开烨
声屏世界 2021年21期
关键词:头条新闻信源新闻媒体

□ 武开烨

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和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高要求,陷入了“真实—及时”的两难困境。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导致虚假新闻、反转新闻频频出现,不仅让新闻媒体公信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更让不实信息广泛传播,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2020年7月23日,针对“杭州女子失踪案”的反转报道,即是典型案例。

“杭州女子失踪案”媒体反转报道回顾

2020年7月18日,浙江杭州发生了一起失踪案,53岁的来女士凌晨在家中失踪。相关媒体的持续跟进,让事件热度保持在较高水准,但在7月23日,头条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的一系列报道、辟谣和澄清,让事件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根据知微事见显示,7月23日早9时11分头条新闻发布消息,称“警方在小区化粪池发现失踪女子尸体”,该消息随后被众多媒体转载,包括中国新闻周刊、侠客岛等影响力较大的媒体。10时08分,头条新闻再次发布消息,援引澎湃新闻的消息称,“失踪女子在化粪池被找到”系谣言。

在头条新闻辟谣后,紧接着出现一条“警方通报”,称来女士的丈夫具有重大作案嫌疑目前已被警方控制。央视新闻在10时14分也转载了这则消息。随后,澎湃新闻发布消息称,经联系杭州公安江干分局,其表示从未发布过这个通报,具体案情通报将会通过江干公安分局官方微博@平安江干发布。

短短两个小时内,出现了两次反转报道。这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针对该事件的舆论热度也因此被推上顶峰。

反转报道中的失误分析

信源存疑,缺少权威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我国新闻学鼻祖徐宝璜认为,“新闻须为事实,此理极明,无待解释,故凡凭空杜撰、闭门捏造之消息,均非新闻”,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事实”。新闻媒体作为专业的新闻生产者,应当利用其身份和专业素养,多渠道核实信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为受众提供真实、准确的报道。

在7月23日的两次反转报道中,其信源都存在问题。头条新闻发布的第一则假消息中,消息来源是“接近警方人士”和“另一渠道确认”。“接近警方人士”这个词颇有矛盾,看似有权威性但又充满着不确定性:接近警方人士可能是配合警方工作的小区物业、街道办人员,也可能是警方的身边人,但绝不是警方。“另一渠道”的说法更是模糊,看似是采用匿名信源进行核实,但并未说明该信源来自于哪个方面或哪一群人。这两个信源都未起到核实消息的作用。

在第二次反转报道中,各大媒体报道、转发所谓“警方通报”时,并未表明该通报来自于何处。权威媒体的报道,警方通报常用蓝底白字的格式,加之以杭州市公安局江干分局的署名,导致该通报获得了很多人的信任。此处,新闻媒体在发布这篇报道时是否与江干警方进行了核实?

两次反转中新闻媒体都缺失了对信源的考虑,用来自不确定信源的消息进行报道,诱发了舆论的不满情绪,指责其“造谣”“不经核实就发布”。

过度追求曝光量造成不实信息广泛传播。传统的媒介环境发生的改变,影响了新闻生产的过程,但是社会对新闻的基本诉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新媒体时代,有许多媒体秉持“流量为王”的理念,为获得曝光量抛弃新闻生命,迅速转发其他媒体针对热点事件的报道而不加核实,导致虚假信息广泛传播,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第一次虚假新闻报道中,头条新闻发布“杭州失踪女子尸体在小区化粪池找到”,随后引起Vista看天下、界面新闻、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的转载,该话题瞬间冲上微博热搜前列;第二次虚假报道中,所谓的“警方通报”获得了央视新闻、央视网等重量级媒体的转载,而后许多媒体纷纷转发,使虚假信息披上了“权威媒体报道”的外衣,导致讹误新闻在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

如果长此以往新闻媒体便会失信于受众,其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质疑,进而导致受众流失,甚至引发舆论失控、群体极化等问题。

新媒体时代如何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的主张概括起来就是: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不掺杂记者的个人观点和偏向。新媒体的崛起使信息的传播不再单独依靠于专业的新闻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随时随地依靠互联网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信息的采集与传播变得大众化、随意化。

此外,传播方式也不再局限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渠道,而是更多地以社交网络几何扩展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叠加和集成。社交媒体的影响范围和力度有时远超于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为了自身发展又与社交媒体拼速度、抢时间,导致虚假新闻和反转新闻不时发生。

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新情况,需要新闻媒体坚守专业精神,做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和“稳定器”。

坚持新闻价值,保证新闻真实。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一书中,第一条原则即是“新闻工作首先要对真实负责”。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生命和灵魂,应当放在新闻报道的首要位置。不可忽略的是,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的同时,不得不吸引受众的眼球,引起关注。但笔者认为,新闻真实是报道中不可逾越的底线,缺少真实性,新闻便无从谈起。相较于自媒体,主流新闻媒体具有更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他们的每篇报道都会对舆论产生巨大影响,更容易使受众相信并进行传播。一旦传播虚假新闻,主流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将会大受影响,长此以往必定大打折扣。在面对热点事件时,主流新闻媒体宁可牺牲一点时效性而必须保证真实性,不能因为流量而抛弃新闻本真。

严格规范流程,拒绝情绪化报道。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为了赢得受众的注意力、提高流量效益,部分新闻媒体采用情绪化报道策略,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和煽情的内容作为其报道风格,获得较高的浏览量以完成绩效考核指标。这种行为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弃之不顾,跟风炒作、急功近利,既不能满足受众的新闻获取需求,又无法实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仅仅是满足了人们“看热闹”的心理。新媒体时代,煽情化报道的危害更加显著:人们满足于情绪的抒发和宣泄,新闻的事实变得不是那么重要——进入了“后真相”的语境。

应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严格规范新闻生产,在信源选择、选题策划、编辑发稿等流程上坚守专业精神,以高度正义感和新闻专业素养及时介入、科学引导,发挥社会稳定器的职能;另一方面,需要新闻媒体正确处理责任与金钱的关系,切忌被流量牵着鼻子走。此外,还需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新闻人才。

承担社会责任,恪守伦理规范。新闻专业主义在强调报道真实、客观等方面时,也对新闻从业者和新闻媒体提出了伦理规范和责任。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每个移动终端用户都能随时随地进行分享,但这也带来了问题——不实信息和假新闻大行其道,新闻自由被滥用。例如在武汉抗疫最艰难的时期,部分人在互联网平台上捏造不实消息,使得舆论激愤、恐慌,负面情绪成为互联网主流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和从业者应当发挥作用,承担社会责任,对谣言和虚假新闻进行辟谣和澄清,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恪守新闻伦理规范,不仅要加强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内部推动行业自律,建立新媒体新闻的专业化和秩序化,还需全社会加强对媒体的监督,更需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出台,实现互联网公共空间的良好互动。

结语

自新闻专业主义被引入我国以来便饱受争议,由于我国的新闻体制与西方有较大差异,使得其在理论和应用层面严重脱钩。在新媒体时代,究竟需不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答案是肯定的。郭镇之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是理想的目标和实践中的表率,它可以促进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和政府媒介关系的健康发展。潘忠党、陆晔则强调,在新信息技术全方位重构新闻、新闻专业主义备受质疑的风口,才更应该研究如何将其与新技术时代的公共生活相联系,让其重放生机与活力。杨保军认为,在当前中国新闻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对待新闻专业观,不仅要在操作方法上加以借鉴,还要努力实现媒体的相对自主与专业发展,如此才能形成健康良性的中国特色新闻业。

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让人们变得浮躁,失去了核实真相的耐心,极易受到虚假新闻的影响。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满足感与新鲜感,已经远远胜过取得确证信息时的宽慰。正因如此,新闻媒体和从业者更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有机融合,树立正确的价值意识,强化职业道德操守,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报道新闻,正确引导舆论,疏解民众情绪。正如前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所言:“带着思考去求证,带着真诚去记录,带着责任去传播。”

猜你喜欢
头条新闻信源新闻媒体
基于极化码的分布式多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女性性侵案中的舆论演变及成因分析
浅谈农林类高校高清电视新闻编辑艺术
选择头条新闻要多元化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信源控制电路在功率容量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信源自动切换装置的设计及控制原理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